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和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有社会不良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具体表现为:
1.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我中心意识相对较强,感恩意识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差。在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大学生远离了父母的监督和约束,加上网络以及各种电子产品吸引了更多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大学生逐渐对集体活动没了兴趣,出现了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忽略亲情、淡化感情的现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小衣食无忧的大学生更是感知不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认为社会、学校和家庭所给予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回馈。相反,还会抱怨社会和家庭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多,更有甚者,还会造成心理偏差,偏激地认为自己得不到的都是社会的不公造成的。部分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反省,缺乏积极上进的意识,忽视对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对别人的帮助之情毫无感恩可言,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缺失导致了感恩意识的流失。
2.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当代大学生大多成长在“四二一式”的家庭结构当中,父母大多溺爱子女,只重视给予孩子在物质上的满足,却忽视了道德情感和人格品质的教育。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更有家长把家庭教育误解为仅仅是智力上的教育,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意志的教育。这种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无意中淡化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使得孩子在为人处事时会更显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别人的感受,更谈不上关爱他人。另外,部分问题家庭如单亲离异家庭、隔代教育家庭以及留守家庭等,对孩子的教育存在态度粗暴、方法单一等问题,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这种家庭教育下,孩子更是缺失家庭的关爱,缺乏对感恩的认识和体验。
3.学校感恩教育的失衡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是感恩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和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小学的感恩教育本身就不足,到了大学后就更显缺乏。有些高校只是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就业出路等问题,忽视了学校的育人功能,导致了当前学校感恩教育的失衡。一是高校教育目标功利化。许多大学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品质素质教育,导致了当前大学生中出现了感恩意识匮乏,对他人冷漠,缺少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现象。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长期以来,高校道德教育只是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过于抽象,让学生觉得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脱节,高不可攀。三是感恩教育方法单一、陈旧,主要以老师灌输为主,只注重道德的认知而忽略了学生道德情感的主体性。许多高校的感恩教育也只是流于口头重视的形式,在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中,象征性地走走过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从而影响了学校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性。
4.社会感恩氛围的弱化大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大学生的感恩观念要受到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涌入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强烈的负面冲击,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趋于功利化,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品德的弱化。二是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负面效应,比如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回报,甚至被误解等等,致使他们的防范心加强,对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心存疑虑。长此以往,有的大学生变得自私和无情,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三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类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层出不穷不断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致使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日益减少,人们变得疏远和冷漠,甚至一些人出现了忽略亲情、淡化感情的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导致了大学生在道德观念上出现了困惑和迷茫,也影响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培养。
二、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感恩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本身紧密结合,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才能收到最佳的预期效果。
1.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意识,实现“变被动为主动”,达到教育自我的目的。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方法有:一是注重学习。不只是对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要学习先进楷模的优良品质,提升自己的道德涵养。二是要善于反省。大学生通过不断自我反省,从思想意识和情感态度方面深刻地去了解自己和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实自己的感恩情怀。三是注重实践。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各种感恩实践活动,实现感恩从思想向行动的伟大转变,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在实践中使自己的感恩品质得到不断提高和升华。
