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考英语改革研究论文4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英语春季高考备考
一、中职英语春季高考备考策略———从教师的角度来阐述
1.中职英语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英语备考时,要充分利用英语教材教材仍然是高考考核的依据,教师在进行备考教学时,仍然不能脱离课本,应将课本充分利用起来,并结合教师的研究结果和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补充和删减。春季高考英语的重点在中职英语教材基础模块中。因而,教师在讲解时可对教材中的考试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由于中职英语教材的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考点比较少,主要在于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因而教师可对教材进行删减教学,适当的引入一些英语报刊中的英语文章,向学生介绍英语阅读技巧和方法。
2.中职英语教师应引导学生系统的复习,养成良好的备考习惯在临近春季高考时,学生的备考习惯和备考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备考习惯和正确的备考方法,有利于学生在高考英语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因而,教师应辅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来迎接高考。教师应带领学生每天进行英语朗读。英语是一门语言,是需要语感的。良好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因而,教师应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英语朗读。教师应提醒学生在身边摆放一本英语词典,并随时查阅。词汇的积累是学习英语的基础,而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稍弱,词汇的积累也比较少,常常会在阅读和做题中遇到不认识的英语单词。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单词查阅,并将其熟悉,以达到积累英语词汇的目的。
中职英语高考中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的分数所占比重较大,因而教师应加强学生这部分的训练,让学生坚持每天至少进行一篇的英语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的练习,从而使学生能熟练掌握阅读技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对于高考英语作文的训练中,教师可督促学生养成每周写一篇英语作文的习惯。由于英语写作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可能难度比较大,因而在这个部分需要学生动手去写,在写作训练中学习写作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而写作练习的题材可根据高考英语试卷历年来的英语题材来设定。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将练习中的错题集中记录下来,并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透彻理解错题的正确解题思路,能举一反三的重复练习。
二、结束语
教师在进行中职英语春季高考备考教学的时候,要先完善自己自身的职业素质,再带领学生进行有效地、系统地复习。在备考中,教师是辅助学生来备考的,起引导作用,而最后真正要依靠的还是学生自身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主动性。因而,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在春季高考中获得满意的分数。
作者:高晓华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职业中专
第二篇:英语高考改革看语言政策
一、我国外语教育与经济发展规律密切相关
英语是我国全民教育事业中分量最重和社会认知度最高的外语种类,因此,回顾英语考试的历史对于反思我国外语教育发展和语言政策的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刘决生把我国的高考英语测试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自1952年我国实施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考到1965年“”前夕,这一阶段的题型中主观题比例很大,英语测试尚不科学规范。第二阶段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至1987年,这一阶段的英语高考逐渐规范化,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高考英语标准化的研究。第三阶段自1988年至2001年,全国各地均实现了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MatriculationEnglishTest)。2001年,全国卷和上海卷都包括了听力理解,总分也由100分变为150分。第四阶段自2002年至今,诸多省市开始进行高考英语自主命题,高考题型进一步丰富,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英语标准化测试”。由上可以看出,我国英语高考的标准化进程开始于第二阶段,此阶段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命题驱使我国外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语言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我国经济水平突飞猛进、国际化进程不断加速,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和细化,于是我国的英语标准化测试也紧紧跟随社会潮流,各省市进行英语自主命题的局面逐渐形成,体现了我国各区域外语教学服务于自身社会发展需求的特征。