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认知机理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陈述性知识;而经过大学生自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吸收消化、梳理形成大众化、通俗化、个性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程序性知识;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自身认识、判断、反思等能力的再认识即元知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目标是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认知(获取陈述性知识)到认同(序列化陈述性知识形成程序性知识)直至运用(生成和发展元认知知识),也就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认知)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大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阶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先由这些感受器把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然后再转由神经把兴奋传导致大脑,引起大脑皮层的活动。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感觉、知觉、表象、思维等意识活动。”[5]因此,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人的感觉器官包括听觉器官、视觉器官等进入人脑表象,为人的大脑活动奠定物质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阶段在信息源及内容上奠定基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脑(认同)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大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构新知识、新认知的阶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人类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思维模式会对外来信息进行筛选,“凡是同原有认知体系相适应的新知识新信息则容易接受,而与其不相符合的则不容易被接纳。但是随着信息的不断输入,人类原有的认知结构将会失去平衡,并试图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接纳新的信息。”[6]因此,使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建构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知结构,吸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造出更符合大学生集体诉求的新的理论,并且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自身的学习生活,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心(运用)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大学生真心实意地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造自身思想,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体现。人类认知的最终结果抑或最终目的是以其所认知的信息经过筛选、序列化、重构新的知识来指导其自身,运用新知识进行实践活动。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心就是大学生真正的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心实意地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活动提供更加科学化的理论指导,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的应对策略:
(一)持续“灌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列宁说过:“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7]由此可见,大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不能一开始就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身学习生活的指导思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必须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灌输,才能使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知心理学认为灌输有三种解释:外面输入、晓之以理以及主动性获取。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灌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外面灌输入大学生的耳中,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的第一扇门。正如曾经提出“普遍深入地开展政治动员,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8]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跟他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关系,正确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后,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会具备一定的基础,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阶段。其次,要通过传授、引导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脑,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的关键环节。《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灌输一词的解释是“把流水引到需要水分的地方”,引申为对思想和方法的输送。[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灌输也应根据大学生的个体诉求将其输送到他们所需要的地方,指导他们的实践活动,并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完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新认知,让他们更深刻的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最后,促使大学生真心实意、主动性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心,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的最后阶段。正如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希望党中央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决定,使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10]主动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是大学生在大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陈述性知识有了丰富的了解,经过一系列的序列化过程,生成和发展了元认知知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入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并成为了他们的指导思想。
(二)个性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所谓个性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要针对个人的利益、需求、生活方式、社会动机、个人禀赋、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与教育,提高个人理论修养,进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最佳效果,就必须个性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夯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基础。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更符合或接近个人的利益、需求、生活方式和生活境况。个人生活方式、生活境况具有差异性,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个人诉求也不尽相同,如大二学生与大一学生之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就存在很大差异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具个性化,越接近甚至越符合个人利益、需求、生活方式和生活境况,就越能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程。其次,调动个人兴趣,激发个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动机。个人兴趣、个人动机对于个人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调动个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兴趣,激发个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动机。动机的激发也要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一般大学生和优秀大学生要区别对待,这样才能更好的个性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后,重视教育,缩小个人禀赋差距,提高个人能力,为个性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良好的个人条件。个人能力的差异性不仅与天生的个人禀赋有关,亦与后天受教育程度相关。因此,后天教育对个人能力提高,个性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要大力发展西部教育与农村教育,为更多的人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个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信息加工能力;防止弱势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此外,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父母言传身教、树立社会榜样等形式,为个人提供教育机会,提高个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接收能力,为个性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良好的个人条件。[11]
(三)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心理学认为“大脑和心智并不是组成我们自身的两个独立部分……我们怎样加工信息并非仅仅同心智相关,而是同整个身体紧密联系。”[12]因此,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并不仅仅是通过大脑和心智的意识学习,而是跟人的整个身体紧密联系。如“劳动”一词,并不是约定俗成的习惯用语,而是有着进化论和生理学基础:它是从孕育着人类劳动萌芽的动物的本能活动到“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从“最初的动物式的本能的劳动形式”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劳动[13];是人类身体与环境互动而后出现的,是身体及其感觉系统塑造出来的概念[14]。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人的具身认知,这样才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更能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首先,充分认识环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身认知”中的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提供充足的信息源。“外部世界是信息的储存地,而这些信息与直觉、记忆、推理等等过程是相关联的……认知过程是个混血儿,兼具内部和外部操作两种特性。”[15]由此可见,外部世界是认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具身认知的完成提供外部支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者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结合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地,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者亲身体验的科学理论。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体认知也应该随着外部世界抑或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大脑、身体和环境一体化,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大脑嵌入身体(入心),身体嵌入环境中。其次,充分发挥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身认知”中的作用,在实践中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具身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依赖于知觉、行动和体验……许多证据都表明认知不可能同感觉和运动相分离。”[16]由此可见,离开实践(运动)的认知是不存在的,正如列宁所认为的那样“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7]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是认识的来源,更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亦可导致认知的改变,如各个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者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情况进行实践,从而得出的不同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的结果———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身认知”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的最有效途径和最科学方法。
(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再建构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与再构建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的保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的最后阶段———生成和发展元认知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的不断输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18]。理论创新要有丰厚的基础知识,亦即陈述性知识。失去陈述性知识,理论创新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根本谈不上创新。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就必须得到大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元知识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马列主义、思想,这样才能对其进行序列化,筛选符合自身、社会发展要求的理论,结合自身与社会条件创造出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灌输、不断重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成为了必要,也是有效途径之一。此外,我们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构建完善的输入渠道,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构建健全的输入渠道。把其中承载并能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19],如文化、大众媒介、社会活动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输入的介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服务。其次,优化大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创造认知结构条件。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者总是以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20]
由此可见,人脑的原有认知结构影响人脑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影响人脑的创新力。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必须要对大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优化[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要求大学生做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无论是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元知识(包括中国化、西方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根据元认知结构建构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新的人脑认知结构,大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过程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元知识的提取并不是被动的提取,而是一种重新的建构,也就是对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再认识。另外,为了更好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各种服务,如制度保障,奖励机制等,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最终为更好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本文作者:唐玲单位: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