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青年教师职业现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须以对教师职场状况和教师从业心理的全面了解为基础,而教师从业心理的核心是其对该职业是否认同。本研究调查了湖南省5个小城市中学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状况,从教师对职业能力、职业意义、职业特征、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工作回报、工作条件的认同以及归属感九个方面,了解了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特征,分析了具有不同背景因素的教师在职业认同上存在的差异,并对导致这些特征和差异的原因做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青年教师;职业认同;小城市;调查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是否认同是其能否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本研究在对湖南省几个小城市城区及乡镇中学青年教师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职业发展理论等视角分析了中学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状况,以求从中把握国内同类地区同类群体的状况。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为教师职前教育、教师在职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为国家制定教师政策提供参考;为学校的教师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建议;引导青年教师正确认识自身并审视自己对职业的态度,发现职业对自己的意义。本研究的结果也有助于充实和丰富我国教育学的教师理论,为教师职业专业化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根据中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从事职业的时间量度,本研究中的青年教师以年龄来划分且采用“40周岁”说,即从刚进入教师行业到40岁之间的教师。教师职业认同是指作为从业者的教师承认自己的教师身份,从心底认可或接受该职业,并对该职业的各个方面作出的感知和评价。这种感知和评价有程度高低,故职业认同常常用“认同度”表示。
本研究采取调查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调查研究以问卷为主,访谈为辅。
为了更好地把握职业认同的维度,研究者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一个访谈提纲,选择了8位有20年以上教龄的优秀中学中老年教师,进行半开放式的访谈。参考访谈结果和相关文献,我们确定出职业认同的9个因素,即:(1)职业能力:对自己从事教师职业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的认同以及对目前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该职业的判断;(2)职业意义:对教师职业给个人带来的意义、价值的感知;(3)职业特征:对教师职业特征的认识;(4)对领导的认同;(5)对同事的认同;(6)对学生的认同;(7)对工作回报的认同;(8)对工作条件的认同;(9)对所在学校的归属感。以9个因素作为此次调查的9个项目,笔者参照了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TJSI)、教师工作投入量表(TJIS)以及由McCornack改编的教师关注问卷,设计了若干具体题目,以期获得相关信息。在具体题目的编写上,首先,参照相关量表或问卷草拟了包括9个项目共59个题目的问卷A和包括21个自由选择题的问卷B,经反复斟酌后形成初始问卷。之后,在耒阳市随机抽取两所城区中学及一所农村中学,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调查。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有效回收率为84.3%。用SPSSForWindows11.5统计软件对59份问卷A所得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问卷编制的原则,结合统计结果进一步对问卷题目予以删除与合并,得到包括45个题目的正式问卷。同时对问卷B的21个自由选择题的文字表述做了改进。
正式调查以分层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湖南省中西部地区五所县市(耒阳市、祁东县、永兴县、会同县、新宁县)14所中学的300多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覆盖范围含城区、乡镇的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包括完全中学8所,不完全中学6所)。共发放问卷340份,回收311份,剔除无效问卷后的有效问卷为293份,有效回收率为86.2%。
为获得更为详细的信息,本研究还设计了访谈提纲,在正式施测过程中从所调查的学校随机选择两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请他们描述自己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以及对职业的看法、评价等。
回收的问卷经过认真检查、整理后输入微机,用SPSSForWindow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进行信度、效度检验。根据分析,量表的Alpha系数为0.9087(NofCase=293,NofItem=45),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同质性信度。本研究在正式问卷确定前曾请多位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师和博士对问卷内容进行了检查,在确定了问卷项目基本反映所测内容后方开始正式调查,故本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同时,项目与项目间、各项目与总分间都有较高的相关,尤其是所有项目都和总分有显著的相关,显著性水平比较高。这说明每个项目都是问卷的有效组成部分,构想效度理想。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学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县级中学青年教师对其职业是基本认同的。教师们除了对所获工作回报及工作条件不大认同外,对其他各个方面比较认同,其中对学生、同事及自己职业能力的认同度相对较高。
