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中历史的“细问”研究范文

高中历史的“细问”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中历史的“细问”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中历史的“细问”研究

“大局”的历史知识是历史的“骨干”,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内容,“细节”的历史知识是历史的“血肉”,是贯穿骨干,使骨干更显丰满的必需品。教学细节看似平常,却在课堂教学过程和促进学生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细节、捕捉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一、“细问”历史概念

学生在进入高一阶段的历史学习中,一般都面临缺乏知识、能力基础差的问题,即通史基础薄弱,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储备。教师在“用教科书”教的过程中也更多的是重视教科书文本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叙述,就历史概念来说要么随意解读一番,要么视概念为一般表述而不作特别处理。如必修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这一课,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情况”这一子目时,我曾在课上提问学生“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之间有何关系,学生留给我的几乎都是茫然的眼神,由此我发现学生对“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两个概念是相当模糊的。课后也有如下练习题:1953年实行的三大改造,其实质是()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个体手工业者互相合作C.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共同发展D.变革生产关系很多学生此题答案选择C,错误认为三大改造中也包含工业化建设,把工业化措施也归为三大改造的范围,没有很好地理解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的关系。这就启迪我在讲解知识点时必须理清这两个概念,告知学生:“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中共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主要包含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而“三大改造”仅是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其任务主要是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学生在明确两个知识点的概念后就能顺利得出D结论。历史教学涉及很多绕不过去的重要概念,解释错了,教学必然失败。然而,有些概念迄今难以见到完整的解读,纵使有,也难免丢三落四或似是而非,这就给历史教学造成了不少麻烦。

二、“细化”历史知识

历史试题的情境创设,包括通过文献记载、时政热点、学生生活、图表照片、乡土故事、活动探究等素材营造一个具体生动的特定历史背景,将知识点考查融入其中,形成情景交融、立意新颖、题面活泼的历史试题。

如《必修二》教材第7课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有这样论述:促进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和对立,可是为什么会出现阶级对立?对立的程度如何?学生理解是模糊的。为帮助他们加深对阶级对立的认识,教师可补充如下史料:1835年,在棉纺织厂219000工人中,13岁以下的儿童占49000,13—18岁的少年占66000,成年妇女占67000。……怀孕女工为了不被克扣工资或解雇,不得不进行堕胎,或在机器旁分娩,产后一个星期就要上工。工人们的子女六七岁就得进厂做工。在花边行业,“……九岁到十岁的孩子,在大清晨2、3、4点钟就从肮脏的床上被拉起来,为了勉强糊口,不得不一直干到夜里10、11、12点钟。他们四肢瘦弱,身躯萎缩,神态呆痴,麻木得像石头人一样,使人看一眼都感到不寒而栗。”根据1840年的调查,利物浦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曼彻斯特工人的孩子57%以上不到5岁就死亡,1867年,2%的最富有者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据以上材料的补充,学生对两大对立阶级的认识一定可以丰满起来,可以了解当时大量使用童工和未成年人,工人工作时间很长;缺乏劳动保障,寿命很短,由此分析工人的社会地位极低,及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家的剥削。在学生对工人的社会地位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也能更好地认识到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包括妇女和儿童)肯定不满于资本家,反抗斗争势必将在所难免,为以后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三、“细观”学生眼神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育离开学生那必将是无源之水,教育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眼神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途径。用眼光的无声语言和学生思想的交流,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既见书本,又见学生,能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需要。上课开始时,关注学生眼神,是在和学生进行“你们准备好了吗?”的思想交流,是对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的观察;上课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眼神,是对学生学习的情感变化状态的观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的感情交流,教师始终正视学生的存在,教师的“教”因学生的“学”而被赋予了存在的意义;上课结束时关注全体学生眼神,是一种激励和期望的情感交流,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的直接观察。综上所述,抓住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掉精彩的课堂。愿我们都能关注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作者:陈春娟 单位:江苏省吴江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