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索高职学生德育养成培育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德育过程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从实际出发,坚持针对性原则,把人生观和职业理想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坚持教育影响连贯性和一致性原则,把德育过程贯穿于高职各学科教学之中,坚持受教育者主体自我教育的原则,把养成教育作为高职德育过程重要方式,是实现德育过程并最终达到高职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德育过程养成教育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系统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特点,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实施德育过程,达到教育目的,实现培养目标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坚持针对性原则,把人生观和职业理想作为德育的,要内容
德育过程要坚持针对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只有教育者深人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熟悉学生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使德育过程收到实效。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在数量上和办学质量上获得长足的发展。但高职教育在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学生结构和状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文化素质偏低,法纪观念较差,自由散漫,个别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表明:从知识与技能来看,12.4%的学生认为理论和技能都能掌握的很好;44.3%的学生认为只掌握了少部分;43.2%的学生认为理论掌握得还好,技能还不够。从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学习态度来看,因为喜欢而主动学习的仅占28.8%,需要在学习中培养学习兴趣的占41.4%;自己不想学,整天玩和混的占3.5%。
其二,学生在选择理想职业标准问题上差别较大。调查结果显示:68,3%的学生把符合社会需要,又符合个人兴趣作为选择理想职业的标准;9.7%学生单纯从个人兴趣出发选择理想职业;12,4%的学生以找到工作为标准来选择职业;只由8.3%的学生表明要把社会需要作为选择理想职业的标准。这些情况说明高职学生在职业选择问题上,既存在矛盾心理,又有偏颇之处。
其三,学生在劳动人事制度重大改革和就业形势严峻的面前,如何在市场竞争中成才、成功的意识还不强,自主谋业能力还较低。调查表明:58%的学生毕业后谋职业时,希望学校或人才市场推荐选择职业;13.3%的学生有能力自谋职业;而19.1%和9.6%的学生还指望依靠家长或亲属关系来找工作。
这些突出的现实问题启示,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把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理想观,作为德育过程的重要内容。高职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并末完全定型,还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系受到挑战,新的价值观念尚末完全确立之际,应着重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意义,正确认识人生价值与能力素养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
二、坚持教育形晌连贾性和一致性原到,把旅育过程贾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过程。从教育影响层面来说,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属于主导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教育影响连贯性和一致贯性原则是德育过程的重要原则。连贯性是指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一致性是指校内全体教职工、学生组织以及学校外部教育机构、家庭、社会同学校的教育都要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专职人员、教师,在保持、维护思想品德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在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要把德育过程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德育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意思识、再学习意识等。各学科课程知识内容不同程度地具备一定的世界观、方法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深刻内涵,这就要求教师讲授知识过程与德育过程融为一体,使德育过程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知识载体中去,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
要做到把德育过程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关键在教师。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内容的同时,要正确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自己对事业及生活的体会,恰当地联系有关思想品德内容;在吃透教材,熟练掌握教材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提炼课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结合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准备育人的素材和事例,将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和穿插于课程教学之中。同时,教师要采取语言、体态、情感点拨、激励、引导等多种形式,将德育贯穿于学科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如果注重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不断深化,就会收到一定的德育成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三、坚持受教育者主体自我教育的原则,把养成教育作为旅育过程,要方式
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形式影响的过程。受教育者并不是机械、被动、孤立静止地接受外部影响的,而是在主体所参与的各种实际活动中接受影响。活动是受教育主体与客体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引导主体内部各种思想、心理因素的矛盾运动和转化过程。德育过程也不是教育者单项传导思想品德规范的过程,是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感情交流的双边活动,而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只有外部的教育影响成为学生活动的对象,被纳人主观反映领域,并于学生内在需要、动机、思想、情感等因素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使受教育者“自我介人”到德育过程之中,真正接受教育,促进学生内部思想矛盾的运动和转化。
受教育者主体自我教育原则是德育过程的重要原则。自我教育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各种潜能,通过学生自我内部因素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一方面,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必然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传统德育模式的简单说教已不凑效,填鸭式的强化教育常常使学生厌烦,生硬的管理也常常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以人为本”观念的逐步形成,学生的独立性、自我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的同时,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不断提升。学生们不但希望学好专业知识,而且渴望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学生的这种内在需求,为学生自我教育积极性的发挥提供了内在动力。德育过程理论与实践证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是具有充分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自主人”,学生的需要、动机、目的等是其受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决定因素。因此,教师在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应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德育过程的基础教育方式。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其他行为规范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等思想品德的形成不仅依靠外因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内因起作用。所以,高职教育德育过程要特别注重学生自身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的自我养成,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和顽强意志,进而增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同时,要注重发挥学生内在驱动力的作用,使学生形成自我约束、自主学习,面对困难与挫折不回避、不退缩的良好品质,真正认识并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肩负起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