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测算模型构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基础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公共属性,政府必须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传统的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模式强调静态指标的追求,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往往是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当,无法满足教育经费增长和超前增长的原则。构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测算模型,就是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突出增长原则,以动态指标为杠杆进行调节。
关键词: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增长
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取得的成就,世人有目共睹。但整体上而言,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经费的投入与保障。2015年11月1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一是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统一确定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对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按不低于定额标准给予补助。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提高公用经费补助标准。二是从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统一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含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可见,教育经费的投入与保障,将是下一阶段国家和政府重点把握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的产品属性要求政府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基础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具有直接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在间接消费上的却同时具有竞争性、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是因为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的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无法让他人无法,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则是因为受教育者会促使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加丰富,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分享整个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基础教育产品的公共属性,导致了教育对政府财政性经费的依赖性较大,这种情况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因此,从基础教育产品属性这一点出发,按照教育资源负担的利益获得原则和能力原则,政府有义务保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经费的需求,加强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二、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模式
就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而言,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国家应投入的规模和投入到教育领域的经费的分配。我国采用的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和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来确定国家投入规模;采用国际比较法确定投入到教育领域的经费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配问题。现行的这种基础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模式,基本能做到在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的同时,又兼顾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和教育经费的配置趋势。但由于我国国情与其他国家有显著差异,且国内各部门在教育投资统计口径上无法完全一致,导致这一投入模式下很难准确测算和分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虽然我国教育经费的分配是以上述规定能够得以实现的前提下进行的,但这并不能确保基础教育经费的稳定增长,因为基础教育经费会因经济萧条或三级教育分配比例的波动性而影响,并且前提往往也并未得以实现,这必然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制定出地区性的基础教育经费年度投入计划时,需以具体目标进行约束,以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指导,保证各地区基础教育财政经费的稳步增长。
三、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测算模型构建——移动递增综合法
为了避免传统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模式的缺陷,促使政府根据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同比例增加教育经费投入,这里尝试提出一种新的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模式——移动递增综合法。
(一)预算内教育投入测算模型建立思路1、模型建立的依据本模型建立的依据是《教育法》中的一项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由此项规定我们假定预算内教育总投入的增长同步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以此来确定预算内教育总投入的增长速度。2、模型建立的思路考虑到预算数据的提前性以及历史数据的滞后性,测算第n年的预算内教育总投入时,只能采用第n-2年及以前的数据。时间过于长久的数据又失去了时效性,所以本模型建模时使用的数据是第n-2至n-4年的三年历史数据。为了剔除个别年份数据的影响,本模型采Vn用的移动平均数的方法来测算。3、模型建立的流程预算内教育总投入测算模型首先确定投入总额,在计算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并由此核算事业性经费总额及非事业性经费总额,具体步骤见图1。
(二)第一步:确定预算内教育投入总额教育投入总额的计算历来没有一个规范的算法,但《教育法》中有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据此,我们提出教育投入总额的测算方法如下。
(三)第二步,确定事业性经费总额预算内教育总投入主要由事业性经费和非事业性经费两部分组成,事业性经费由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构成,其中人员经费是事业性经费的核心组成部分。1、人员经费的确定人员经费是事业性经费的核心组成部分。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教育投入的分配必须保证教师工资逐步增长。按照这一原则,2015年教育投入预算中,人员经费在事业性经费中的比例应该等于或略高于2014年的比例。由于每年8月份就开始做预算,所以这一比率pn可以采用跨年数据进行计算。2、公用经费的确定教育总投入中公用经费与人员经费的比例可以参照国际公认的各教育阶段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之间的比例来预算。
四、利用模型测算SD市2015年预算内教育投入预算
(一)2015年预算年内教育投入总额测算根据上述模型,对2015年的教育投入总额进行测算。
(二)2015年教育事业性经费总额1、2015年人员经费的确定由于目前统计的数据仅有2012和2013年SD区的人员经费数据,故2015年人员经费增长率pn采用vn的数据代替。
五、结束语
移动递增综合法明确了教育经费投入的财政主渠道地位,便于各级政府操作,更便于对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的检查与监督;更好地将教育投入与各地区的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特别是财政经常性收入结合起来了,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瑞媛.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J].知识经济,2014(14)
[2]姚永强.黄育云.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投入模式的解析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7(02)
[3]张爱英.中国基础教育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2014(12)
[4]张旭昆,韩文婧.地方财政教育投入正外部性的实证分析[N].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5)
[5]崔盛.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义务教育投入差异研究——基于县级面板数据的分析[N].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4(03)
作者:刘艳桃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