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协同发展战略视角下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探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已经从理论构念环节具体到了落实实施阶段。但起步阶段中任然存在着教育协同管理的体系不够完善和优质资源稀缺易发保护性壁垒等突出问题。因此需要在前期合作基础上采取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管理体制,整体布局提升整个区域教育竞争能力,实施基础教育资源和质量的动态监等措施来进行积极应对。
【关键词】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
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与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同样面临着体制问题、制度问题和落实问题三大制约因素。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1]。长期以来由于河北省在基础教育方面与北京和天津处于非均等化地位,在教育经费投入和师资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处于劣势。三地的协同发展也呈现出以河北省较为积极主动,其他两市相对消极的局面。但是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出台,为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各方均迎来了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现状
(一)初步建立了基础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
三地充分把握住将教育领域作为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政策导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探索建立分校、合作办学等机制。例如,2017年京津冀三地联合在河北廊坊召开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在会上也了《“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专项工作计划》,同时签署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关于开展教育协同发展的合作协议》,重点推进三地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等。这一些列计划和协议的签署,也标志着顶层设计的初步建立,为今后基础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初步形成了京冀、津冀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联盟
河北省各地先后出现了北京、天津优质中小学与河北中小学开展的跨区域合作办学。例如,北京市西城区与河北省保定市,北京市海淀区与河北省张家口市政府签署教育合作协议。此外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结对帮扶、委托管理、开办分校等方式,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也在稳步推进。例如,北京市大兴区、天津市北辰区与河北省廊坊市政府联合成立三区市教育联盟。发展较为迅速的是幼儿教育领域,北京、天津等地的特色幼儿园相继在河北省各地开办了分园或合办了实验幼儿园等,极大促进了河北省幼儿教育的发展,这可能与学前教育的民间资本较多,相对于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政策相对优惠有关。
(三)进一步完善了基础教育数字化优质资源共享平台
初步建立了三地中小学教师学生共享合作机制,通过线上课程,三地学生和老师分享了各种独具特色的优质课件。例如,北京数字学校还将重点对河北21个贫困县免费提供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一万节优质课,加快基础教育学校图书资源、电子信息资源等共享。逐步实现京津冀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这些数字化优质资源从客观上弥补了师资不足、优质课程不足的情况。例如,天津某校的“魔方课”通过共享平台,打破了校际限制走进了北京和河北的课堂;河北某校的“陶瓷课”也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在平台上供北京天津的学生学习。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和网络信息共享应该是三地协同发展的重点和先导。
二、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一)教育协同管理的体系不够完善
基础教育不同于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更多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和管理,民间资本的引入和运用毕竟是有限的。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虽然已经为协同发展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并在相关领域签署了合作文件,但毕竟三地教育协同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顶层设计的再好,也无法充分保障制度的真正落实,尤其是涉及到具体的教育管理方面更是没有前车之鉴,只能逐步摸索前行。现阶段表现出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教育协同管理的体系不够完善,制约了三地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合作和发展。三地各自为战,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与其他两地进行共享,还没有打破原有的教育管理方式,更缺乏协同管理的相应制度和规则。尤其是在落实层面,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约束和考核评价目标,三地在形式上开展的合作和协同较多,在实质上开展的交流和合作较少。
(二)优质资源稀缺易发保护性壁垒
当前,京津冀三地基础教育在资源配置、教师队伍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推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需要克服观念、期望、体制等不利因素。有研究显示,京津地区的教育行业已经达到了专业化程度,但是服务周边的能力不足。河北的问题表现为各阶段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优势资源向京津地区单向流动。目前业已形成的初步教育联盟、合作办学等形式往往带有区域性的排他性。诸如北京某中学在河北某地只有且仅有一所分校,其他学校无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现象,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公平的初衷,形成了新的保护性壁垒。
(三)基础教育信息整合尚未完全形成
经过前期的发展,京津冀三地在信息整合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尚未形成能够统一联动、适时调配地网络信息环境。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教育”的当下,信息的互联互通对于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缺乏对于各地教师资源的信息共享和动态监控,造成了优质教师的单向流动,师范毕业生就业也缺乏必要的引导,从而导致京津冀基础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无法得到彻底的改变。教育信息整合的现状反映出当前三地教育部门“各自为战”的尴尬境地。在初步解决了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推力的情况下,促进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向纵深发展仍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魄力。
三、推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一)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管理体制
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上,集中模式考虑的是全局性和整体性的问题,涉及到资源分配必须依靠政府来行政主导和顶层设计;契约式和自主式是对集中式的有益补充[4]。在三地协同发展的初期,加强统一组织领导,形成可持续的京津冀教协同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度非常必要。建立健全京津冀教育发展协同发展管理体制。构建一个权属明确、责任清晰、合作高效并且集合了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和公民共同参与的京津冀区域教育治理机制,并以此为着眼点和关键展开区域教育发展的协同合作。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划、跨主管部门的教育资源协调配置机制,统筹推进京津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教育政策、优质课程、教学成果、名师资源等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鼓励京津两市加大对河北省生态涵养区教育公共服务补偿力度。
(二)整体布局提升整个区域教育竞争能力
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形成“公共教育服务随人走、职业教育随产业走、高等教育随创新变”的互动格局。以京津主在河北省形成借力发展带,带动提高整个区域的教育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个教育中心城市,打破区域教育资源壁垒和新建教育联盟的界限。在充分发挥北京、天津优质教育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挖掘河北在土地、人口、资源方面的优势[5]。完善周边医疗、教育、文化和交通基础设施,为学生和教职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地区之间的人员、物资、经费流动。发挥京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区域内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深入推进校际交流合作,促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大对河北省特别是环京津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缩小区域、城乡间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三)实施基础教育资源和质量的动态监控
进一步鼓励多种形式的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增加教育发展公共体的数量,提高三地教育联盟的建设的速度。通过推进基础教育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可以打破地域、学生数量、教师数量等方面的限制;通过建立教学教研培训网上联盟,可以让各地各校的教师实现资源互通、交流合作;通过统筹使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可以使优质的教育以最广泛的形式得以共享等。对京津冀地区基础教育实施教育资源的动态监控。建立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制,这有利于政府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参考文献】
[1]曹浩文,李政.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定位、现状与对策.上海教育科研[J].2017,5:13-17.
[2]肖庆顺,张武升.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的政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7(2):5-14.
[3]高兵,唐一鹏.区域科学视角下的基础教育协同发展.上海教育科研[J].2015,11:5-8.
[4]李孔珍,张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三种管理模式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6(4):119-127.
[5]马俊红.关于构建京津冀基础教育服务协同发展机制探讨.商[J].2015,42:71.
作者:彭丽华;董烈霞 单位:廊坊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