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教育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研究
1调查结果
1.1为人处事,遵纪守法方面在问卷调查中也存在着漠视师恩的现象,如不尊重老师、随意缺课迟到、上课不听讲、随意进出课堂,整天整夜地花时间沉静在网络游戏中,与老师见面不打招呼,形同陌生人;对待老师就好像上了初中忘了小学教师,大学会忘记高中教师,大学后就不记得老师曾经的帮助,认为大学是他个人努力的结果,稍有一点不愉快,便怨天忧人,抱怨了学校或社会,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出现对母校情感淡漠的现象,在上学和就业的过程中把出现问题的责任归咎于学校、对学校的事情漠不关心、对母校感恩之心淡薄等。
1.2诚信缺失,心理失衡状况在部分受助学生中,仍然有同学对于国家的资助抱着一种“不拿白不拿”、“占便宜”的态度。为了获取助学金,弄虚作假,编造家庭贫困,通过各种关系到民政部门开具虚假证明,诚信意识淡薄。有的学生开学时带来了学费,却迟迟不交,采取观望态度,恶意拖欠学费、住宿费,博取同情,严重影响学校正常运转。
2调查结果(现状)分析
2.1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对贫困学生带来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人们思想意识、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功利主义日益渗透到人们思想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堕落的思想逐渐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加上信息网络广泛普及,社会主流价值观被弱化乃至被消解,严重影响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出现贪图享受自私自利思想,在申请奖助学金时表现出“不拿白不拿”,所有资助都变得“理所当然”。人际关系随之也变得功利化和陌生化,对于遇到的不愉快、不顺心的事总是在抱怨社会,抱怨身边的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资助和关爱丝毫没有感恩之意,从而造成了感恩意识的淡薄。
2.2学校教育偏向于专业知识,缺乏思想道德培养部分学校仅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停留在教书层面课堂理论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贯彻执行。感恩教育实践过程没有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形式单一,在教育中只是向学生灌输感恩知识,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没有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部分学校教育看重于功利,中学以升学为目标,升学率主宰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习成绩成为区别好坏好学生重要标准;高校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在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率,高等教育功利倾向明显。从而使困难学生缺失科学、系统的感恩教育和实践指导。
2.3家庭教育存在的不利因素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通常认为子女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学习,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中,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父母过度的溺爱导致子女缺乏自立精神,物质上的无限满足造成子女始终生活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过着众星捧月般的生活,无法体会到父母的辛酸。一味的只知索取不识回报,不知感恩父母,缺乏对父母的孝顺和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很多的父母自身感恩意识不强,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很少向孩子灌输感恩的思想,或者是自己在生活中就没有表现出感恩的倾向,没有给孩子形成良好的榜样。
2.4学生自身成长过程存在的弱点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为95后的独生子女,生活和成长环境优越,自主意识、权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感恩意识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使部分大学生在学校的感恩教育中表现的比较自我,自以为是。一方面是学生心理不成熟,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不能正确的看待感恩这件事情;另一方面是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太差,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波动比较大,在将感恩意识延伸为感恩行动的过程中出现脱节,使其感恩意识淡薄,无法很好的配合学校进行感恩教育。
3高校对贫困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
3.1建立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扶持制度,教育学生诚实守信针对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在制度上把好关:一是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度,使资助资金用于真正需要帮扶的学生身上;二是对实施资助帮扶过程和结果要公开,包括对弄虚作假申请行为、违规使用资助金行为的学生,要公开曝光,使学生感受到公平、公正;三是加强对受助学生的监督管理,定期检查其对资助金的使用情况,对发现使用资助金购买奢侈品、请客消费等不当行为,取消其受助资格,责令退回已发放的资助金。通过制度建设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3.2加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多渠道培养学生感恩意识(1)社会层面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受网络传播方式、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及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优化社会教育环境,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将感恩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网络媒体或者公益平台加强对感恩的宣传,弘扬社会主义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需要呼吁社会重拾祖训,助人为乐,并对别人的帮助心存感恩,“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家庭层面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到基础性作用,做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生活导师的父母,其言行都会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应当规范言行,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如诚实、正直、遵守公德、大公无私、孝敬长辈等;与子女建立平等、相互尊重关系,重视与子女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多关注子女的心理需求,及时对他们启发与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关爱他人,珍惜真情、感恩社会、家长还需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从教会孩子做家务、会办事、懂礼貌、会做人等生活细节。