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公平视域下贫困学生探究范文

教育公平视域下贫困学生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公平视域下贫困学生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公平视域下贫困学生探究

一、高职贫困学生产生思想与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高职贫困学生存在的心理与思想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因素经济困难是产生贫困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因素。贫困生一般来自农村或城镇下岗失业家庭,高昂的教育费用给收入微薄的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为了供养一个大学生,许多贫困家庭要节衣缩食,东拼西借。面对家庭的拮据和家人的辛劳,贫困学生往往心中充满内疚感和负罪感,使得他们进入大学后,忙于打工维持学业和生活,用于参加集体活动和同学交往的时间较少,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习成绩和同学感情。

(二)家庭因素贫困生的父母大都因工作繁忙或自身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对子女的教育引导和沟通交流。有的贫困生从小就作为留守儿童,和祖辈生活在一起或者寄宿学校,独立能力强,具备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但由于与父母相处时间很短,彼此之间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在其成长道路上缺乏父母正面教育和亲情感染,使得贫困生内心孤独。

(三)校园环境因素从校园环境来看,在高职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攀比现象,比父母职位高低、比家境富裕程度、比消费水平高下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来自城市的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对贫困生冷眼相向,造成贫困生严重的心理压力。此外,在助学金评定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公正的现象。国家设立了“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奖学助学的资助政策体系,其中,助学金是国家支持和扶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获得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防止因贫困而失学,是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具体体现。学校在确认贫困生身份时一般根据学生户籍所在地乡镇或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有的学生为了得到困难补助,对真实的家庭人口或家庭收入情况进行隐瞒,而有的相关部门把关不严,开出虚假家庭经济状况证明。在奖学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有时也存在学生“拉票”“造假”等不正当行为,这不仅严重损害了评选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而且造成学生之间的不良竞争,伤害同学之间的情谊,而且暴露出诚信危机,使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得不到资助,导致心理失衡。

(四)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社会中以学历定能力的现象屡见不鲜,对高职学生的社会认同度仍然不高。这使得高职贫困生认为与高学历的人比较,自己低人一等,自身又没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为今后就业创造条件,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很小,感到前途渺茫,就业难度大,对未来发展缺乏信心。

二、加强高职贫困生教育引导和帮扶力度,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

(一)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志立德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第一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建设,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对贫困学生要平等对待,关心关爱,加强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国家的帮扶政策,消除错误认识和偏激思想,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把社会对自己的关爱延伸下去,尽己所能回报社会。要充分发挥班级职能,鼓励贫困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搭建贫困生展现个性,凸显能力,提升素质的平台,引导帮助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爱,消除隔阂,营造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通过QQ、微信、微博、电访、家访等多种方式促进家校联系,鼓励贫困生家长给予孩子更多的家庭关爱和温暖,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隔阂,在对贫困生教育的理念、方法和实际操作上与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支持和理解,形成教育的合力。

(二)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因贫困导致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加强学生心理引导十分关键。学校要深入研究和把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体心理辅导、专家讲座、心理咨询、校园活动等方式,从对大学环境的适应到进入社会前的心理准备,从恋爱心理与性健康到人际交往艺术、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切实加强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导贫困生开阔胸襟,正视现实,消除自卑,增强自信,健全人格,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贫困和各种挫折,培养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的性格。

(三)健全科学的奖学助学扶助体系,保障公平公正国务院2015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建立科学系统和公开透明的国家奖助学金评定标准和体系,是真正让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获得奖学金和国家资助的关键所在。学校要打破现有的贫困生资助僵化模式,建立以学校所在地和生源地生活水平为综合指标,科学衡量学生贫困程度,决定资助额度的灵活有效的方式。要建立贫困大学生个人信息档案,及时记录和跟踪贫困生的生活消费变化、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勤工助学情况等,合理界定贫困生身份。在评定过程中,班级辅导员要全程监督,由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共同参与,在公开透明的评选下,保证贫困生能真正获得国家和学校的资助。同时,学校尽力为贫困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勤工助学岗位,不仅有从事简单劳动的工作岗位,还可以让优秀贫困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社会服务、教师科研、实习指导等活动中,使他们在获得一定物质报酬的同时,提升专业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

(四)强化就业指导,畅通贫困生就业创业“绿色通道”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了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民生工程。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是高职院校“扶贫工程”的重要环节,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要创建政府、高校、企业深度合作机制,通过政策支持、心理辅导和订单培养等措施,建立高校毕业生培训实训、就业服务、创业孵化平台,大力构筑贫困毕业生顺畅就业和解决困难资助的“绿色通道”。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为贫困毕业生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咨询、推荐和职业技能相关培训,实施国家有关补贴政策。企业也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优先择用贫困大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培训,承担贫困大学生的部分学杂费用,受资助贫困生毕业后履约到该用人单位工作,保证贫困毕业生稳定就业。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思想动态,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加强人文关怀,强化以诚信、敬业、责任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养成教育,强化挫折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进行科学职业生涯规划。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可以加大对贫困毕业生的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组织贫困生利用寒暑假到合作单位进行岗前实习,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学校要努力搭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培养创业精神,实施创业扶持,为高校贫困毕业生提供“点对点”就业创业服务。

作者:金凌云 魏畅 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