2.发挥家庭在感恩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基础,家长是孩子道德培养的第一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在望子成龙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子有方:一是要以身作则,树立感恩榜样。作为父母,要注重自己的形象,注重自身道德修养,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熏陶和感化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教育。二是要更新教育理念。家长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能过分地溺爱孩子,要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独立意识,要摒弃过去那种只重视智力的培养而忽视德育的观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家长在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习成绩之外,更要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使孩子懂得感恩,成为一个具有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构建学校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应当拓宽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方式营造健康向上、充满爱心的感恩教育氛围,强化感恩教育的主阵地。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感恩观念的教育。学校不应该只是把目光盯在升学率和就业率上,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德才兼备。其次,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一是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人文学科课程,联系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为教学资源进行教育。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支教、支农、支医,参加社区义务劳动等活动,使大学生通过切身体验获得对感恩教育的认同。三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感恩氛围,通过开展感恩讲座、感恩班会、感恩演讲等主题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感恩热情。四是发挥榜样的力量,对大学生身边的优秀感恩事例进行宣传,以个人带动群体,以群体带动全校,在全校中形成人人互帮互助、尊师敬长的校园感恩氛围。
4.传递社会感恩的正能量作为个体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当中的一员,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大学生德育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社会要完善奖惩机制,对社会上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忘恩负义的行为,不管是在道德还是在法律层次上都要加大惩治力度,惩恶扬善,为人们感恩扫除后顾之忧。对于社会上涌现出来的感恩楷模要进行表扬和奖励,号召全民动员向先进学习。其次,构建现代慈善机制,保证慈善事业的稳定性和纯洁性,使慈善事业成为不带任何目的的爱心行为,也为受助者提供一个健康的感恩环境。再次,要掌握社会舆论导向的风向标,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对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将感恩教育与网络、摄影、电视电影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以群众更为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传递感恩教育的正能量。
作者:吉洪田高敏单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二篇
一、当今大学生感恩观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现代家庭因为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注重青孩子智力开发、文化学习,而忽视了首要任务是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养子理念和独生子女现象,使得父母认为自己对孩子的付出是天经地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成才观,让父母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自己孩子是否进步的唯一标准;家长在孩子培养方面抱着“只要学习成绩好了,一切都好了”的思想,使得孩子在其他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不知道感恩和回馈社会。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使很多大学生都是在父母百般娇宠之下长大,不加节制的满足子女各方面的物资需求,使孩子的自私和贪欲不断增长。这些现象必然导致当前很多大学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漠视社会的关爱之情。
(二)学校方面的负面影响。现如今不管是小学还是中学,都受应式教育体制的引导,使学校强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生学习成绩为主,教学多采用说教式的课堂教育,导致孩子高分低能,尽管现在强调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没有得到很好贯彻执行。一方面,学校抓感恩教育的力度不够、效果不佳。感恩教育的理念落后、课程缺位、内容匮乏,感恩教育途径单一;高校虽然也把德育教育列为课程之中,但在设施中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对德育特别是感恩教育涉及较少。另一方面,高等学校就业体制的改革,导致高校积极追求“数字就业率”,过多地把重心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以及就业率的高低上。这些现象导致高校德育特别是感恩教育被严重忽视,使不少学生成为不懂感情、不愿感激、不会感恩。这种教育方式由于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而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难以取得良好效果,作为传统美德的感恩品德更加难以形成。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的负面影响。现代大学生生活在物资较为丰富的社会中生存,社会环境较为复杂,性格形成、意识形成、心理形成都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在性格意识、心理意识、感恩意识形成期,自我的认知形成显得尤为重要,追求自我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表现,在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环境下,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较少顾及他人的需要及感受,有的甚至变得自私自利。自我的过分追求,必定使性格、意识、心理等方面形成诸多不成熟表现。诸如:考虑问题较为片面、做事情不计后果、看不到事情本质。当然,对于社会和他人的付出觉得理所当然,很少对社会、他人感恩。因此,大学生所处特殊阶段,其自身性格、心理等诸方面因素对其感恩观的形成存在一定影响。
二、高校提高大学生感恩素质的对策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感恩素质关乎将来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针对造成当今大学生感恩缺失的因素,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来应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感恩素质,教育是基础,应紧紧抓住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社会、学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在全体大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灌输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不断增强他们知恩、感恩、报恩意识,从而提高感恩素质。
(一)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媒体,营造社会感恩氛围。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应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网络和媒体的舆论阵地作用,大力宣传感恩教育,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建立社会感恩教育系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将感恩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如:在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进社区等活动等,让学生体验他人提供的帮助,感受到感恩无处不在,并将感恩意识转化到回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给家里打电话问候父母等,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平凡的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教育,通过这些细小环节体现并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从心理上激发每个人都常怀感恩之心,常存感恩之情。社会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大课堂,高校左右不了社会影响在大学生感恩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上的正面事例来感染教育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积极开发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典型,大力宣传典型感恩事例,不断充实富有时代特色的感恩教育内容,推广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各种教育方式。