293名城乡教师中,有73%的教师表示“会一直教书”。他们中很多人认为,教师职业本身是个很好的职业,对社会、对家庭、对自身都有益处。被调查教师对其职业产生积极感受的原因,除了该职业本身的价值外,可能还与近年来该职业在我国的变化有密切关系。随着政府的重视、民众的关注以及教育系统内部的改革,教师职业较之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一,教师地位有所提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使我国教师的社会地位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1993年12月颁布的《教师法》,第一次全面地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待遇、奖励等作出了规定,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该法还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并逐步提高,建立正常的晋级增薪制度。”这就使得我国教师工资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1995~2002年,全国中小学教师的月平均工资至少翻了一番以上,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高薪招聘教师的广告频频见诸报端。
其二,愿意从教的人员有所增加。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很多人在目睹或亲历了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后,在职业选择上更趋于多样化和理性化,他们纷纷瞄准了相对稳定且收入水平在日益提高的教师职业。据上海交通大学网信息,2004年9月6日,上海教师资格考试报名的第一天,报名者竟达近万人,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和在校非师范专业大学生也纷纷加入,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来自知名企业的重量级管理人员。这种形势自然也使在岗的教师更加珍惜自己的职业。
其三,在职教师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今天的教师职业给教师提供了很多发展机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使教师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显现自己的潜力。在大城市的重点中小学,很多年轻教师都有赴国外考察进修的机会;每年的寒暑假,一般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也有机会参与各类培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或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县级中学教师对自己获得的工作回报和目前的工作条件不大认同。这种现象的出现与他们的实际工作状况密不可分。一方面,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的期望或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们普遍感到有很大的压力;由于本研究调查的几个县市经济都不发达,在全国来说所处位置也较偏僻,无论是重点中学还是农村中学都还以高考或升学率为“指挥棒”,故素质教育的推进并没有减轻这些教师的工作负担,课程改革也没有使他们感到更加轻松,他们所承受的工作强度甚至比以前更大。有研究表明:教师承受职业压力的强弱与教师职业态度的好坏是呈负相关的[1]。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和地方政府未能采取较好的措施改善教师的工作状况。单从收入看,尽管教师工资近年来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且与物价上涨幅度不成比例,教师“高付出,低回报”的状况并未得到缓解。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获得劳动报酬的多少应取决于该种劳动创造的劳动价值。教师劳动是一种高级劳动,应获得比一般社会等价物更多的份额,但目前这种“高—低”落差却严重偏离了经济学的普遍规律,也成为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态度。
2.中学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性别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女教师在各个维度上的均值都比男教师高,也就是说,女教师职业认同度整体上比男教师要高,并且除了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对领导、工作条件的认同不存在显著差异外,男女教师在其余几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对学生和工作回报的认同上。导致这种状况的可能原因主要有:
其一,受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影响。刻板印象是指社会对某一个群体的特征所做的归纳、概括的总和,它并不一定有事实根据,也不考虑个体差异,仅仅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看法,但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却能产生重要影响。性别刻板印象是刻板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Ashmore和DelBoca认为:性别刻板印象同认知有关;它是由一组看法构成;它的内容是大多数人分别怎么看男人和女人;它被某个群体的所有成员共有[2]。比如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有创造力的、有抱负的、有独立精神的、富有竞争性的,而女性则是温柔的、善良贤淑的、重感情的、软弱的,因而人们对男教师和女教师也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期望特征:男教师性格急躁没有耐心、感情粗犷缺乏亲和力、粗心大意;而女性有着从事教育工作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她们从母亲那里传承了与生俱来的母性,如感情细腻、温柔体贴,善于关心人,有耐心、有爱心等,故长期以来大众心理就把教师职业定位为最适合女人的工作之一。受这种心理的浸染,很多女性很早就把教师职业当成首选的职业,也为拥有这样一份体面、稳定、受人尊重的工作而骄傲。女教师实际上也早已撑起了大半边天,从数量上看,教师职业已逐渐成为以女人为主的职业领域。在这一以女性为主的职业领域中,女教师的认同度高于男教师是很自然的事,也有研究表明,男人们在以女人为主的领域内供职比在以男人为主的领域供职,满意度更低[3]。