受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从2011年的9.3%下降到2012年的7.7%,2013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初步核算为7.7%,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了“换挡期”,经济增速呈现放缓态势。面对经济增长要素和约束条件的变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新的着眼点和发力点。而2013年正是英语高考制度改革酝酿完成的一年。这是我国国民教育行业面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所必然做出的战略性调整之一。英语为何成为高考改革的切入口,这与国民切身利益和国家长期发展规划紧密相关。
二、关于我国当前英语教育的社会舆论
自从教育部表示我国招生考试制度即将进行改革,北京、江苏、山东等高考重点省市陆续出台英语高考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来,改革的细节、出发点和影响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烈的讨论。1.支持改革:英语教学耗资巨大但效果不明显。据凤凰网的《2013中国早教培训领域市场分析》,2013年,我国少儿英语培训市场规模达245亿元,占英语培训行业的70%左右,成人英语教育仅为105亿元,占30%。从这项数据可以看出,不包括学校资源,仅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一年就对英语教育投入了三百多亿元。少儿英语教育的目的关键在于“激发幼儿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幼儿对英语语言及文化的敏感性”,将大比例的社会教育资源投资在培养英语的兴趣上,未免有些荒诞。我国高等教育阶段也对英语教学投入了巨大的资金和精力,几乎每个大学都设立外国语学院,英语也几乎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科目,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毕业的硬性条件。我国“四级考试达到425分者比例偏低,这表明中国大学生实际英语能力是比较弱的”。英语“成为了中国人升学的一道极其残酷的门槛”,“卡住了多少人才”,“已成为生活中的不能承受之重”,“找工作、评职称、提职务、出成果”都需要考英语,“外语实质上已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一些人的受教育权并且影响到了其人生的发展”。2.支持改革:国家应该注重汉语的基础教育。随着我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也越来越急切,而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基础是巩固和重视国民汉语教育的根本地位。我国很多地区从小学就开设英语科目,而高中之后,语文就退出了课堂。从小学阶段英语就受到了比母语更多的重视,汉语的学习时间随着教育阶段的提升反而越来越少。高等教育中“重外文轻母语”的现象十分普遍,语文教学基本上从大学课堂淡出。尽管不出国,或工作并无英语需求,雅思、托福、四六级的分数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能力指标,这驱使很多大学生利用过多的课外时间来背单词、读英语,而未能将之利用到本专业知识技能的钻研和扩展。这无形中是对高等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也是高等教育阶段学习观念的一种错误实践。国民教育应该从各个教育阶段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重视国人的汉语文化教育”,才能提升母语在国内的地位,进而提高汉语的国际影响力。3.反对改革:英语的重要地位不能动摇。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改革开放事业永无止境,现在正处于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我国必须继续放眼世界、面向国际。而英语是中国与世界进行对话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如此在国民教育中淡化英语,是“逆历史潮流”。在现阶段和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英语仍旧是国际交流的最重要的语言,所以,在世界经济体系和各种文化跨界交流的大背景下,“重视英语教学就应该是国民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17]。我国虽然大力普及英语教育,但取得成果有限,英语学习者的实际应用能力都还比较欠缺,正因如此,英语教育更应该深化改革,探索创新,不应该知难而退,淡化甚至放弃英语教育;从国民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长远战略性理念来看,我国也不应该以高考为杠杆来弱化英语教学。4.反对改革:变相剥夺了欠发达地区英语学习的机会。高考弱化英语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小学阶段的英语课可能退出教学大纲。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小学若取消英语课程,社会培训机构仍然能够对其进行弥补。然而对于欠发达的地区,小学阶段的师资力量本身就和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资源相比发达地区本来就匮乏,一旦高考指挥棒将英语弱化并实行社会化英语考试,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将面临完全丧失英语学习的机会。小学英语基础变为零,而大学中的英语课程和英语运用情景不会因高考弱化英语而减少,这就将欠发达地区的生源置于劣势地位,本来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而造成的教育水平差距会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拉大,这有违教育公平的基本原则。
