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重视,学生党支部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概念的提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急需适应新的变化和形势,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难度越来越大,高校学生党支部存在引领和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充分、缺乏一支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等问题,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构途径
回顾党支部建设的发展历程,最早的建构途径要追溯到1927年,同志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并成为我党支部建设的一项优良传统。如今,近90年过去了,新的时代赋予党支部建设新的内涵,支部建在班级、支部建在“家”里、支部建在网上成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大胆尝试。
(一)支部建在班级支部建在班级不得不说是当代高校学生党支部从高校的组织结构出发,对党支部建设途径进行的一项创新。早在2005年,华中科技大学就喊出了“把党支部建在班上”掷地有声的口号。班级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载体,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平台,是大学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班会、团日、党日等活动。将党支部建在班级,能够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彰显榜样的力量,以点带面,辐射班级学生,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风气,提高班级学生整体的成绩水平和综合素质;鼓励和引导品学兼优的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由班级同学担任入党积极分子日常表现的见证者和裁判员,保证最终入党的学生表里如一。
(二)支部建在“家”里我国高等教育要求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要居住在学生公寓,学生公寓不仅是简单的学生住所,更成为涵盖生活起居、学习交流、文体活动、商业服务的内涵丰富的新型学生生活场所,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在这种形势下,学生公寓化管理应运而生。在这种新型公寓管理模式下,专业背景不同、性格迥异的青年人成为亲密的“邻里”,而传统的不同班级、不同学院的概念被逐渐淡化。这种变化引发了关于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一系列的思考,如能否利用学生公寓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学生党员思想和行为教育;在学生公寓的“屋檐”下,怎样观察入党积极分子在课堂外的表现,在老师面前和“邻居”眼中的党的考察对象是不是“同一个人”。为落实这些构想,“支部建在‘家’里”的模式应运而生。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公寓中可以利用“地缘优势”,组织学生在公寓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传递正能量,同时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独立生活的必备技能,帮助大学生撕掉“眼高手低”的标签。
(三)支部建在网上近年来,随着网络应用的日渐广泛和“互联网+”思路的提出,学生党建工作网络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来拓展党建工作空间,将党支部建设在网络上,开发出更多顺应时展潮流、符合青年学生成长特点、容易为青年人所关注、所接受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党员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宣传党的相关知识,拓展党支部理论学习空间;建立网上党支部、党支部群等为学生党员和普通同学提供倾诉、交流的场所;将党员的典型事迹上传到网上,通过网络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示范作用;开通党支部书记微博、博客等,通过学生的评论、留言等内容及时了解大家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感受,对积极向上的东西进行鼓励和支持,对消极悲观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引导。利用时下流行的“慕课”在线课程开发模式,组织大学生党员通过网络开展党的理论知识和国家领导人最新讲话精神的学习,方便快捷,消除座谈会等传统形式需要预定会议室、统计与会人员空闲时间等繁琐冗余的环节。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现状
为了准确掌握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职能及大学生党员在党支部建设中体现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在辽宁省六所高校的学生党员中进行抽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党员入党动机、班级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参加、对所在党支部工作的总体评价、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的频率及形式等。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93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4%。同时还开展了个别人员访谈,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以及其在学生党员和广大普通学生中的作用发挥的现实状况,其中反映的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在高校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群体十分庞大。而高校学生党支部的首要工作就是将集“学霸”“学生干部”“文艺青年”于一身,即学习好、工作好、活动好的杰出青年吸纳进党组织中来,同时,他们还应“人缘好”,因为他们不仅要“自己优秀”,还要带动身边的同学“一起优秀”,不是“独善其身”,而是乐于助人,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目前,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我国各高校广泛建立了“团推优”制度、“培养人”制度、“业余党校培训结业”制度。本课题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6.3%的人认为所在党支部的谈话考察制度落实得非常好和比较好。在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谈话时,重点考察入党动机的占统计数据的75.9%。