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效课堂的创设合理情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从情境创设开始。创设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又是沟通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具体形象与抽象概念的桥梁。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息,使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意义。
一、创设“空白”情境
一幅画有留白,看上去更美,画得满满的反而失去艺术性。课堂教学中要有韵味,关键是把功夫用在点拨上,在教学中重视留给学生再创造的广阔天地,这就要求教师要巧妙地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有暂时性“空白”,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余地,把一些不需讲而学生自己能领会的东西,让学生自主探究,那么学生便会得到更多,课堂会更高效。例如,在“旅游中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先提出,旅游需要解决有关租车问题,并给出相关信息:“小车限乘10人,租金240元/辆;大车限乘15人,租金300元/辆。”然后依次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1)你能找到那些数学信息?(2)如果一个8人旅游团如何租车更便宜?(3)如果是11、18、30人的旅游团呢?本课中通过第一个“留白”问题为学生思维走上多条路径做了必要铺垫,很容易让学生从几个方面思考。而这样的教学情境一经产生,对学生逻辑地展开后续问题的思考有很大帮助,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聚焦到如何租车省钱这一问题上。怎样租车省钱?这本身又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尤其是设置8、11、18、30等一连串的数据,使问题展开具备梯度和逻辑关联。数据背后是丰富的问题情境,足以让学生在对问题的逐一分析和解决的完整有序的历程中积累丰富数学思想,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
“问”是开路先锋,“问”是深耕之犁。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问题解决任务的驱动下,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获得问题解决的策略。如教学进位加法:34+28=?教师让学生操作:先摆34根小捧,再摆28根,看着一共摆了多少根?学生把单根合并后的十根捆成一捆。这时教师启发学生:“在操作中遇到什么问题?”学生手中拿着单根合并后捆成的那一捆,脑中激烈地想:“这一捆放在哪里?”形成了强烈的发现问题的动机。就异口同声地提出:“单根并成10根的这一捆放在哪里?”这一问题,经过讨论,大家知道和整十根的5捆放在一起。初步感知了满十进一的表象,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并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遇到不懂得怎样处理时,想一想该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先把个位上的两个加数相加,这时大部分学生呆住了,按以前学过的知识个位上相加所得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和个位对齐,现在(4+8)得12,2可以和个位对齐,写在个位下面,10怎么办?通过激烈的思考,有的学生提出:“可不可以在个位下面写12?”有的学生提出:“是否可以在个位下面写2,在十位下面写小小的1?”这里教师启发:“这两种猜想,可以并成一个什么问题?”有一位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个位相加,满十后,10写在哪里?”像这样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范围、特定的环境中提出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问题,无疑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十分有效的。
三、创设操作情境
有位教师在“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个信封,内装许多基本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说说信封里的纸片的面积怎么计算。然后主要设计了三个主要环节,环节一:小组探索图形“组合”。(1)从基本图形中任意挑选两个图形进行拼摆;(2)把所拼成的图形画出草图,并用阴影表示要求的面积;(3)互相说说组合图形是怎样形成的,面积怎样求。环节二:先展示再说理。教师把学生拼出来的图形用投影分组展示,有学生自己介绍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并有条理地说出要求阴影部分的面积需要哪些条件,怎么计算。环节三:归纳提升知识、技能和方法。在这一课中,教师通过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以拼凑和解释组合图形的丰富活动为基础,是学生既经历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也能积累丰富的理性经验,并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的知识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一些开放性的操作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激发数学思考,自主学习,发展应用意识,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杜荣兴 单位:福建省长汀县涂坊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