三、英语高考改革背后的语言政策博弈
语言政策是“政府对语言文字的地位、发展和作用所作的行政规定”,如指定官方语言、广播媒体语言、教学用语言等。语言规划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内部意志和精神层面的统一,还必然关系到本国和其他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交流和处理。我国的语言政策包括通过立法规定我国的官方语言、文字使用规范、普通话与其它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等等。在我国,外语教育相关政策的制定属于语言政策与规划的范畴。外语教学政策的制订与变化对国民教育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基础外语教学政策和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一点可以用我国建国以来外语教学史中的片段来加以佐证。1950年,我国与苏联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向苏联学习”成为国策,中学主要开设俄语课程,社会开办俄语速成班,截止1951年,全国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内的开设俄语专业的高等院校多达34所。“”开始后,外语院系“停课闹革命”,外语教学处于停滞状态。1971年我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一阶段后,北外英语系成立教材组,编写基础阶段的英语教材,出版供全国外语院系使用。和还指示开展汉英词典编写工作。这一历史阶段外语教学从俄语,到停滞,再到英语发生的转变,对应着中苏关系、动荡、联合国地位恢复、中美关系这些政治事件。外语教学政策无一不从政治层面上突出体现着国内的大环境和国际的大气候。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外语教育取得的成绩是不可否认的,外语教育保障了我国经济社会在国际化大潮流中平稳健康地发展了三十余年。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面临着诸多减缓因素。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必定带来政治、政策方面的调整,现阶段我国对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视就是政策转向的一个体现。英语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热点,无疑成为建设国家软实力方面的重点讨论内容。由此看来,呼声一直很高的英语高考改革在这一阶段被列入国家战略性发展问题进行实际操作和规划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四、以高考改革为契机对外语政策科学规划
客观的说,这次英语高考改革是自建国以来英语教育发展了六十多年的一次必然结果。外语教育应该把握这次历史机遇对自身进行回顾并对新时期的教育战略进行部署。改革必然会对已经存在的外语教育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乃至冲击。如何面对高考英语改革对既有的英语教育局面带来的挑战,使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平稳过渡到下一个更科学更完善的发展阶段,笔者在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科学引导社会对英语技能的需求。在大学毕业生应聘时,英语四六级成绩必赫然于简历重要位置,个人能力简介也必言英语听说技能,面试过程也基本上都有英文自我介绍这一环节。然而招聘单位真的对每一个职位都有着相当高的英语技能要求吗?不能否认,社会上不少职位岗位对英语技能的要求是盲目跟风的,而并无对过硬英语技能的实际需求。在下一阶段的语言规划中,我国应尝试引导社会用人单位科学分析并提出对英语技能的需求,不盲目跟风,这样才能做到不浪费人才又不错过人才。认清对外语资源的需求,才是合理定位外语教学的根本。
2.英语教学改革宜缓不宜猛。上面提到,英语高考改革和随之而来的教学内容调整会对整个外语教育行业产生巨大冲击,有必要规划一个改革缓冲期,在缓冲期内循序渐进的实施改革方案,将考试改革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2014年山东省夏季高考仅取消了英语听力部分,其它考试内容暂时保持不变;北京和江苏的高考英语改革方案分别在2016年和2017年实施,即目前的高二和高三的学生将不会受到影响。不仅如此,社会化考试的具体措施还在酝酿之中,四六级考试仍然将是短期内我国社会对大学生进行英语能力评估的主要体系。我国在2013年度集中释放英语考试改革信号,各省市随后出台具体措施,择机延时进行实施,有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教学大局的平稳过渡。
3.培养健康的考试风气,达到考有所需、考有所取。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哪怕已经通过,但如果分数不够“理想”,就会再次进行尝试;哪怕没有实际出国欲望或明确的出国目标的学生也会花费相当可观的时间来学习托福、雅思等考试内容。这种并不健康的考试风气,是一种“分数证明能力”的社会心理在作怪。这种现象不但浪费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和时间,更助长了校园内和社会用人单位对英语高分的盲目追求。《决定》中提出外语要实行社会化考试,那么我国国内的社会化考试应该以实际国情为依据,为国内的外语需求选拔人才。以出国留学为目的的英语学习者可以去参加托福、雅思等这些由国外考试机构专门为选拔留学生准备的考试。这样,应试者各取其路,选拔者各取所选,英语教育的负担会减轻,社会资源的利用率也会大大提高。为此,我国必须采用政策性干预来调整现阶段校园内和社会上各种英语考试的规模,并对其选拔或评价的考试性质进行规范。
