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究高职院校教师自我激励的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新时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方式。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师的自我激励,激发其内在动机,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将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目标紧密结合,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1]。党的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办学层次已经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证,又是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与发展水平最为关键的因素。站在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承担着讲授理论知识、传授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及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质等多重任务,他们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劳动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对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了更新、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最本质、最有效,也是持续时间最长久的措施就是教师的自我激励,促进教师工作动机从外在驱动向内在驱动转变,充分发挥其内在动力,挖掘自身的潜能,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自我激励的理论基础
激励是西方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概念[3],它的意思是激发勉励,使振作。激励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激发人的内在动机,挖掘内在潜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激励对于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出色地实现既定目标,不断提高工作绩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激励是行为的钥匙,又是行为的键钮,按动什么样的键钮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因而,每个人都需要自我激励,需要得到来自同事、团体、组织方面的激励和相互之间的激励[5]。在现代西方管理学中,对自我激励的研究起源于自我管理,而自我激励是自我管理中最为核心的要素。自我管理的直接动力不是源于外部世界,而是发生在自己内心世界,在这种内部动力系统中,个人的内驱力起主导作用[6]。学校管理的真谛在于挖掘教师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提高教育的实效,进而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
1986年,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一书中明确提出了自我激励的概念,对自我激励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对自我效能理论、自我调节理论和自我激励理论作出了详细论述。自我激励包括三个环节,即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这三个环节的关系是依次递进的。所谓自我激励,即激励行为的诱导者是个体自身[7]。自我激励的标准必须从自我实际和自我需要出发。这种实际和需要以正确认识自己为基础[8]。自我激励是一种内部激励,它不需要外界的奖励或者惩罚作为激励的手段,而是把“自我”作为一个“能动体”,激励行为的诱导者是自己,即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同一的情况,它的激励作用和效果往往是外部激励所不能及的。教师的自我激励是指教师既是激励主体又是激励客体,教师作为激励主体主动把内心潜在的自我实现需要转化为激励客体不懈地努力奋斗、不断地完善和超越自我,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行为具有更高效的动力,从中体验到满足感、获得感、荣誉感和成就感,通过激励客体主动采取一些手段激发激励主体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的交互过程。教师的自我激励不仅具有激励的一般属性和要求,还具有自我激励的特殊属性和要求。
第一,自我激励是将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融于一体。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作为一个“能动体”,既是激励主体,又是激励客体,即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重叠在一起的情况。
第二,自我激励具有个体控制性。一般情况下,自我激励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个体的自我控制性对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第三,自我激励具有主体能动性。把“我”作为一个“能动体”,而不仅是对外界刺激的被动反应。个体可以主动表达自身对其价值的追求。第四,自我激励具有持久性。外部因素只是一种诱因,而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个体内部因素。个体行为一旦被内部因素所引发和建立,效果也将长期持续。第五,自我激励以完善自我为最终目标。自我激励既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又是检验一个人成熟程度的衡量标尺。个体正是在一次又一次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需求,激发其内在动机并积极付诸行动。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的自我激励策略
党的对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重大部署。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职院校教师应该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肩负起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使命。教师的自我激励是保证其行为方向与学校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的最佳手段,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升教师的主体能力,做“四有”好教师,对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加强学科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使命激励:做有理想信念的好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教师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承担着向学生传播知识、传授技术、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基石,而教师的自我激励对主体性的强化具有积极作用。高职院校教师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地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认真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具体实践者,讲政治,守规矩,知敬畏。加强教师价值观建设,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修身弘德,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激发责任感,不断提升教师对工作的使命感,积极投身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实践中,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主动完成各项工作,更好地履行其应尽的岗位职责,育人育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高职院校教师要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奋斗、担当、自信、积极的精神状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注重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育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断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身作则,做自我激励的表率,不断挖掘自我激励的深度和广度,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坚守纯净的精神家园,做爱岗敬业、行为世范的表率,在教书育人中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力量。
(二)道德激励:做有道德情操的好教师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的职业道德既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又是深厚的知识修养与文化品位的重要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9]。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最终要体现在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和热爱。教师的职业道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教师的自我修养,所以教师应该将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学术评价、道德评价统一在履行岗位职责中,从而强化教师的教育教学主体意识。作为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自觉坚守人格底线,还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要求,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真正做到以德育人、以德施教,不断焕发教师崇德、修德、养德的内生动力,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与榜样力量影响和带动学生,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到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西汉著名学者扬雄在《法言•学行》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应该时刻明确师德底线,遵循教师成长与发展规律,激发自身的责任感,加强师德师风与价值观建设,为人师表,严以律己,以德育人,以心育人。要知道,只有当道德真理是学生自己去追求、去获得,并且经过自己体验而独立地变成他的个人信念时,才能成为他心灵中的真正财富[10]。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悉心培育,教师应该自我激励,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笃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率先垂范,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提升人格品质,不断提高其道德修养。教师应该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启迪理想信念,不断追求教书育人的效果,营造共筑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打造师生学习与成长共同体,构建和谐、平等、合作、民主的师生关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厚基础、强技能、重创新、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三)知识激励:做有扎实学识的好教师
