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范文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信息时代背景下,微课因其主题突出、资源多样、交互性强、使用便捷等优势,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满足了新时代下很多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精心制作微课、强化微课应用已经成为时下教师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切入点,对微课的制作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微课;高中化学;制作;应用

信息时代背景下,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微课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以视频教学作为主要的载体,紧紧围绕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和疑惑点,精心设计微课视频,并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因此,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要求,教师要加强化学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并全面加强微课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充分借助微课的优势,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

现在部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仍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教学方法,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围绕教材开展课堂教学,学生仅仅是处于旁观者的状态,被动接受化学知识。而化学知识具备较强的逻辑性,这种反复讲解、练习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逐渐被磨灭,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烦的情绪,最终致使化学学习效果低下。另外,受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高中化学课堂氛围非常沉闷、枯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中化学学习效果[1]。

(二)侧重理论灌输,忽视探究实验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化学实验也是实现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到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制约,为了引导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部分教师以化学理论知识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化学实验教学,甚至认为化学实验教学会浪费时间,难以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实验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仅仅是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等,在这种单一化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形成深刻的记忆,无法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致使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三)学习任务繁重,应试压力大

现阶段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繁重的学习压力、学习任务繁重。面对这种现状,部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中,常常加大化学课堂的知识量,不断拓展化学教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中,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严重制约了高中化学的学习成绩[2]。此外,高中化学的理论内容比较多,很多化学现象、过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就导致学生常常混淆,不能正确应用知识,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学习效率低下。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指导学生学会“是什么”,还要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白“为什么,怎么办”,并在教学中多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面对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教师必须要更新课堂教学策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微课,激活高中化学课堂,提升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前微课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由于这一学科具有极强的思维性、逻辑性,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并且这些旧知识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数量庞大、难度系数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知识掌握不牢固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直接进入到化学新知识学习中,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如果引领学生对所学的旧知识进行复习,就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制约新知识的教学。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借助课前微课的形式,结合本章节教学内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精心制作成为微课视频,并提前将其上传到平台上,引导学生在课下结合微课开展学习。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前微课的引导下,完成了与本章节新知识相关旧知识的复习,使得学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全面提升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课中微课

在具体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微课还可应用到各个环节中,并充分发挥微课的价值,最大限度优化高中化学各个环节,最终实现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第一,运用微课导入。在开展高中化学课堂导入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投入到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微课视频,给学生展示有趣的实验现象、教学情境等,最终引领学生在视觉、听觉的感官刺激下,唤醒自身的求知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化学课堂学习中。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微课导入,可以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第二,利用微课突破重难点。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受到学科特点的制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大量的难以消化的知识点。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可结合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存在的重难点、疑惑点,精心设计微课视频,并在微课视频中融入一定的实验、化学史、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重难点。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通过反复观看的途径,完成化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最终实现化学教学重难点的突破[4]。对于一些关键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特殊的处理,让学生能够直观看到,将微观的化学变化直观显示出来,将抽象的化学过程进行形象的描述,这样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有序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实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第三,利用微课开展复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复习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进入高三之后,复习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结合化学章节的内容,精心设计化学复习微课,引导学生在微课视频的帮助下,对化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最终形成系统化的化学知识体系。同时,在微课的最后,还应该设置相应的化学习题,引导学生在微课练习中,强化复习效果。基于网络的微课打破了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微课的观看和学习,这就为学生的知识巩固和复习提供了便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微课的选择,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复习的任务,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凸现学生的学习主体,真正实现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理念,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第四,利用微课进行练习。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习题练习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化学习题较为复杂、形式多样,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甚至部分化学习题必须要借助图像、表格、化学实验装置等形式进行呈现。在具体开展练习的时候,针对简单的方程式、装置等,则可以通过手绘的方式,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但是这样一来,会浪费课堂的时间。同时,针对难度较大的习题,则很难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开展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时,可充分借助微课这一途径,将化学习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更好地开展化学课堂练习。

(三)课后微课

第一,在课后复习中应用微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课后复习是很重要的环节。但是在以往的情况下,学生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笔记等途径开展课后复习,致使复习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此,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复习微课,引导学生在课下结合微课视频中展示的化学学习内容开展课后复习。如此一来,学生在微课的帮助下,可对知识脉络形成清晰的认识,强化化学复习效果。第二,课后分层学习应用微课。在具体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传统一刀切的课堂教学模式,常常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的现状,根本无法达到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基于此,教师在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时候,应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微课视频,并将其上传到教学平台上,引导学生在课下有针对性地选择微课视频开展针对性学习,最终实现核心素养下所有学生的发展。

(四)实验微课

高中化学学科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也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下,教师很难照顾到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同时,在具体的化学实验中,还会受到角度、远近因素的制约,导致化学实验效果不佳。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时,可将化学实验全部过程录制成为视频,以微课的形式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此一来,班级中每名学生都能够清晰地观察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学生在微课的辅助下,可反复观察,不断加深实验印象。另外,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中,一部分化学实验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很难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中的实验内容,照本宣科对学生展开实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实验的步骤等。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将其录制成微课,借助微课视频的形式,将具有危险性的化学实验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完成化学实验的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化学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教师应全面做好课前分析,精心设计化学教学微课,并充分借助课前微课、课中微课、课后微课、实验微课等形式,不断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涛.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20(2):161.

[2]陈志明.高中化学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求知导刊,2020(20):26.

[3]李宏基.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和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20(18):175.

[4]滕明慧.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9(12):139.

作者:刘生平 单位:甘肃省武威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