4.汉语和英语的工具性地位值得重新强调。言必称“文化”是有关语文和英语教学重要性的争论中值得商讨的一个现象。支持语文在高考分数中比重上升者会谈到“国学”、“中华文化”和“国家软实力”。强调英语教学中对英美文化进行学习者会谈到“国际视野”、“文化宽容度”和“人文素养”。诚然,学习一门语言必然涵盖了对其文化的接触和理解。然而语言的第一要义是交流工具。一方面,外语是一门“师夷竞夷”的工具,在现阶段表现为我国仍需向国际发达国家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提升我国国家发展的硬实力。另一方面,汉语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生活所有方面的一门更重要的工具,甚至当把引进的科技转化为国内实际生产力时,所有的终端操作仍然在汉语环境中进行。学习语言必然附带和蕴含着文化传播,但文化传播并不一定以学习外语为前提。例如,通过中文电视节目了解国外文化的中国人有很多,但他们并不一定都懂得外语。同理,推广中国文化也不一定要以汉语为唯一载体。认清汉语和英语的工具性本质,有助于我们从实际操作层面理解国际文化交流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5.学术英语还是通识英语应面向具体需求。随着高考英语改革信号的释放,关于高等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应该定位于通识英语教育还是学术英语教育产生了争论。蔡基刚认为上海市的大学新生有能力直接过渡到专业英语的学习,无需再学普通英语;高校继续沿用高中的通用英语教育“既不符合外语教学规律,也不符合我国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需求,更不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定位不调整,大学英语只能走向消亡”。王守仁、姚成贺则认为因“高校的办学层次、定位、类别、生源等差异较大,学术英语教学在我国的发展不平衡”,并且“高等教育国际化并非与全体大学生都有关”,“对大多数学校来说,学业用途英语的需求并不迫切”,因此把以学术英语为核心的英语教学推广到大多数学生中去“并不存在的实际需要”,“实践起来有难度,不适用于全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可否认,上海是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学术英语对于就业于上海的毕业生来说可能意义重大。然而,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并不能在学习阶段决定自己的毕业去向,他们并不能了解社会对于自身英语技能的需求,因此,一揽子的将学术英语设为必修是不可行的。我国经济存在各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这直接导致了对毕业生外语技能需求的不平衡。将通识英语和学术英语都设为选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自行选择,虽然给教学大纲和教学设置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也未尝不是英语教学的一条出路。
五、结语
党中央的《决定》已经将外语考试改革提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因此我国高考英语改革的大局已经确定。教育部和各个省市已经出台具体的改革方案,全国范围的外语考试调整将在近年内陆续展开。国家对外语教育的高度重视,更说明了语言教育政策的科学规划对我国现阶段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必然面临着社会舆论支持和反对的两种声音,必然会对现有的外语教育局面造成重大影响,但改革是探索与进步的必由之路。外语教育界和各个阶段的英语学习者们应该客观的面对改革,始终抱有外语是国家发展所必需的重要工具这一坚定信念。社会需求方应客观分析并提出自己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外语学习者应理性规划对外语学习资源和精力的投入,教育界根据社会和学习者个人的需求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制定出可供社会参考的评估性和选拔性外语测试。于此,外语教育才能更加科学、高效、健康的为国家和个人服务。
作者:陈美华陈祥雨单位:东南大学
第三篇:高中英语课改与高考英语
一、了解高考实质跨越文化差异
对待英语高考,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采取比较理性的看法,从高考的重要性中看出来高考的实质和理念。高考其实是对学生英语能力的一种反映,通过高考可以凸显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差别。所以教师应该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将目光只放在提高分数等这样的应试技巧上面。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靠的是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大量的实践。这些都要靠日积月累,而非一日之功。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例如,英语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因为一篇英语文章中的知识十分丰富和广泛,体裁也极为新颖。虽然有的学生能够十分流畅的理解文章的语法和词句,但是由于缺乏对于文章背景,文化底蕴的了解,还不能够透彻的理解文章的内容。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语言。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生活习俗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对于阅读理解难以下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意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如西方国家习惯尊重别人的隐私,像私事、年龄、收入、住房及婚姻等涉及个人信息方面的,都不会过多打听;和外国友人进行交谈时不明知故问,别人对自己的赞赏要由衷感谢等。这些都对平时的日常学习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督促学生进行广泛阅读,通过文章、录像、影片新闻等各个方面了解文化背景,增强学生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从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这样对于提高高考英语中的阅读理解分数有着十分有效地作用。