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让他们感知父母的艰辛,自觉树立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3)学校层面学校作为培训学生成才和育人的主阵地,学校的教育应渗透感恩教育。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还需教会学生做事做人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结合受助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加强受助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情感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发挥德育的育人功效。同时在科任教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校园文化、学生社团活动、企业实训、就业教育等全程育人与全员参与,深化感恩认知、激发感恩情感,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3.3紧密实际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感恩教育的效果作为德育教育的评价指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学校德育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流弊广受社会诟病,感恩教育方面也存在没有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形式单一等状况。因此,要紧密实际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感恩教育的效果作为德育教育的评价指标。对受资助学生,要通过政策讲解,使学生正确认识政府、社会、学校帮扶经济困难学生的意义,教育受助的经济困难学生珍惜机会。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门和教师,要注意收集感恩典型事例,加强正面宣传。可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受助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社会调查,重点放在国家、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政策和措施的了解,加深受助学生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也可组织受助学生对自己家庭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参加家庭劳动,了解自己家庭经济来源、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付出的劳动以及劳动的环境、强度、劳动收入、家庭的消费、经济支出等,从而使他们深切体会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对自己的支持。
3.4注重学生个人品德修养养成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精神,学会感恩学校要注重学生个人品德修养养成培养,通过校纪校规约束、班级班风建设等,帮助学生树立自强自立精神、学会感恩。感恩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三位一体教育,而且也需要个人自身的自我了解和自我控制,高校青年学生要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和弱点,提高自立能力,强化自我的感恩意识,自我施行感恩的行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知道如何照顾、体贴、宽容别人,在这种温馨的氛围之中知因、感恩、报恩施恩。
作者:陆华军 庞基赛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感恩教育策略
1.家庭感恩教育的偏失。中国的部分家庭中,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观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身体发育状况,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感恩教育。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付出是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使得很多孩子形成了只知道索取不知道感恩的心态,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漠视社会的关爱之情。
2.学校感恩教育的脱节。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上,忽视了学生的德育,人文关怀教育、情感教育和感恩教育被不同程度地淡化,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社会感恩教育的弱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中,伴随着经济、文化、利益等多元化的挑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错误的价值观冲击着我国的优良传统思想,使得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逐渐缺失,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
二、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
1.依托“两课”主阵地,大力倡导感恩教育。“两课”是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的重要基础。学校要将感恩教育纳入德育体系,充分发挥感恩教育的思想价值内涵,把感恩教育融入课堂,引导大学生识恩、知恩,感恩。
2.依托“校园文化”载体,打造感恩隐性课程。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为实施感恩教育创造环境。(1)营造优良的“三风”,引导感恩教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是人才成长的必备条件。学校要以良好的校园风气引导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学会知恩、感恩、报恩。(2)打造精品教育活动,凝练感恩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主题教育活动的影响力,利用教育主题塑造学生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引导感恩行为。比如观看“感恩教育影片”、开展“感恩活动月”“感恩文化节”等活动,教育学生感恩社会、报效国家。(3)抓住特殊节庆日,激励感恩教育。学校可以结合我国传统节庆日的不同文化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春节、清明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既可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同时表达孝敬长辈、感谢养育之恩。(4)依靠校园网站媒介,烘托感恩教育。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主网站,开设专题网页,有针对性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和专题讨论活动。
3.依托社会实践锻炼,启迪感恩教育。加强感恩教育应强调实践,通过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将感恩认知转化为感恩行动。(1)以社会实践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学会感恩。学生通过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体验人生的价值、奉献的意义。(2)以志愿社团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学会感恩。通过高校爱心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开展社会公益、爱心奉献、扶贫济困等主题活动,能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帮助别人的快乐,体验到由于自身行为价值得到社会认同,由此实现知恩、感恩、施恩。
