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中历史课堂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措施范文

高中历史课堂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措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历史课堂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课堂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措施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加速,创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变成教师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关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详细分析历史课程内容中包括的丰富知识,并借助这些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民族情感。同时,历史学科教育资料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是融入家国情怀的主要载体,能够借助家国情怀激起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并促使学生的思想和理念与国家的发展相契合。本文根据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剖析了家国情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意义,并探讨了融入家国情怀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针对历史教学明确提出了实践活动教学和学生核心素养紧密结合的教育方向,教师应加强对家国情怀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促进学生发展为具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落实学生的家国情怀至关重要,其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推动学生产生明显的国家责任感和使命感,意识到自我发展与国家发展、民族发展之间的关联,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家国情怀与学生的品德教育总体目标相符合,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起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必须改变教师现有的教学意识,确立在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实际意义,并利用教学来提升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么怎样做好高中历史教学与家国情怀教育的联结就是教师应当思考的核心问题。

一、借助历史教材,整合家国情怀教育

历史教材中入选的内容都和中华民族出色的文化艺术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需确立教材内容的教育意义,依靠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送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师应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剖析每一部分内容对学生产生的情感影响,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感受,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使命感,进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比如,在学习《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时,教师解读新中国建立的史实,并对“一届政协”和“一届人大”的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介绍,推动学生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实际课程内容分成几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可依据实际的内容明确家国情怀教育的融入方式。教师可结合新中国成立和一届人大召开等历史史实相关的视频材料,依靠具备年代感的新闻报道、影像材料,推动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深层次掌握这节课要学习的具体性内容。在解读到第一届政协会议的举办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为何《共同纲领》具备临时宪法的性质?根据我国国家性质,正确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摆脱学生个人视角的思考,从国家视角进入,最后再重归到日常生活中。

二、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家国情怀的教育效果

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的思想境界,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关键的影响,因而,提升教师本身的素质,不但有利于实际教学效率的提升,还可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角度下,教师要深入了解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和精确性,在与学生沟通交流时,利用深层次互动交流,耳濡目染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感情,还能够根据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历史观念,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时,教师需掌握在我国近代历史,确立在我国在见建国前期遭遇的国际环境,根据学生目前的思维能力,为学生了解外交政策给予一定的标准。教师:“我国在新中国的成立之初就大力加强民主化政治建设,以推动我国的统一,外交关系是在我国具备全球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在我国具备一定知名度的关键方法。依据我国的对外开放情境,如签署的《南京条约》《辛丑条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建国后的《共同纲领》中强调的友谊外交政策,你可以发觉我国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变化吗?”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从而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感情。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也是有智慧的,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把握教学方法,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吸引学生

投身教学主题活动中,感受到家国情怀教育,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学习特性设计教学方案,以合作学习、共盈互动交流的方式,推动学生在课上记忆并复原历史,推动学生形成明显的爱国情怀。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在精不在多,确立学生针对历史课程的学习需要,确立平衡学生学习压力的方式,促使家国情怀教育与历史教育并行。比如,《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课涉及到许多知识要点,重点取决于对战争结束后两大经济体系的产生和发展的叙述,衔接到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之有关的是金钱问题。与全球政治的多极化趋势涉及的政问题不同,教学课堂构建了一个愉快、宽松、协作的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收集、梳理录影材料和文本材料,制作课件,多方面组织课程内容,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前准备应答学生随时随地提出来的问题,学生在课堂要搜集身旁有关全球化的例子,能列举学生自身日常生活享有到的全球化成效的例子,网上搜索有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缘故及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了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中的内容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进一步贯彻落实家国情怀的融入,教师可以采用照片、声频视频的方法来为学生清楚地展现那时候的事情,引导学生形象化地体会知识。比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时,剖析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基本建设的经验教训,详细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建设的前期探索,关键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情况、目的、内容、实际效果。列宁大胆执行新经济政策,这不但是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必然趋势,也展现了从基本国情考虑、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学习这节内容,既能够使学生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前期探索,还可以联系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讨论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探索层面的重要性。在播放多媒体的过程中,学生会带着愉快的情绪收看,在观看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部分学生对多媒体会较为有兴趣,而忽视了要思索的问题,教师应当予以强调。将“看一看、说一说”两个层面有机结合,将学生带到课堂教学,根据两个层面的合作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勾起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形象化体会,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利用历史教学与现实的衔接点来融入家国情怀

要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大量的思索,只是根据多媒体系统来创设教学情境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融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历史与实际的对接点融入家国情怀。那样学生不但能够将学习历史与具体日常生活联系,还能根据在实际中的感受萌发大量的念头,针对历史的学习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在历史教育中最希望见到的画面。比如,在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时,学生要把握近现代服装、餐馆、住宅工程建筑、社会习俗的转变状况,梳理物质条件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状况,根据思索“为何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物质条件和社会习俗会出现这般大的转变”等难题,提高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视角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产生影响的不仅是西方国家的商品和技术,与此同时也把西方国家的制度、思想传入了中国。中华文明在这种被动侵略的情况下遭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不愿意舍弃自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汹,随着这一场消耗战,在中国社会刮起了一阵转型的风潮,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层面的转型看起来尤其突显。服装行业发生了新中式与欧式、古典与现代的一同时兴;美食文化中,西餐厅丰富了中国人的饭桌;住宅工程建筑层面,在新中式住房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的工程建筑核心理念逐渐融进在其中。借助这些明显的对比,教师督促学生回顾自己的现实生活,再根据历史节点发生的事情,分析哪些文化还可以得到优良的传承,如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好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综上所述,高中学生是将来的栋梁之材,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行与发展的骨干力量,在高中历史中做好家国情怀的融入不但能够提升学习历史的挑战性,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即时意见反馈开展课堂教学的融合,提升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实际融入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认真完成家国情怀教育,全面提高本人的专业素养,并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才可以为学生构建优良的学习环境,依靠历史大事件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推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慧 单位:陕西旬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