其二,受择业动机的影响。佛隆的择业动机理论认为[4],择业动机=职业效价×职业概率。其中,择业动机表明择业者对目标职业的追求程度,或者对某职业选择意向的大小。职业效价是指择业者对某职业价值的评价,它取决于择业者的职业价值观、择业者对某具体职业要求(如劳动条件、工资、职业声望等)的评估。职业概率是指择业者获得某职业可能性的大小,通常主要决定于四个条件:某职业的需求量;择业者的竞争能力;竞争系数(指谋求同一种职业的劳动者人数的多少);其他随机因素。择业动机公式表明,对择业者来讲,某职业的效价越高,获取该职业的可能性越大,择业者选择该职业的意向或者倾向越大;反之,某职业对择业者而言效价越低,获得此职业的可能性越小,择业者选择该职业的倾向也就越小。
依据择业动机理论来推论,不同的择业动机是造成男女教师职业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当问及“当初选择职业考虑的第一因素是什么”时,被调查的125名女教师中,46.2%的人表示很喜欢教师职业,21.5%的人看重其工作稳定性,25.4%的人希望该职业能实现自我价值,而只有7%的人是因为没有其他的选择;168名男教师中,表示很喜欢教师职业的仅占23.4%,而更多人(35.1%)则是因为没有其他选择才进入这一行。这说明,相比而言,女教师更注重对职业本身的兴趣,正是由于在心底喜爱这一职业,女教师往往更多地从职业生活中体验到幸福感,更多地感受到这一职业带给自己的意义与价值;很多男教师则原本无志从教,是其他不得已的原因使其进入了这一职业,或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先干一段再说,等有机会再“跳槽”。同时,对经济收入的不同期望值也造成了男女教师不同的职业认同感。教师职业一向被视为最适合女性的职业之一,女教师更看重该职业带给自己的内在尊严与快乐,况且从相对传统的角度看,女性有了一份固定收入就已经能够赢得社会和家人的尊重,因而在个人收入方面期望值并不高;男性往往被视为一家之主,他们有责任和义务赚更多的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他们觉得如此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因而对职业收入的期望值较高,当男教师所得收入达不到期望值时,很多人就会产生离开的想法或者干脆选择离开,寻求其他的发展空间。在回答“你如何评价教师职业”一题时,不同性别的教师表现出不同观念:58.8%的女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是“既作贡献又有乐趣的工作”,而62.7%的男教师赞同教师职业“只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和“是一种枯燥而乏味的工作”。
其三,受处事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在为人处世上,男性更加理性化而女性更加感性化。比如面对大喜大悲,男性可能尽量保持冷静,女性则倾向于感情外露。有研究表明,在总体上,女教师的人际关系质量好于男教师[5]。男教师一般以比较威严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一种威慑感。当学生取得可喜的成绩时,他虽心里高兴却很少在学生面前流露出来;而女教师以其特有的温柔、亲切与善解人意,更容易与学生建立一种和睦、愉快的氛围,她们所展现的喜怒哀乐,易获得学生的亲近、理解与信任,因而女教师也能更多地从师生关系中体会到快乐。由于在总体上女教师的人际关系质量好于男教师,故女教师一般与同事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使女教师在工作上感到有压力或是心情不好时,更愿意找同事倾诉、寻求安慰和支持,从而缓解内心的压力,调节情绪,解决困难;而男教师在面对压力或是心情不好时更愿意把它藏在心里,当工作遇到难题时,也更多地是选择独立解决。调查显示,61.6%的女教师表示遇到困难会主动请教同事,而只有40%的男教师会这样做。在回答“你如何看待就职学校的工作群体”时,60.4%的女教师认为和同事合作愉快,沟通良好,而只有35.1%的男教师有这样的看法,绝大部分男教师表示与同事缺乏沟通或只有公事上的沟通。殊不知,主动积极地与同事进行情感交流与信息沟通,可以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同事关系,获得同事的欣赏与认可,进而增强对所从事职业的积极情感。
3.中学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城乡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城区教师各个因素的认同度都高于乡镇教师,除了对自己职业能力、职业特征的认同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在其余各个因素的认同上城乡教师都存在极显著差异。对城乡男教师的对比结果、城乡女教师的对比结果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城镇男教师的职业整体认同度高于农村男教师;城镇女教师的职业整体认同度高于农村女教师。
在调查中,农村教师们表现出的热情与配合让人感动,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和职业环境,也能够理解他们不得不离开或期望离开教师职业的苦衷。“很多老师都离开了学校或是离开了这个职业,并不是他们不喜欢当老师,很多从教多年的老师都觉得教师职业本身是个很好的职业,但是现实太无奈了,要养家糊口,没办法。可以说,我们留下来的老师,都是在凭良心做事……”这是对一位农村教师的访谈记录。“在这里工作我每天都觉得很开心,这里的物理环境、人际环境都很不错,我能感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每天都有收获……”这是对一位城镇重点中学教师的访谈记录。为什么两人的看法会有如此大反差呢?原因可能是:
其一,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一直遵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政府统筹,地方负责,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依此建立的管理体制是一种在承认和接受各种不同差别的前提下实行的以县为主的分级管理体制,实质上是责任基层化。这种体制不仅是地域经济差别的结果,也是地域教育差别扩大的根源。从一个县市范围看,在发展“优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义务教育财政制度的城乡差异,各地教育财政投入更多地向城镇中小学倾斜,这对城镇重点中小学是锦上添花,而对农村薄弱中小学则是雪上加霜,导致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在经费、教学条件、教师待遇等方面出现很大差距。城镇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的教学资源比较齐全、先进,大多备有电脑、多媒体教室、语音系统等现代教学设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而农村中学则连一些基本的教学设施都配备不全。耒阳市一位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无奈地说:“我以前是教语文的,但学校缺化学老师,就让我去教化学。我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学习、钻研才慢慢上手,但让我感到最棘手的是学校连做实验的基本器材都没有,有些内容没办法做实验给学生看,学生也只有记住书上现成的结论。要是能有一套齐全的实验设备,学生对这门学科就会感兴趣得多,而我也就不会教得那么辛苦了。”
其二,领导素质和学校管理水平差距较大。一般而言,城区学校的领导者人才意识较强。他们明白要维护和提高学校声誉,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因此,他们努力接触、学习新的有效的管理理念,给教师以更多的关怀,尽量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故更易获教师的认同;城区中学的年级组长也特别负责,经常带领本组教师开展教研讨论与交流,同事之间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提高的融洽关系;学校还经常组织开展娱乐文体活动,丰富教师们的业余生活,这对促进同事间的良好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许多农村中学,管理决策实际上是书记、镇(乡)长说了算。评价校长的业绩主要是看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数,如果某年一个都考不上,那校长可能就得下岗了,故学校领导关心的主要是如何力保每年多几个学生考入重点高中。如果一届学生中有2~3个考入了省重点中学,那就可以庆功了;至于怎样帮助教师解决工作或生活上的困难,校长一般不大关心。在一所农村中学我们了解到,由于地处僻壤,教师与外界接触较少,获得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是电视机,那也是他们工作之余唯一的休闲活动。而这所中学的领导一般都在县城买了房,一到周末就进城回家了,小孩也在城里读书,所以他们并不热衷于改善办学条件,因为学校的工作条件如何并不影响他们自己的生活;平时除了开会他们与教师们也没什么交流,更谈不上花时间和精力组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素质,或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来融洽同事之间的关系了。
其三,社会支持力度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对教育的支持程度。一般而言,城镇居民比较重视教育,也完全能够负担孩子的学杂费,因而城镇中学的就学率比较高。加之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进入重点中学就读,出再多的赞助费也在所不惜,从而使重点中学生源充足,经费宽裕,教师的补助、津贴自然也较高;而在农村,因贫困导致的学生高失学率,使得农村中学生源不足,学校基本靠学杂费维持,不仅办公费用严重短缺,教师的补助津贴也很少,这自然导致教师对工作条件及领导满意度的降低。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2005年的教师节,耒阳市一所重点中学发给教师的补助是1800元,而当地一所农村中学仅发了100元。与此相关的是,城乡居民素质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力度。一般而言,城镇居民素质相对较高,对子女的教育比较重视,也能较好地理解、配合教师的工作。城区很多学生在家长教导下从小就有个目标,那就是考上大学,因而大部分学生比较听话,学习认真,和教师相处融洽。而很多农村学生的家长为了生计都外出打工了,大多学生在家里没人管,有些则是“留守儿童”,学知识考大学的意识不强。在他们看来,学习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出去打工赚钱更实际,所以只想着初中一毕业就出去打工,对于读书并无多少信心和兴趣。这种心态反映在行为上,就是在学校调皮捣蛋,和老师顶撞甚至打架。在对大部分学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下,农村教师只能把精力集中到少数听话且愿意学习的学生身上,当这些学生取得稍好的成绩时,也是他们开心和欣慰的时候。
4.中学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年龄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在对自己职业能力的认同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的认同度也在提高。36~40岁的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最为自信,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则由于经验不足,对自己能否胜任职业不是很有把握,不过各年龄组在这一项目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在职业认同的其他项目上,25岁以下教师的认同度最高,而36~40岁以上教师的认同度最低,并且在对领导、工作回报、工作条件的认同上,两个年龄段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其他两组教师则介于中间。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
25岁以下的教师刚参加工作,缺少教学经验,还在慢慢适应这一角色,因而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大自信,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他们进入社会不久,对人生的第一份职业感到很新鲜,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喜欢挑战。并且,他们乐于与领导、同事交流,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同时,他们的活力与热情也容易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该年龄段的教师处于正在适应教师角色的职业生涯阶段,并且结婚成家的不多,还没什么经济上的压力和负担,因而对工作回报和工作条件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学校办事能公平公正,他们就会比较满意。Gruneberg(1979)对此的解释是:当一个年轻人得到他的第一份工作时,会产生一种由于独立、成熟、被视为成人等而带来的自我崇拜的情感,因此而产生的工作满意度也比较高[6]。
