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范文

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

摘要:

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教育改革力求丰富学科教学内涵。而教学内涵的丰富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充实。文章提出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观点,并从历史课堂、学生和社会等方面入手,探讨传统文化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高中历史;教学;影响

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里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应该发挥重要作用。高中历史课因其所具有的学科特点,传承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既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现实要求,也是丰富高中历史教学内涵的本质要求。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提升历史课的趣味性,丰富教学内涵

初中历史课由于不被重视,学生进入高中后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对历史课教学的印象是沉闷、呆板、照本宣科。因此,丰富高中历史课教学内涵的前提是让学生真心喜欢历史课,愿意走进历史课堂。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觉得历史课不但不枯燥而且还很有意思,在生活能找到“历史的痕迹”,所学内容也可以用到现实生活中,偶尔现学现卖地展示所学,还会得到赞许,学生自然会爱上历史课堂。那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内涵的丰富便是水到渠成之事。因此,增强高中历史课的趣味性是关键。所谓“课堂几分钟,课前下苦工”。教师应在备课环节根据本节内容,适度地添加传统文化内容:或名称由来,或奇闻异事,或稗官野史,或典故传说……总之,只要是能让学生提起兴趣的方式皆可尝试,如中山装的解读、“五泉山”的由来、为何称“六十年一个轮回”、“池”和“塘”的区别、“权衡利弊”的本义、“半斤八两”的来历等。如此接地气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法既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又能逐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高中历史教学内涵的丰富性不言而喻。

二、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家和万事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百善孝为先”“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话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而这些教育的至理名言大多散落于古代典籍中。适度加入这些内容,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可以极大地丰富高中历史教学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传统文化内容,并仔细甄别取舍。只有平时不断积累、充分备课,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需要“信手拈来”,进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的高中历史课堂,不仅学生喜爱,而且能培养学生形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人生观和“宁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的正确价值观,以及“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良好品行。这既是对高中生积极向上心态的引导,又是歌颂人性“真善美”的教育终极目标,同时也弘扬了优秀的民族精神。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其人文素养

很长时间以来,高中生只重视数理化而轻视文史哲,由此导致很多学生理科成绩非常优秀,但缺乏起码的人文常识,知识结构单一。例如,把“文房四宝”说成铅笔、橡皮、直尺、圆规等物,以致贻笑大方。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学生逐渐意识到规范自身言行的重要性,自觉加强自我教育,使学校教育不断内化,其人文素养也将必然逐渐提升,成为“文理皆通”的全能型人才,为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四、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播社会正能量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教育,所谓“科技以人为本”。若想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除了发展以制造业为代表的经济外,更为主要的是将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源,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所在。无论是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实现民族复兴,其核心在人。而最终能实现凝心聚力、教化百姓、稳定社会、富国强民的,必然是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不仅仅是对丰富高中历史教学内涵所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总之,传统文化可极大地丰富高中历史教学的内涵,教育青年一代。人心若安好,社会必安定,国家富强指日可待。因此,中学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的融入,这既有利于提升学科内涵,也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海兰.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刍议[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3(10):146.

作者:雒治中 单位: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