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以生活为重心的高等教育的优化范文

以生活为重心的高等教育的优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以生活为重心的高等教育的优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以生活为重心的高等教育的优化

课程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

1.生活生成课程生活生成课程,指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应该来源于生活,急生活所需,又要高于生活。一是指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随着生活的不断变化和科学的日新月异,新的事物层出不穷,教材的更新与社会发展总有一定的差距,书本上的很多知识也许已经不足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了,要善于结合本学科特点去发现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并及时引入教学,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内容。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新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善于使用教材。”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同时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社会价值和实用性。二是指每门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要随着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使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教育不仅不能落后于生活,还应该起到引领社会生活的职责。否则,教育也就达不到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

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研究者,还应该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教师应该走出“象牙塔”,走入社会,及时关注本学科在生活、社会中的需求和发展,使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配合,从而保证教学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还要积极关注学生对本学科的困惑、兴趣和需求,让课程内容既适应学生需求,又能与社会紧密结合。

2.课程生成生活课程生成生活是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程内容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和停留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着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生活场景,将生活搬进课堂;或开发教学实习基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学会能够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又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更大的价值在于使学生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实用价值,加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信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

因此,每门课程都应该有相应的理论实践教学环节,将劳动实践课程纳入大学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理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体会“用然后知不足”的道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应加大专业实习力度,专业实习能够检验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所学专业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注重课程标准、课程计划的多维性、层次性,实现分层教学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类,为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一个契机。各级各类高校应立足于本校实际,结合本地区的发展和经济情况的需求,参照高等教育的课程标准、课程计划,制定相应的区域性课程标准,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这样既保证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总体规划,又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学校的自主性,有效地满足各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体现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的制定,既要考虑学生整体发展,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在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实现分层教学。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二是以“升学”为导向,为研究生教育输送合格人才。面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应该有所侧重,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计划也应该有所差异。分层教学的课程可以是多维的:包括培养本专业人才基本素质所必修的核心课程,以学生不同发展要求为出发点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可以设置不同的课程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发展方向自主选修相应的课程,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评价体系。

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学生跨专业、学科修读相关课程。随着科学发展整体化过程的加强,不同学科的原理或认识方法可相互渗透作用,而新的技术思想往往产生在几门学科的结合点上。各学科之间的交互影响和合作是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种发展也为课程改革提出了要求。因此,目前很多高校实行了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等措施,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培养复合型、交叉型人才。但是“学科间的交叉并非易事,要对学科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和标准进行迁移和灵活的处理,……当研究者们要在一些传统规则上做出灵活处理时,他们往往要反复研究这些学科的知识迁移性,把两个不同学科的概念进行重组。”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各学科知识之间的交互关系,重视各学科、各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和迁移,避免各学科知识之间割裂和分离的现象。四、加强做人教育,培养社会生活的道德公民“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指引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指南针就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是一个大学生成为国家、社会栋梁的根本,也是其立足于生活、立足于社会的基础。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有价值的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修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合作精神等,这是教育自始至终培养人的目标。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德培养,树立严谨的学风和教风,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良好人格和公民道德的培养寓于各科教学过程之中。生活是教育产生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是教育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作者:许燕单位:德州学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