26~30岁和31~35岁两组的教师,在各个项目上的平均得分差异很小,他们总的认同度介于25岁之下和36~40岁的教师之间。该年龄段的教师已慢慢适应了教师职业,对该职业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教学经验也日益丰富起来。他们大多已是学校的骨干力量,能够得到领导的器重与信任,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比较多,自我提高的意识比较强,正处于业务能力提高很快的一个阶段。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所形成的教师威严和教学风格已使他们逐步赢得了学生、同事和领导的理解和认可。当问及“您认为您目前处于职业发展的哪个阶段”时,这两个年龄段的教师中有75.5%认为自己正处于“形成能力阶段”或“热心成长阶段”。这说明该年龄段的教师对工作还是比较热情的。但与此同时,该年龄段的教师大多已结婚生子,他们一边要认真工作,一边要逐步提高小家庭的生活质量,考虑孩子的教育、升学问题,还要努力出教学科研成果,为评职晋级进行职业规划,所以相对工作不久的教师来说,他们的压力还是不小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庭和睦,不存在过多的经济压力,工作还顺利的话,这些教师可能就会安心工作,但如果上述任何一个方面出了问题,这些骨干教师就可能流失,或者产生流动意向。由于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有较高的职称,在另一个地区、另一所学校他们也许会获得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工作待遇或生活条件。在调查中,许多受访的30岁左右的农村教师准备评到某一职称后就去沿海地区发展。试想如果这些教师流失了,农村教育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也提醒我们,如何稳住这些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是任何一个地方的行政官员、任何一所学校的领导首当其冲要考虑的问题。
36~40岁的教师经过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后对所从事的职业已很熟悉,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教育教学上有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因而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并且对职业各个方面的期望值也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特别是对领导、工作回报、工作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与25岁以下的教师形成显著差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年龄段的教师阅历丰富,洞察力强,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他们在校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对领导的工作作风、工作能力,既看到过积极的、令他们欣赏的一面,也看到过消极的、令他们不满的一面,特别是当自己的某些要求得不到对方满足,存在的某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或是某些建议得不到采纳时,便会强化这种不满情绪,进而对领导产生排斥心理。同时,处在该年龄段的教师家庭问题也较多,子女已到了一定的年龄,教育费用支出将越来越大,家里的老人也要赡养,经济上的压力可想而知。支出增多收入却跟不上,这让他们时常感到郁闷和烦躁。在接受调查的36~40岁的教师中,51.2%感到目前正处于“职业受挫阶段”。虽然该年龄段的教师已因年龄原因不愿另谋职业,但对教师工作已渐失热情,学校虽留住了他们的人,却难以激发他们的职业活力与热情,未能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与才干,这实际上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5.中学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学历和职称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学历越高职业认同度越高。本科学历的教师在职业各个方面的认同度比专科学历的教师更高,在职业意义、工作回报、工作条件及归属感上更是显著高于后者。我国对中学教师的学历基本要求是初中教师大专以上,高中教师本科以上。接受此次调查的293名教师都达到了学历的基本要求。
我国目前的学校工作普遍比较倚重高学历人才,学校在分配具体工作时,一般是让学历高的教师教重点班,学历低的教师教普通班。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划分表面上看是依据学习成绩对学生进行分流,但从中实际上折射出一所学校内部对教师能力和工作绩效的认可程度以及教师地位的高低——人们在心底里认为教重点班的教师肯定是能力强的,这些教师因而也受到学生、家长、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因而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比较积极,能感受到更多的归属感。再者,由于教师的奖金、福利一般直接与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挂钩,学历高的教师在精神上、物质上自然都能获得比低学历教师更高的回报,进而对所从事职业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更高的认同。
