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学的主要力量。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少年儿童个性品质的形成、习惯的养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与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主要由师范院校定向培养,大部分教师走出大学校门直接进入小学校门,普遍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因此,思考符合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教师专业化理论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指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所以,教师专业化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过程,就是通过对基础教育教师专业意识的养成和专业素养的培养,来促进其职业地位提升与教学能力发展的过程。
(二)终身学习理论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更加迅猛。教育不能仅仅视为吸收固定内容的过程,而应被看做一种人的进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要不断通过经验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实现持续不断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师的终身学习和与时俱进,就成为一种必然。
(三)需要层次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需求,需求产生动机,影响行为。因此,学校应尽量满足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根据不通层次教师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的不断成长。
二、目前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政策不够系统完善1994年,《教师法》对基础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和政府部门在教师培养、培训中的职责进行了说明。2006年,《义务教育法》中也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教师培养工作,采取措施发展教师教育。但总体来说,相关政策还不够系统完善,没有针对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专门政策,关于教师资格准入、职称评定、教师培训等方面的政策还需加快建立和完善。
(二)师资培养模式单一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培养,学科结构单一,大多是针对小学教育需求的文理学科,培养过程的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这种定向培养的单一模式导致了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大致相同,办学思路狭窄,培养的教师缺少实际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有所欠缺,专业化发展后劲不足。
(三)大学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不明显在我国,大学与基础教育合作的机会比较少,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缓慢。高等学校的理论工作者缺少基础教育工作经验,构建的理论知识很难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另外,基础教育教师以学历达标为目的,忽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教育理论知识匮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
(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成体系当前,我国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入职教育重视不够,大多处于自流状态,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是互相割据的。入职教育的培训内容流于形式,加上新任教师还要兼做班主任等工作,负担的工作量比较大,这种局面严重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师资培训质量。入职教育对新任教师具有特殊作用,是联系职前培养和在职教育的纽带。
(五)在职培训缺少针对性基础教育教师对所培训内容没有太多自主选择权,教师需要什么内容的培训很少有人关注,甚至教师本人也淡漠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性。培训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新课程改革、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还比较欠缺,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
三、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完善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相关制度建设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和干预,宏观调节及政策导向,将基础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培养培训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对政府、高校应承担的责任给予明确规定。学校应结合本校实际,研究适合本校情况的、系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政策。社会与学校共同努力,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二)建立基础教育教师多元师资培养模式加大对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探索,改变传统封闭单一的师资培养模式,构建高校、小学多方参与的多元开放的师资培养模式,相互利用优势资源共同培养教师。高等学校应为基础教育教师提供更多进修培训机会,在提高学历的同时,促进他们教育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师范院校应重视学生的教育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入小学实习,小学应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为学生开设教学法之类的课程,提供案例分析、观摩教学等,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学校教育教学情况。
(三)提高在职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1.立足校本培训把学校作为培训的主要基地,将教师培训内容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立足教师工作岗位,充分利用本校资源,通过开展教师之间的观摩和交流、专题讲座、教研活动、教师帮对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及时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为教师搭建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平台,实现教师自我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2.丰富培训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角度、多渠道、灵活多样地进行培训。既要进行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又要注重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评价以及新的教育技术的培训,更要注重将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持续提高专业教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关于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生涯规划、人文素养等丰富内心,提高自我的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消除职业倦怠感,增强对教师工作的热爱。3.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正是基于基础教育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师的自我探究与反思,寻求解决方案的方法。行动研究可以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强化研究结果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4.开展教师传帮带开展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活动,选拔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素质过硬的名师或骨干教师,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教师之间开展结对活动,通过听课、共同参与教学、教研活动、指导学生等方式,增强优秀教师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促使被帮带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改善,从而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5.鼓励教师进行科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师上课结束后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课堂教学反思、教学感悟、教学经验等都可以成为基础教育教师开展科研的素材,将这些经验、体会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形成科研成果,提高了教学的科学性,还能进一步指导教学。
(四)构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构建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就是要将基础教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在这个连续的过程中不断为教师提供持续的培养、培训与提高,使教师一生都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教育。职前培养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应重视教育实习。入职培训应侧重于教师职业道德、小学教育教学特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的培训。职后培训应侧重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教学水平。构建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系要求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素质特点与教育教学实际,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每个阶段职业发展的目标,并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努力实现。
(五)引导高校参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全过程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引导高校参与到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全过程,将高校变成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依托。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阶段,引导高校参与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各类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在职教育阶段,高校和基础教育学校联合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共同体。高校研究者以基础教育的实际问题为研究课题,基础教育学校引进高校专家作为指导,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学校教育质量。高校学生在基础教育学校获得实践机会,高等学校为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提供在职进修培训机会。双方互相利用优势资源,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六)建立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依托政府、高校建立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开发师资培养培训方案、课程和教材,坚持高端带动、示范引导,真正起到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师资培训基地的培训引导各地在基础教育开展师资培训中加以运用,示范带动全国各地重视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开发基础教育国际师资培训项目,通过合作开展项目,帮助教师开阔视野,了解国外基础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发教师的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梁运丰 单位:山东省莱西市北京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