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因素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考虑到我国近年来的高考适龄人口多为90后,他们在中国第二个生育高峰之后第三个高峰期之前,那时中国生育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呈现相对下降趋势的时期,因此绝对人数的减少影响到了目前高考报考人数。基于我国高考的现状与相关的教育政策,将高考适龄年龄定为18周岁。1957-1960年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是从1961年开始,我国出生人口数量跃过拐点并反向大幅度提高,于1963年达到峰值,3年内的增长幅度高达144%。对于1979-1987年间的高峰期,出生人口增长幅度以及最高值都小于第一次出生人口高峰期相对应的数值。那么,该年出生的人口按照假设可以认为是在18岁左右参加高考,参加的高考年份应是2005前后。这便印证了我国在新世纪以来高考报考人数的普遍上升的现象。但是,考虑到我国2010年开始,高考报考人数大量缩水,仅有957万人报考。将其联系到这部分考试的出生时间,应为1992年之后,该阶段即1990年后我国的人口出生人数以较快的速度下降。很显然,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直接影响着未来的高考适龄人口数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人口出生率的分析,2008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达到了最高峰,2009年以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逐年下降,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被预测将会减少30%左右。这与1988-2003年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我国出生人口的变化趋势可以推测,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高考报考人数仍然会减少。
二、弃考留学
“弃考留学”也是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图1所示,我国近年来的出国留学人数呈大幅增长趋势。自2008年开始,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保持在2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于2012年达到历史最大规模,约41.4万人。根据2012年出国留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在2012年间,计划出国留学人数中,本科生所占比例高达51%,其次是高中生占38%,研究生约为5%。(数据来源:《2011年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2012年中国教育在线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2013年中国留学白皮书》)此外,根据2013年中国留学白皮书显示,进入21世纪之后,自费留学人数出现了高速增长。近十年来,自费留学人数的比例均保持在90%左右。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与往年相比有很大增长。在公费出国人员定额暂定的情况下,自费出国比例的大大增加对我国的高考报考人员数量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数据来源:综合教育部公布的各类留学情况统计)然而,在自费留学中,2011年内地参加SAT(“美国高考”)的考生人数接近2万人;2012年内地18周岁以下报考TOEFL的人数也呈现迅猛的增长,比2011年报名人数高出30%。《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中指出,弃考留学是我国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高考报考人数在2008年达到峰值1050万人后便不断下降,平均下降比率约为3.68%。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高考弃考人数高达84万;而2010年弃考人数接近100万,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的比例达到21.1%。当前城市的高中受“土高考”和“洋高考”双重夹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了。众多优秀毕业生早在高一高二就开始放眼全球,把上大学的目标锁定在全球的高等学府。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中国低龄学生出国留学人数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赴海外读高中的学生比往年增加了两到三成,高中毕业参加“洋高考”赴海外上大学的学生,也比往年增加一成多。所以,“弃考留学”是我国近几年高考报考人数下降的影响因素之一。
三、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导致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原因之一。虽然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呈现不断增高的趋势,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众多毕业生难找到较为满意工作的现象。2006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显著提高,但是,自此之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虽有提高但是增长率除了2010年有所回升外,其余年份均明显下降,如图3所示。对于近两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等教育结构性失衡。此外,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让考生以及家长不得不重新审视上大学的回报以及意义。就业的无奈与尴尬也让不少人转而注重社会工作经验的积累或者职业技能的学习。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近年扩大,更多的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选择了能拥有“一技之长”、早学早毕业的职业之路。可见,就业难在我国近几年已被扩大,间接影响着我国高考报考的人数。此外,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张,也一定程度上使本科生的含金量下降。加之上大学的高昂费用不断增长,对于大部分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而言,着实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就业难以及较低的收入让学生与家长开始质疑高等教育带来的回报。从而,“读书无用论”,“多元成才观”等不同的理念也随之即出,对我国高考报考问题增添了更多的影响。
作者:倪丹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