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是指高校教育者们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将特定的教育内容,通过创设教育情景氛围,对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受教育者群体进行的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及职业责任感教育的过程。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旨在更好地延续、传承一种情感的情感教育,进行一种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以及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进行一种职业责任感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首先是一种延续、传承情感的情感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未来职业是特定的,他们将是教育的主力军之一,这就要求高校免费师范生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感恩情怀外,更需要感恩以及教会别人感恩,高校免费师范生正是在接受了免费教育后,在知、情、意、行上与其他非免费师范生相比更懂得感恩的重要性,最终更好实现“感恩”的延续与传承。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其次是一种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高校免费师范生未来将走上教师这一社会岗位,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做到德识统一,做到“为人师表”,更要做到言行一致,以自己的“言传”教育学生,以自己的“身教”指导学生,并持之以恒。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具备教师应该有的文明行为和良好道德,以及给予学生正确人生导向、正确人生坐标所需要感恩价值观。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职业责任感教育。高校开展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更应该与免费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责任感教育和职业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无可挑剔的道德品质,更要有深爱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免费生尤为如此。他们是国家、社会在他们最需要帮忙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助他完成大学学业,对于教师这一职业而言高校免费师范生应该有一种更为沉重的责任感。这些都需要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来实现。
2开展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高校免费师范生职业道德的提升感恩应该是高校免费师范生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作为一名接受高等教育的免费师范生,特别是作为一名未来将长期从事基层教育的“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必不可少,这些素质、素养的培养都可以通过感恩教育实现。向免费师范生进行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提升他们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可以自觉、自愿地接受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而以感恩的心态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使感恩高校免费师范生这一群体树立做人的基本准则。由于高校免费师范生未来将长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为了保证高校免费师范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的稳定性,正式上岗之前需要他们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感恩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一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他们认识到在学校接受了社会、他人的馈赠、援助与支持的同时,应该承担起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社会责任。
2.2进一步优化高校免费师范生育人环境感恩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之一,也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更是家庭、社会和谐的重要根基。开展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环节。高校免费师范生们怀着感恩之心、行着报恩之举,成为高校每个学生的行为“榜样”,更成为公民社会的“楷模”。通过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使他们树立起知恩图报的社会风范,起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引领作用。同时,这一榜样、楷模群体的存在,也使和谐校园建设成为可能。在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引导免费师范生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从而培养免费师范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结协作精神,能够有效遏制社会不良风气在校园的滋生与蔓延,减少高校学生群体感恩意识缺失现象。同时,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念、社会心理、行为方式等会转化为高校校风、学风,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建成。
2.3促进高校免费师范生健康成长与发展高校这一特殊环境中,高校免费师范生这一特殊群体,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地区,家庭经济背景、地区文化背景和所受教育背景不尽相同,但他们却学习、生活在一起/由于“差异”存在无疑会使他们表现出诸多的“不一致”,如果彼此之间不能做到谅解、关心,就很容易产生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紧张。针对高校免费师范生开展感恩教育,会使他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感谢别人,感谢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近而彼此之间相互尊重、友爱与理解,为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免费师范生感恩教育更有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从“感”到“恩”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过程,更能体现免费师范生们知、情、意、行相统一的心理发展过程。通过感恩教育,关注免费师范生的精神生活,解救他们精神上的失落和迷失;通过感恩教育,陶冶免费师范生的情操,锤炼他们尊重他人、宽容、谦和的优良品质,培养他们互助、团结、友爱、奉献的精神;通过感恩教育,塑造免费师范生健全的人格,促进高校免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
作者:朱红娜马春春单位:伊犁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