二、教授方法举一反三
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新课程改革下对于教学的要求更上一层楼,不是简简单单的只要求学生学会做题,学会拿高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会方法。中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最为关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因此教学中的关键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纠偏,同时渗透学习方法和策略。比如在做阅读理解时,教师可以请做的好的同学当众起来传授交流经验。有的同学速度比较快,他并不是一个词一个词的阅读,这样是精读,而在考试时,精读往往比较浪费时间,而泛读则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领略文章大意。在大段大段的英文单词中准确而快速的挑出中心句进行阅读,这样能够提高效率。还有的同学是在做阅读之前提前先阅读一遍题目,然后再根据题目去原文中寻找答案,这样能大大缩短时间,同时又提高了准确率,达到又快又好的效果。就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自己做题的规律,并将之与大家进行交流,再加上教师的总结与归纳,其他同学对此方法的印象将会大大加深,并在做题的时候,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进行运用。久而久之,这种方法就会成为他们做题的习惯,教师也就成功的达到了传授方法的目的,能够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三、结束语
高中英语课程的改革,是为了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进一步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行和落实。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合理把握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和高考英语改革之间的关系,以高考的改革推动教育的改革,起到引领指挥的作用,以课程的改革带动高考的创新,两者相得益彰,为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做贡献。
作者:王彩芳单位:浙江省奉化市江口中学
第四篇: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策略
一、定———定区间
定区间,指的是在文章中划定考题的答案范围。出题者通常都是依据文章中的某句话或者某词来进行设计题目的,这就要求学生领会作者命题的意图,反查、锁定于问题相关信息的所在区域,为正确解题打基础。举例说明,09年高考湖北卷的第59题,问题是“手表销售在年轻人群中销量下滑的原因”。纵览全文,第一段就在讨论该问题,因此,划定第一段为区间,再去具体找到第一段的第五句话,“Allthesedevicestellthetime—whichiswhy,ifyoulookaround,you''''llseelotsofemptywrists;”这是该题目的来源,因此,根据这句话的意思,选择选项A(haveotherdevicestotellthetime)。
二、划———划根据
划根据,指的是学生在作答的时候必须在文中找到答题依据,做到不见依据不作答。一般来说,阅读理解好的学生喜欢用笔在文章中圈圈划划作标记。这样做起码有两个好处:①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突出文章重点;②由于人的短时记忆是有限的所以把重要的词句划出来,可以使之醒目、突出,便于以后查读,在文章中寻找答案依据。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做标记是突出重点,而不是通篇划线,也不是“指读”,即用手指或笔尖指着文章逐词阅读,在一般情况下,有三种要点值得圈划:中心思想句、主题句和信号词。
三、看———看转换
看转换,注意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达。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同义改写就考查学生这一能力。出题者会用不同语言结构对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同义转述。例如“决定做某事”,常见的表达有“decidetodosth.”“makeadecisiontodosth”或者“bedeterminedtodosth.”,除了上述表达,还可以用“resolvetodosth.”“makearesolutiontodosth.”或者“makeup/setone''''smindtodosth.”等句型来表达。
四、防———防陷阱
在英语阅读理解中,常见的陷阱包括两类型题目:判断真假型和同型相近型。对于前者,学生必须做到谨慎审题,看清楚题目问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在从文章中找依据进行解题。对于后者,学生必须做到细心,这类型题目要防的其实是学生的慌张,防学生的粗心大意。只要学生谨慎应对,陷阱其实不难破解。
五、读———读选项
读选项,学生在作答时,要通读每一题中的各个选项,通过区分整合,在做出选择,切记不能够跳读而匆匆作答。以判断真假题型为例,选项会有“三对一错”或者“三错一对”,谨慎细心的通读所有选项,才能够避免跳读臆断,选错答案。
作者:孙晓燕单位:酒泉市敦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