调查结果也表明,职称高低对教师的职业认同有一定的影响。在职业意义上,具有中教三级职称的教师更多地体验到职业带给他的意义,其次是具有中教一级和高级职称的教师,而具有中教二级职称的教师这种感受最低。在其他各个项目上,职称高低的影响并不显著。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在于:中教三级职称的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很新鲜,很有挑战性,工作中有很多未知问题需要解决。而当他们解决了一些教学中的问题,或是所教学生取得了一些成绩后,会感到很欣慰,很有成就感,也就能更多体验到工作的乐趣。而获得中教二级职称的教师正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状况——他们已有一定的资历,不大在意一般的小成绩,但想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或较快地突破以前的成绩时,又常因业务能力或实践经验有欠缺而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这是使他们不能过多感受到职业所带来的意义的重要原因。
6.中学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的岗位和学校类别差异
就学校内部而言,教师的岗位分工主要有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学校专职管理人员可另归类)。教师岗位及工作内容的不同,使得两者在职业认同的某些项目上具有显著差异。调查结果表明,在对自己职业能力的认同上,班主任比一般任课教师要高,说明班主任对自己的能力还是比较自信的。而在其他各个项目上,一般任课教师的认同度都要高于班主任,其中在职业对自己的意义、工作回报和工作条件上,两类教师更是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可能在于:与一般任课教师相比,中学班主任的工作量和承担的责任要大得多。近年来,很多学校很少有人主动选择当班主任,最后只能是领导硬性安排,而且一般都是尽可能安排男教师担任此职。为什么许多教师都不愿担任班主任呢?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班主任工作时间长。调查得知,一般任课教师的工作时间是平均每周6天,每天8小时,而班主任的有形工作时间是每周6.5天,每天约10小时,这还不包括经常性地思考如何处理教学和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所耗费的时间。其次,工作强度大。班主任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管理班级,组织各种活动,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还要协调学生与学校、学生与任课教师以及家长与教师的关系。加之现在的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管,只有真正走入他们心灵的教育才能起作用,这无疑对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他们工作的难度和强度。再次,难以获得社会的理解。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了或是某个学生在校出了意外,家长总是第一时间把责任指向班主任。这时候,不管班主任曾经取得过多么大的成绩或是对学生付出过多少的心血都会被这些小小的意外所抹杀,这自然使班主任感到巨大而难以排遣的压力,甚至感到心寒。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工作回报跟不上。班主任每天要承受很大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但所得回报并不高。目前城镇学校的班主任满额津贴每月只有100多元,而农村学校只有几十元且每月能得到满额津贴的教师并不多,根本无法和班主任所付出的额外劳动成正比。所有这些都导致了班主任职业认同感较一般任课教师更低,难以感受到职业带来的意义,对所得回报和工作条件也相当不满。
学校类别也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笔者的研究中,将学校类别分为乡镇普通、县市重点和省重点三类。在职业认同的各个项目上,乡镇普通中学教师的认同度最低。在职业能力和职业特征的认同上省重点中学教师最高,而在其他各个项目上都是县市重点中学教师最高。其中,在对领导的认同上县市重点中学教师与乡镇普通中学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在对工作条件的认同上乡镇普通中学教师与省、县市重点中学教师存在显著差异;省重点中学和县市重点中学教师在各个项目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长期以来,政府的倾斜政策打响了重点中学的“名牌效应”,而乡镇普通中学却逐步成为“薄弱学校”,这种校际间的不平衡目前主要表现在社会声望、生源和收费等方面,这些方面的鸿沟使得不同学校教师的工作或生活环境、收入水平差距显著,有时月收入相差达千元,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南京第46中学每年仅靠收取全校学生共约10万元的杂费,捉襟见肘地维持日常的教学支出,教师们在社会上抬不起头;而同一城市的南京第13中学为使教学信息化,已将筹到的500万元用于设备改造,教师们自然也挺起了胸膛。据教育部门匡算,重点初中收取高额“择校费”后,教师收入是非重点初中教师的3~5倍。这些差距巨大的待遇水平必然会导致不同学校的教师对职业的不同感受。
以上分析提示我们:在社会变革剧烈化、教师职业专业化及“平衡普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小城市及农村中学青年教师的职业态度、从业心理及工作生活状况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在政策制定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中亦应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需求和心态。
[参考文献]
[1]姚立新.教师压力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4.
[2]钱铭怡.关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初步调查[J].应用心理学,1999,(1):14-19.
[3]陈云英,孙少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研究[J].心理科学,1994,(3):146-149.
[4]刘冰,张欣平.职业生涯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53-55.
[5]沃建中,罗良.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74.
[6]张忠山.上海市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0,(3):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