4.依托资助管理手段,强化感恩教育功能。学校要充分发挥资助项目的感恩教育功能,在资助管理过程中贯穿感恩教育。学校要充分挖掘各种不同类型资助项目管理的特点,恰如其分地植入感恩教育内容,实现管理育人目标。依托资助管理手段,强化感恩教育功能在资助工作中加强和深化学生的知恩、感恩、报恩教育,培养学生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道德品质。
5.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实现环境育人。感恩教育是一个复合工程,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都承担起相当的责任,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
作者:郑立波 陈颖 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教育探索
一、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若干问题
在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也发现了若干值得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国家设立国家助学金的政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由于数额很大,而且主要以“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为前提,也较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致使出现相关问题。第一,对于家庭经济真正困难而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来说,有时被部分学生视为天上掉落的馅饼,取之心安,受之理得,对他们的学业未能起到激励的作用,也没有让学生付出劳动,他们在心灵上更难有感恩之情。第二,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从富有到贫困是没有等级和层次之分的,但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中因名额有限将家庭情况人为地进行分档定级,致使未能享受到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同学心理失衡。第三,在学院传统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优评先中,一直以精神奖励为主,普通的学院奖学金也仅有很少的物质奖励。相对比来说,目前的国家助学金最高限额为4000元每年,远远高于学院各种荣誉称号和奖学金的奖励额度,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传统的各种评优,使得不少学生心理出现“自身再努力,不如弄个证明当贫困生实在”的想法。针对实践工作中发现和体会到的问题,谈及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我们需要更好地完善和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将其与学生资助工作进行融合。
二、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融合实践
(一)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和行为。良好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主体—辅导员,我们应该进一步挖掘我国感恩的优良传统,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的有效带动,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到感恩,也将感恩作为一种社会责任感融入到专业学习、班级工作及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还通过构建考核学生道德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诚信档案,以此来培养和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感恩表现包括孝敬父母、尊师重教、无私奉献、勤俭自律等多方面,并将诚信档案的评价与学生课程学习评价相结合,严格管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感恩习惯。
(二)组织开展感恩活动,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首先,社会实践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接触社会、接触不同人群的窗口和平台,通过活动能增强学生的情绪体验度,让他们了解社会其他阶层的生存状况,并在社会实践中体会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和服务奉献的愉快心情。将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特别是与高职学生自身专业相结合,能起到更好的效果。近几年,我系积极组织开展感恩专题教育;组织特色感恩活动;做好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特定节日的感恩教育等;每年清明节组织学生去大蜀山烈士陵园扫墓,感恩革命先烈;组织学生参与合肥蔡岗小学的义务支教;组织学生前往敬老院和儿童医院服务,回报社会。将社会实践与感恩主题活动相融合,很好地提升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其次,加强心理教育与主题活动的结合。在组织开展主题活动中,我们应该努力通过心理访谈、主题座谈会、身心健康知识讲座、播放励志电影等形式,增加对贫困生的关爱,关爱他们学习生活的点滴,帮忙他们树立健康正确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感恩之情,进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三)树立示范典型人物,引领学生全面成才在感恩教育实践树立示范典型人物,会很好地引领学生的全面成长。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结合学生资助工作的组织开展,我系开展了相关主题的引领活动,如积极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学院“自立自强、励志成才、报销祖国”主题演讲比赛,荣获学院一等奖;参加全国高校“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活动,加强示范典型人物的再宣传;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资助、助我飞翔”全省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评选活动。我们系部还一直把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当作重要的示范引领平台,在2013年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与光明日报社、人民网在全国高校联合举办的“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中,系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推荐优秀作品参加评选,其中国家助学金获得者之一的郭元元同学喜获三等奖,这使我院成为全国三所获奖的职业院校之一。学院、系部也均对获奖同学征文作品中展现的典型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更好地树立了示范,也为系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形式与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相信,在学生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之间架起沟通和融合的桥梁,加强更好地互动和实践,一定会将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做好,一定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既在经济上得到了资助,也在精神上得到了关怀和帮助,并为创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作者:邱竹青 单位: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