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范文

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当前感恩教育的不足和缺失,已经成为“95后”大学生的通病,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95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缺乏感恩之心;对师长的谆谆教诲缺乏感恩之情;对社会的无私救助缺乏感恩之意等。“95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方面存在的不足。因此,家长应该转变陈旧的家庭观念,重视家庭氛围的熏陶;高校应重视感恩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政府应加强宣传力度,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够培养出既会学习、又知感恩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95后”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一、“95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一)感恩教育的概念

感恩一词,在2005年第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1],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感恩的思想始终贯穿于人生的始终,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关于感恩的教育,如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等等,很多的教育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和见解,如孔子、朱熹等。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活着并不只是单纯地在为自己,人与人之间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淡薄和冷漠。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感恩,感恩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也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体现。所谓感恩教育即教育者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教育,使受教育者从认识感恩、了解感恩、学会感恩、懂得报恩以至于施恩的教育过程。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含三个层面:第一,认知层面,即认识感恩和了解感恩的阶段,认识和了解到自身从别人身上所获得的恩惠,并在内心深处产生认可之情。第二,情感层面,即学会感恩的阶段,在认知的基础之上,产生出一种幸福和愉悦的情感,从而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之情。第三,实践层面,即开始报恩和施恩的阶段,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于施恩的具体行动,并养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好习惯,这是感恩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我们对“95后”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95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当代“95后”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对父母、师长和社会都表现出感恩之心、感恩之意和感恩之情的缺乏。然而,要想顺应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感恩意识的培养已经显得刻不容缓,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代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当今高校的德育体制中,感恩教育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大部分高校感恩教育还是呈现空白的状态。既然,在我国中小学没有感恩教育的相关课程,那么高校就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和义务,为培养新时期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感恩教育对于当代“95后”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感恩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德育实际效果,实现德育目标;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2]。因此,对“95后”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和刻不容缓的。

二、“95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现状

(一)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缺乏感恩之心

当今的“95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较为优越的家庭生活环境以及父母的宠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不知感恩,不懂得父母亲劳动的艰辛。经过初高中的紧张学习,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离家较远的学校上大学。一方面是想走出家门,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想摆脱父母的管理和唠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那么对于父母亲来说,孩子出门在外,一定要保障经济来源,才能让其好好学习。殊不知,在高考的巨大压力和学习模式下,进入较为宽松的大学环境后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无心学习,取而代之的是在外的各种潇洒,同学聚会、盲目攀比,对于他们而言,父母亲的关心只是唠叨,只有需要钱的时候才想起和父母打电话。大部分同学在节假日不知道打电话向父母亲问候,更有鲜少的同学记得父母亲的生日。有些同学不顾父母的反对和家庭的现实情况盲目地与同学攀比,超前消费,手机、电脑都要用最好的,更有甚者,拆东墙补西墙,根本无心学业。有的同学甚至抱怨自己的父母没有本事,不能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2011年4月,留日学生汪某向母亲讨钱未果,竟然当众将生他、养他,自己省吃俭用供其出国留学,并到机场迎接他的母亲连刺九刀,不管母亲生死,反而扬长而去。[3]为此种种,都是对父母缺乏感恩之心的表现。

(二)对师长的谆谆教诲缺乏感恩之情

教师的成就感主要来自于学生,同学们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老师,辛苦了”都能够让老师体验到来自同学们的喜爱和尊重。相比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更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与老师的交流较少,一方面导致了学生和老师不太熟悉,另一方面也导致了部分学生对老师不尊重。有的学生看到老师视而不见,有的远远看到就绕道而行,这一切不禁让我们感到心寒。有人在对500名在校大学生的无记名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回答“如何对待老师的教育”方面的问题时,有78.2%的同学认为“十分感激老师的培养之恩,以优异的成绩报答老师”,有21.8%的同学则认为“教书是老师的职业要求,不必在意”[4]。从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还是能够尊师重道的,那么对于小部分同学不知感恩之情的现状,我认为教师能够做的就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了。

(三)对社会的无私救助缺乏感恩之意

国家和社会企业为了支持贫困大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提供了许多供他们上学的渠道,如“绿色通道”“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等。一方面是为了让贫困学生上学无顾之忧,另外一方面是为了激励大学生好好学习,不要辜负父母亲和社会、国家的期望。但是,很多大学生非但不懂得感恩,有些同学毕业之后甚至拖欠国家的贷款,对赞助者无感恩之心,因此背上信誉差的坏名声。2007年8月,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资格被取消,原因是获资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他们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因而取消了这5名同学的资助资格。[5]这些都是对社会的无私救助缺乏感恩之意的表现。尽管这些只是部分同学的行为,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仍会影响和损害大学生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况且这种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父母、师长、国家和社会的行为,把一切当作理所当然的态度,已经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种种都足以表明了大学生缺乏感恩教育的现状,正成为学校的暗流,令人担忧和深思。