此外,国家应该加强法治,扶正抑邪,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上感恩缺失,前面已经提到过媒体的负面宣传,同样会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当大学生出现感恩缺失情况的时候,他们的解释或是内心所想有可能是我们都想不到的,当利益的诱惑大于良心的负疚,他不会接受道德的约束。只有整个社会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感恩氛围与道德氛围,那么大学生受到的熏陶才会更多一些。社会、学校、家庭感恩教育,乃至道德教育各有侧重点、各有特点,是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乃至大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单位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要突出加强社会教育,巩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的成果,促进大学生感恩教育乃至道德教育的深化,才能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高校应将感恩教育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说明,感恩教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高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在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中肩负着重要责任。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服务理念,加强感恩教育,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观,引导青年大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充满爱意的班会,以“我心中的感恩故事”为主题开展感恩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为学生创造浓郁的感恩氛围,通过感恩教育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阳光心理、感恩生活”为主题,开展感恩知识展、感恩情景剧比赛,举办感恩漫画展、感恩征文比赛、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举办各种讨论性讲座、组织学生参与感恩热线电话和网上论坛、通过宣传优秀贫困大学生逆境成才、知恩感恩的事迹为培养学生感恩情感。在教学体系中,首先,应该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队伍;其次,应集中力量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两课”课程体系之中,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证人员和经费到位;第三,要通过开设相关讲座,或聘请德育专家、校外感恩典型作报告的形式进行补充;第四,在内容选择上,除了从传统文化中找寻一些经典案例来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外,还要结合时代特征,及时创新教育内容。使得感恩教育队伍精品化、课程合理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系统化,以期提高感恩教育的实效。
(三)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建立学校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家庭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最早也是源于家庭中父母的教育。良好的感恩心态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也是需要长期教育的,许多家长有这么一种观念: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不应该管了。这是家庭教育的误区,虽然孩子上了大学,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但是,家庭教育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正所谓父母是孩子一辈子的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贯穿于孩子的一生。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是每一个大学生甚至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过程教育,也是时间最长的一项过程教育,父母应该在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通过每个家庭成员的良好的感恩行为,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习惯。建议学校建立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具体可由学生辅导员实施),把教育重点从学校教育转向学校与家长共同教育为重点。这样,更能够因人施教,既可以以学校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家庭父母教育也可以正面督促学生,达到双重效果。
(四)青年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重视感恩教育。一个社会道德素养的高低关系到社会的秩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程度。一个人道德素养的好坏主要受到后天的教育影响,而在所有的道德体系中,感恩则是最基本的、最原始的道德,中国是一个讲究仁爱、注重孝道的国家。尊老、敬老、懂得感恩是中华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精华与集中体现。感恩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更是整个人类的精神美德。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应好好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的传统文化,以欣赏和感恩的心态对待他人,多看他人的长处,反思自己的不足。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充分说明修身养德的重要性。通过对感恩教育的学习认识和实践,知荣明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从而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总之,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在家庭教育中创设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建立高校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国家和社会应建立感恩教育系统,大学生自身也要提高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成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素质。
作者:覃世琦单位:贵州省都匀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列部
第三篇
1大学生感恩品质缺失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对自己接受的帮助存有感恩之心,并不断努力实现人生理想,期望将来以自己的能力回馈社会和他人。但也有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淡漠,感恩品质缺失,存在以下不良现象:在行为规范方面,不遵守校纪校规,不尊重老师,随意旷课、在课堂上玩手机或睡觉,作业抄袭,对于班集体事务不闻不问、缺乏主人翁精神等等;在消费观念方面,没有体会到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追求吃喝玩乐和超前消费;在个人信誉方面,不注重诚实守信,不及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获得了学费减免、困难补助、社会资助也不及时交清学费,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人际关系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群体意识、集体观念和同情心,缺少宽容与谅解,很少主动换位思考,眼睛总是盯着别人的错误不放,不能妥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
