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地方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教师教育的改革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使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处于重大的转型阶段,使两者关系由隔离、分化和冲突走向了整合、共建和协同,从原先的相离相弃走向了当前的相依相行,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两者的协同应从理念协同、目标协同、资源协同和师资协同入手,探索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共生发展策略。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师教育;协同发展
“教学服务”是要将服务的理念贯穿于学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全部事务中,做到“教学无处不在,服务无处不在”。协同创新,关键在“协同”,主旨在“创新”。简单地说,协同创新就是各协同创新主体在协同创新目标指引下,充分发挥主体优势,整合各创新要素,通过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深度合作,从而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协同创新实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对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而言,就是要在高师院校和地方政府及中小学校成员单位之间形成发展共同体,确立共同目标,致力于推进高师院校人才培养和地方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在这样的共同目标指导下,合作双方建立良好的共生共长的关系,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积极性,协同创新各参与主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战略联盟,开展深度合作,产出丰硕的、高质量的协同创新成果。“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对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指导思想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及任务,提出要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根本,健全教师培养体系,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凸显教师教育特色,在服务基础教育方面发挥示范作用。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中明确提出,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应建立“权责明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即地方政府统筹规划本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科学预测教师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做好招生培养与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高校将社会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师培养环节,优化整合内部教师教育资源,促进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中小学全程参与教师培养,积极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理念协同,探索教师教育模式改革
以地方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增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辐射效应。实验区既是集团内高师院校的实习基地、实践基地、研究基地、服务基地,又可以成为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试验田,真正实现高校与高校、高师院校与地方政府、大学与基层教育、城市与农村教育的互动,在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必将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以与高校所在地政府签订基础教育改革与协同创新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双方本着“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原则,在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以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为契机,着力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实现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持续发展,为基础教育培养卓越教师,更好地服务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落实“高校、地方政府、中小高师院校”三位一体的协同培养机制。充分发挥高校的研究与理论优势,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行政与管理优势,充分利用中小学校的实践基地优势,整合各部分的优势资源,旨在培养师德师风高尚、教育信念坚定、文化底蕴丰厚、知识结构合理、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能力扎实、教学技能娴熟、实践反思敏锐、专业发展自主的创新型中小学教师人才。以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为平台,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倡导以人为本和以人育人的理念,深入推进以“师生关系为媒介的教学”,推动师生积极互动,在对话中促进理解,在对话中深化合作,在对话中促进学生发展。积极推行平等式教育和交互性学习改革,深入推行师生互动式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主动求教意识,督导师生积极联系与深入接触。
二、目标协同,优化教师教育培养方案
与地方基础教育人才需求相协同,培养方案按需定位。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与高校教务处和各专业负责人联合召开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针对现有方案的不足,遵照教师教育培养目标,及时修订或部分调整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方案。高师院校本着深化素质教育,坚持师德教育为先,坚持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相通相补,成人教育与成材教育相辅相成,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相通,学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促相生,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连相助的基本理念。加强教师教育专业职业品格培养类课程与职业能力培训类课程间的融合,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间的渗透,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与教育教学技能培训类课程间的融合,加强各类课程与教育见习实习的互动。2011年,教育部提出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开发优质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等措施,并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系列文件,对教师培养、准入、培训以及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等进行规范,以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从而掀起了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高师院校应合理设置各模块课程体系,体现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操作的实效性。依托校内模拟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等途径,强化教师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安排教育实习、见习时间,设置“教师职业体验———教师职业认识———教师职业规划”等系列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增加选修课的比重,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和知识领域。打造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套餐”,开设多个系列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了教师职业能力培训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同时,高校应出台相关文件,支持与推动学生开展项目推进性学习、产品研发性学习和自主创新性学习,鼓励和督促学生走进实验室,鼓励学生走进中小学等实习和实践基地,促进与推动学生开展学科交叉实践、探究性实践和创新性实践。
三、资源协同,提升教师教育创新能力
与地方基础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相协同,实现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平台的纵横拓展。充分利用实验区等实践教学资源,地方政府及地区中小学应积极参与高师院校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实行地校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挂牌制度,建立“师徒制”,对高师院校的实习生进行全程指导和实践考核。高师院校应与地区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发研制教师教育资源库,包括教学案例、高师院校管理案例、名师教学实录,各种观摩课、公开课、研讨课、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竞赛课等的实录。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搭建高层次、多功能、开放式的教育平台,有效提高高师院校师范生和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从师任教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和“大创计划”项目为抓手,突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为重点,以坚持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遵循创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培养,结合专业,强化实践,大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水平。高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注重将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提倡开展“服务性实践”,鼓励学生走进社区,通过为基层社会提供支援和服务,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大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力度,探索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实训基地。坚持专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一体化建设,发挥基地的创业培训功能。加强基地管理,通过规范运行、年度评审、定期回访,使基地成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成为学校开放办学和与就业单位联系的有益纽带。
四、师资协同,拓展教师教育服务空间
与地方基础教育优秀师资相协同,实现教师教育改革的双向互动。以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项目为示范,推动高校“双师型”教师教育队伍建设,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和谐发展,有效增强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高师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指教育类课程的教师,尤指学科教学法课程,该课程的教师是理论专家的同时,还应该是经验丰富的、中小学相应学科的优秀教师。应出台指导性文件并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和非教师教育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选派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定期、长期深入基础教育课堂,听课、评课,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教师需求规格,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与研究,增加其对基础教育岗位的感性认知和实践经验,培养一批骨干型“双师型”教师。同时,高校应该设立“学术活动月”,广泛聘请地区中小学优秀教师开展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和学术座谈,并吸纳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参与高校教师负责的相关教研、科研项目,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注重加强与地区中小学之间的相互深度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加强与中小学之间的人员交流与往来。高师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积极承担地区中小学教师和干部培训指导及学历提升的继续教育,并为中小学校长提供考察学习机会。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请各位一线教师走进大学课堂,积极聘请中小学优秀教师承担高校本科生及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指导、论文指导及部分授课任务,让广大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更加了解一线,与一线保持零距离。
作者:王秋芳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