专业理论知识的不断拓展与深化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准。教师的自我激励是其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外部激励可以促使教师达到一定的要求,但却无法促进教师达到完善自我的最终目标。教师专业素养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就是教师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理论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将其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和执教观,乐学志教,让其自身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风貌,提升其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满足感,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塑造教师丰富、积极、富有创造力的人格,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应该善用自我反思,它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升华与完善,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思考其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过程与结果,积极地调整与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进而让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生涯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已,阖棺乃止。”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具备广博精深的知识,在实践操作中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岗位要求,不断强化自我激励,为成长注入源源不竭的内驱力。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彼此帮扶、共同发展,促进教师形成学习共同体,满足教师归属与爱的需要,让教师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需要的日益增长,教与学的关系、知识获取与传授的方式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都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体进行自我激励的最大动力源于其对自我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11]。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体现了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的统一,对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教师正确地认识自己,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发掘潜在资源,从而对自身的发展目标准确定位。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特征和需求,高职院校教师可以与管理者共同制定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机,建立心理契约,让个人职业发展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对组织的归属感。另外,高职院校教师还应该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培养方式,认真学习从教专业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知识等,不断加强对企业生产与产业发展的认识,坚持学以致用、重在实践的原则,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把企业实践收获转化为教学资源,结合受教育者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增强理论教学对实践教学的指导作用,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艺术和专业素养,改善教学行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努力成为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双师型”教师。
(四)情感激励:做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爱是师德的灵魂,高等职业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教育事业。教师的爱既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巨大力量,又是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温暖的眼神,如同轻柔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教师只有心中有爱,行动有爱,时刻奉献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情感激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获得情感沟通的满足,不断地提升他们的主体能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全面培养,从而改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把教师的个人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责任的,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待生,强化爱的教育,始终信任学生。在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慈相济的前提下,教师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恒和严而有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让高职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真正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教书又育人。教师要注意发挥情感的积极效能,包括情感的广度、深度和稳固性,用爱心培育爱、激发爱和传播爱,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赞扬学生,赏识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爱来对待学生,通过真心、真情和真诚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好榜样、好朋友和贴心人,用欣赏的目光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的话语树立学生的自尊,用暖心的行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乌克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教”的主体,在对学生成长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教师的爱,不仅包括爱岗敬业,还包括关爱学生。教师应做到自我激励的表率,不断挖掘自身潜在的优势资源,重视人格的优化,用积极的人格品质去影响和激励学生。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与差异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高职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地驱使自己去学习、去求索、去创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和爱护每一名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握好指导学生的每一个环节,做学生的人生导师,提升教育智慧,用积极、鼓励的态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让每一名学生在不同专业领域都可以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四、结语
总之,人是管理的主体,激励是管理的核心[12]。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的管理问题之一就是对教师的激励,不论是外部激励,还是自我激励,都是推动教师不断前进的动力。因为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所以教师的自我激励是最重要的部分,它提供给教师行为最根本的动力。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挑战,高职院校教师应该提高自我激励的能力,发挥主体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创新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把激励主体内心潜在的自我实现需要转化为激励客体不懈的努力奋斗,以知识见识锤炼本领,不断自我完善,让教师的个人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目标高度统一,形成教育合力,以理想信念塑造挺拔灵魂,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增强教师的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和荣誉感,以爱国情怀激荡精神力量,努力成为一名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陈锋 单位:黑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