2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感恩作为传统文化和美德遇到了严重危机。大学生中出现了种种忘恩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1转型期的社会环境复杂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的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的时期,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受到来自诸多方面的冲击[4]。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激发了人们的智慧和才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致使一些人利益至上,损人利己,忘恩负义。社会感恩氛围不浓,导致一些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模糊,人生目标缺乏,感恩意识缺失。
2.2家庭感恩教育的力度不够以高考为导向的应试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轻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取胜,考上理想的大学,父母成了唯分数论的忠实执行者,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他们在培养子女的过程中,没有兼顾智商教育和情商教育,一味地宠爱、溺爱子女,却从不要求子女回报。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改善,诸多的父母对孩子在经济上的要求是有求必应的,忽视了对子女感恩品质的培养,造成孩子没能形成强烈的感恩情感,看待和分析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回报。
2.3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教育不可或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被忽略了。自从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高校就开始注重大学生的学业和就业率,几乎把学生所有的教学时间都安排为学业教育,近些年还专门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几乎没有开设感恩教育课,也没有关于感恩行为引领的制度与要求。现有的德育内容主要集中在政治思想层面,形式主要停留在理论学习方面,缺少必要的实践与感悟。学校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学生“自私自利、情感冷漠”的现象更加突出。
3高校加强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3.1积极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校园氛围校园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感恩教育的素材。高校开展感恩教育首先要建设校园感恩文化,努力营造浓郁氛围,让大学生自觉感恩。要把感恩的理念、意识和行为融入到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最大限度地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教育、塑造、导向、凝聚和激励功能,教育、示范、引导广大学生知恩图报,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高校应充分利用各类传媒,广泛宣传知恩感恩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构建切实有效的感恩教育实践平台,“使全体师生认识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3.2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导师,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渊博学识很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身体力行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对高尚德性的追求,使教师在潜意识中会把善心、爱心、责任心传递给学生,并把不断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发自内心的迫切需要,从而会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带来莫大的鼓舞与感化”[6]。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助学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自身首先要深怀感恩之心,充满人文情怀,应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原则,体现关心、爱心、细心、责任心,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增强感恩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培养学生知恩、识恩、感恩情怀和意识,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
3.3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第一,构建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平台,深化学生感恩情感。感恩教育与其他德育活动一样,需要依托一定的平台和多样的形式才能得以有效开展。高校要坚持外引和内化相结合的原则,汲取中华传统感恩文化的精华,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平台,努力创新教育活动的形式,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切实增强感恩教育的实效性和长效性。高校要开展切合学生实际、寓恩于乐的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懂得互敬互爱、互帮互助,促进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建设。第二,将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提升学生感恩品质。社会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责任心,有助于发展和巩固大学生感恩品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以学习宣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以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社团活动、社区服务、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自立意识和责任观念,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真正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也只有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3.4建立有效的感恩教育考评体系高校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这样感恩教育才能取得实际效果。高校应根据自身的人文环境、宣传途径、规章制度等,固化感恩教育目标,把感恩素养化为若干易于操作的可操作指标,以此来引领和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评价体系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感恩行为的引领起到导向作用,这样才能将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感恩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例如,苏州大学就十分重视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在已经颁布执行了十余年的《苏州大学王晓军精神文明奖评选条例》中明确规定,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同时根据先进事迹的不同将奖项细化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四项类别,将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这些政策的实施,势必会推动广大学生进一步增强感恩意识、重视感恩行动。此外,在2013年,学校进行了《全日制本科生奖学金评定实施细则》的修订,其中将“有记载18小时及以上的校内外青年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公益劳动等社会公益经历”,作为奖学金评定的资格之一。
总之,感恩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圆满完成。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战场,不断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寻求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进一步重视大学生感恩教育,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责无旁贷。
作者:董召勤单位:苏州大学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