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在大学里,他们常常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拥有社会资源的相对劣势让他们承受着比其他同学更多的压力,导致他们更容易产生对生活和前景的悲观消极态度,也产生了如厌学情绪、依赖心理等问题;还有的贫困生不能客观认识审视贫困现状,把个人失败过分归咎于外部条件,形成了自卑与不当自尊并存、偏激、敏感多疑、冷漠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不满社会、仇富等消极情绪,造成了对国家、学校和社会资助的冷漠情绪甚至视之理所当然,视之是别人所亏欠他的,失去了基本的感恩意识。
2.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然而贫困生的家庭由于经济状况,其父母往往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甚至很多贫困生是成长于只有几个老人照顾一群外出打工父母留下的孩子那样的留守儿童家庭,家庭缺乏对他们感恩意识的灌输和教育,导致一些贫困生缺乏对感恩的基本认知;还有的家长本身就缺乏对贫困现状的客观认知,把自身的不幸都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和他人的责任,他们对社会的不满、仇富心理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贫困生,使他们产生国家、社会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心态,不懂得也不愿意感恩;另外,一些贫困生的家庭往往对考上大学的孩子寄予厚望,不求回报地付出和溺爱,也容易令贫困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感恩和回馈社会的意识。
3.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及资助工作的不完善在市场经济下,一些高校片面追求教学的功利性,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感恩教育缺乏长效性和实效性。一些高校对感恩教育不够重视,感恩教育开展不到位,内容陈旧空洞、缺乏时代性,教学形式也是单一枯燥多以说教为主,这种缺乏针对性和脱离学生实际的感恩教育,难以得到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情感上尚且不接受又谈何付诸实践,自然大大削弱了其实效性。目前高校的资助工作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着重资助轻育人的倾向。高校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资助申请、贫困认定、资格核实、民意调查等一系列资助前期工作和经济援助的给予,却忽视了资助后的跟踪管理和感恩教育工作,对贫困生在接受资助后应承担的义务缺乏衡量和考核标准,没有培养好贫困生的感恩意识,自然更谈不上让他们有实际的感恩行动。
4.社会转型带来的不良风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带来了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和经济至上、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和不良现象,对社会阅历尚浅的高校贫困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冲击,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他们如果得不到学校或家庭教育的及时引导,便很容易造成他们感恩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二、在高校资助视域下对加强贫困生感恩教育的对策探析
1.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高校应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形式多样而新颖的德育课程,通过典型示范、团队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形式,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中,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看待贫困事实,鼓励贫困生自强不息、奋发图强和知恩图报,摆脱自卑、狭隘等不良心理,明白到是党和国家对他们关怀和投入大量的资金,是学校、老师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关爱和帮助才使他们得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不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并应该在他有能力时回馈社会、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2.在校园中营造良好感恩氛围,使贫困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感恩认知一些高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流于形式,空洞生硬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共鸣,还可能让贫困生认为被贴上标签,造成反感情绪或其他心理障碍。因此,加强感恩教育,更应将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纳入贫困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使贫困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感恩认知,自觉内化为感恩行动,如充分利用学校的媒体宣传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像在校园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宣传感恩的意义、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精华,宣扬自强不息、知恩图报的先进事迹和人物,对忘恩负义、不懂感恩的行为予以批评谴责,使学生置身于校园浓厚的感恩氛围中,受到感染和启发;同时辅导员、教师等应做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示范榜样,尤其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联系较密切,其言行更是对学生有很深的影响,因此辅导员、教师更应在注重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用自己高尚的品格去影响学生。
3.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促进感恩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学生能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怀有感恩之心以及用自己的行动力所能及地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因此各高校应举行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例如学校应提供更多勤工助学的岗位并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报酬,同时也能服务学校和学院;学校也可组织一些贫困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例如慰问孤儿院、老人院,下乡支教等。
4.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目前很多高校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比较着重对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功能却轻视了教育功能,因此,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完善高校的资助工作体系,实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把感恩教育贯穿于资助工作始末。资助申请提交前,应让学生明确接受资助的权利与义务,把申请理由中是否有感恩意识作为资助与否其中一项参考;在评审各项资助的资助对象时,把具有感恩意识和感恩行动作为要求与标准,如建立公益积分制度,要求学生在一学年内需参加一定时间的公益志愿活动,并以此作为获得助学金和其他资助的基本要求;重视资助后的跟踪管理,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如发现学生有不诚信行为或者缺乏感恩意识,应予以教育,如未能改正必要时可取消其受助资格。总之,在资助工作中,应做到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多提供一些需要通过一定努力才能获得资助的资助形式,明确受助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建立学生德育档案,明确受助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贫困生是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关注高校贫困生群体,要在物质资助与精神关怀上相结合,要在经济援助和育人上相结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正面的引导,加强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这既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培养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有效途径,更是完善高校资助工作、维护高校校园稳定、社会和谐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之举。
作者:江颖桥单位:广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