三、“95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陈旧

相比于“95前”的大学生而言,大部分“95后”都是独生子女,成长于“6+1”模式的家庭结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大部分父母对于孩子都是比较溺爱的,除了学习之外,似乎任何事情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做,并且常常会告诫孩子“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要管,你的任务只有学习”等等。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什么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然而在他们进入大学之后,在卸去繁重的学习任务后,他们就开始寻欢作乐,不懂得父母的艰辛,更别提感恩之心了。因此,“95后”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很强,富有个性,不太为别人考虑,在他们看来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这种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甚至给社会和国家带来了危害。

(二)学校教育的不全面

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智力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位,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一切都是为了升学和高考,很多学校的德育、体育都被语、数、英等文化课程所取代,何谈感恩教育呢?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也无心学习,对于高校的德育课程和辅导员的谆谆教诲漠不关心,在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他们更关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带有极强的功利性。而且很多高校也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应该把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第一要务,要注重学生的感恩教育,这才是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95后”注定是压力山大的一个年代,这一代人出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各方面取得飞速发展的年代,从出生到成长就与压力相伴。家长的高标准、教师的严要求,时常超越了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生活充满了竞争、敦促和批评。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的转型期,而西方社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极其容易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当代大学生模糊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导致了他们扭曲的价值取向,责任感的缺乏、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的缺乏等等问题,这些都导致了“95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乏。

四、对“95后”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分析

“95后”大学生缺乏感恩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等,因此,我们要想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也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具体而言包括:重视家庭教育熏陶,父母应该改变教育理念和方式;学校应该重视感恩教育,教师应该将感恩教育贯穿于课堂之中;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氛围等等,下面我们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家长应转变家庭教育观念,重视家庭氛围的熏陶

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应该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和理念,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教孩子懂规矩、懂礼貌、知感恩,而不是知识和技能。一方面,父母亲应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辛苦,懂得感恩父母,多与其沟通和交流,让孩子多说“辛苦了”“谢谢”等礼貌话语。教育孩子节假日主动和父母打电话,关心长辈等等。在长辈的生日、父亲节、母亲节、中国传统佳节等节日中,都要引导孩子主动地表达关心和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爱父母、尊长辈的习惯,并且敢于表达,勇于说出自己对父母亲和长辈们的感激之情。同时,对待同学、朋友都要讲礼貌,对待陌生人也不能漠不关心。另外,家长要言传身教,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亲平时就孝敬自己的爸妈,那么孩子一定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如果父母亲是爱岗敬业、诚实有信、孝敬父母、对他人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那么自己的孩子一定会是懂得感恩,将来也会对社会、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二)高校应重视感恩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教育方面,首先应重视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那么对于“95后”大学生而言,高校显然已经成为其感恩教育的主要阵地,那么高校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呢?首先,高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除了营造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之外,还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导向、激励和熏陶的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广播、作文大赛、标语、横幅的设计、网络等方式来推广感恩教育,广泛宣传感恩教育的意义,树立校园感恩文化的典型,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浓厚的感恩文化氛围中,从中受到感染和启发。其次,高校应该开设有关于感恩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感恩教育应该纳入高校德育体系之中,开设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相关教育。同时,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来激起同学们的兴趣和广泛关注,如相声、小品大赛等等活动,都是寓教于乐的好方法。最后,高校政工干部应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平时的思政工作中。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我觉得可以通过和学生谈心谈话、主题班会、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来宣传感恩教育。辅导员对于大学生而言是“亦师亦友”的角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非常合适的,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我们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我相信感恩教育会取得成效的。同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到言行一致,做学生的好榜样。

(三)政府应加强宣传力度,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教育方面主要是加强宣传和指导的力度,建设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后盾力量。政府应该大力宣传感恩教育,制造积极的社会舆论,树立感恩的楷模和典型,要加强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电视、新闻等等媒介来宣传。对社会上典型、积极的形象给予表扬和奖励,同时,对于违背感恩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负面典型给予批判和否定,给大学生树立一个识恩、知恩、感恩、施恩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95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非一朝一夕功夫可以完成。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各方面应该通力合作,形成一股感恩教育的合力,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会学习、懂生活、知感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443.

[2]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47-49.

[3]夏安.旅日留学生因学费问题在机场连刺接机母亲数刀[EB/OL].

[4]卢水萍.90后大学生感恩现状及感恩教育研究[D].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12:22.

[5]李剑军.受助不感恩资助者寒心:襄樊5名贫困生受助资格被取消[N].楚天都市报,2007-08-22(36).

作者:梁香珠 单位:武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