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基础教育教材编校质量提高建议范文

基础教育教材编校质量提高建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础教育教材编校质量提高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基础教育教材编校质量提高建议

摘要:本论文浅析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授课学生采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编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基础教育教材编校质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材编校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各级教育取得了重大成绩。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8次改革。新课改主要指的是2001年启动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每一次教改对民族地区的教材的选用、编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基础课程教材中的常见编校问题

任何一种实践行为是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来构成的,教师、教材、学生是教育实践的三个构成部分。教材对教师和学生起着纽带作用。教材不是一般的资料、不是科普读物,它是根据各级教育目的和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专门研制和编写的文本。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授课学校开始采用由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翻译过来的蒙文版教科书,但编校的过程中存在系列问题。第一、有些教材的内容知识性差,不适合民族地区的学生的知识结构、表达方式。第二、内容编排缺乏逻辑性。第三、图片与解释文字有时不对应。第四、教材中常见文字、语法等错误。

二、提高基础教育教材编校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编校人员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基础教育教材在国家教育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基础教育教材的编校过程中,应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的工作作风。

(二)编校时必须注重教材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多样性,但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1]事物的内容与形式是辩证联系的。内容是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教材内容是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前提。因而在编校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注重内容的规范性、生动性、正确性。同一本教材前后内容不能有矛盾。人教社出版的教材,一、二、三年级内容有很多雷同的内容,我们在编校的过程中可以依据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教材内容必须有系统性、逻辑性,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教材编校时应加强实践适应性我国地大物博,中西部地区和各民族经济文化水平差异大,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编校教材不能“一刀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教材编校应在调查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确立适合基础教育的教材结构,突出教材内容表达的适当性。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基于各个年级的学生的需求,促进教材的视觉传达性,视觉传达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教材的内容,体现教材的时代特征和内涵,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四)编校人员应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内蒙古自治区蒙语授课学校采用的教材是翻译过来的,翻译过来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实践。因而编校人员也必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第一、忠于原文翻译首先要忠于原文,文句必须通顺流畅。1935年鲁迅曾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2]第二、教材的名词、术语必须精准、易解。名词、术语是表示概念的特定的称谓的集合。我们在教材翻译、编校过程中有名词和术语不精准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教材中出现了很多新的名词、术语,在蒙古语中找不见相应的对应词,在编校过程中基本上用意译、音译,而这些不精准译法,对教师和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因而编校时必须注意名词、术语精准,而且必须适合蒙语授课学生的思维方式。第三、编校人员对教材内容应根据实际情况增补与取舍。根据民族地区的特殊的需要适当的增补和取舍教材的内容。只有合理地选择增补和取舍的教材的内容,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促进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五)教材评价体系有待完善“教材评价的实质就是通过特定的方法和途径对教材的有效性、可靠性、可行性和使用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分析结果加以综合概括,得出对教材的价值的总体认识。”[3]我们在实践中对的教材评价内容、过程、方法以及评价的标准和工具必须完善。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

[2]李亚舒,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303.

[3]高凌飚.基础教育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0-96.

作者:哈斯额尔敦 单位:内蒙古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