对这些制度的落实,密切了高校学生党支部成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群众之间的联系,树立了学生党员的正面形象,扩大了学生党员在学生群体中的感召力,提高了学生党员的党务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开展党组织生活在调查中,表示党组织生活会一个月至少开展一次的占75.7%,表示情况不符合的占5.4%。总体看来,学生的党组织生活时间总体上得到了保障,但是离预定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党组织生活会内容精彩,形式多样。不仅有政治理论学习、研究工作、发展党员和民主生活会,也有志愿活动、竞赛活动等。但是由于学生党支部发展党员工作量较大,党支部主要利用党组织生活会召开发展新党员大会和预备党员转正大会。排在党组织生活内容前四位的分别是发展新党员大会和预备党员转正大会(87.5%)、政治理论知识学习(86.1%)、志愿者活动(68.4%)和民主生活(67.9%)。另一方面,党组织生活会的质量有待提高,会议精神传播的持久性有待加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党员认为党组织生活会的影响和效果一般,出现了个别学生会上心潮澎湃、会下我行我素的现象,应引起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落实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党支部肩负着政治核心、战斗堡垒的重要作用。调查表明,有73.1%的学生党员认为学生党支部开展工作情况比较好,但也有24.2%的认为学生党支部工作情况一般。在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情况调查中,只有18%的学生党员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从对个别学生党员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普通学生经常发出这样的声音:个别学生党员不以身作则,或者面对其他同学的陋习碍于情面置若罔闻。学生党员应摒弃这种情况下“洁身自好”的态度,敢于向周围同学的不良行为“亮剑”,体现学生党员“先进”带“后进”的作用。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应端正学生党员的心态,为学生党员增添“逢敌必亮剑”的信心和勇气。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水平的提升
(一)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高学生政治素养中央十六号文件中强调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一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想达到预期目的,首先必须发挥活动主体的积极性,理想信念教育尤为如此。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从学生党员能快速接收新鲜事物同时容易被不良信息误导的特点出发,加强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学生党员过硬的政治素养和坚实的理论功底。其次,要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落实党的先进理论和政策,突破座谈会、报告会等以往常用的理论学习方式的限制,尝试运用思辨会、无领导小组讨论、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等热门方法和渠道,传播党员意识形态的正能量,赋予意识形态教育长袖善舞的技巧;借助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前沿和专业知识,丰富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的内涵,帮助学生党员深刻而透彻地理解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和经济形势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的含义,进而提高意识形态教育的公信力和说服力。最后,要完善教育机制。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构建出一个完善的“一体化育人”的理想信念教育机制。
(二)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学生党员质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净化入党源头,通过严格的审批和考核环节以及层层把关,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不盲目追求数量,使得能够被发展入党的均为优秀青年学生,为党组织增添蓬勃生机与活力。在发展程序上,做到公正、透明,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力求全面客观,不以“智商”代替“情商”,不以“成绩”决定“人品”,不以学生干部的“偏”掩盖德、智、体的“全”,不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在大是大非面前,坚持原则,不打感情牌,不演苦情戏,不利用他人的沉默和善良而使不符合党员标准的“漏网之鱼”混入高校学生党支部的优良党员集体中,不怕“多考察”“考察久”。杜绝由于对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的懈怠,导致砸高校学生党支部“牌子”的现象发生。对于发展成预备党员的学生,要做好后期的跟踪教育和管理,使他们明确责任,积极主动地在学生中起到引领表率作用,充分发挥党员核心圈的价值。
(三)优化党建工作制度,发挥党建辅助作用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的成效,直接取决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在新形势下,应充分尊重学生党员在党支部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其中坚作用。但在学生党支部建设中还有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那就是由班主任、德育教师所组成的学生党建工作的兼职队伍。要激发党建兼职人员的积极主动性,需要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工作绩效考核机制,进而将党建工作业绩与评职称、升职位挂钩,甚至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作为绩效奖金多少的评判依据,配以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发党建兼职人员的辅助作用,确保这支队伍的战斗力。
(四)形成支部工作新常态,带动全员促发展习式热词之一是“新常态”。所谓常态,就是固有的、平常的、正常的状态;所谓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曲折、波动、反常的状态后形成的稳定的、持续的常态。而此时的“常态”较之前的“常态”而言就是新的,就是新常态。无论是个人还是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恰恰也是在“双重否定”中提升。任何回避失误、漏洞、缺点的行为都是自欺欺人。面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也是如此。而要维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常态,就要以党中央做出的指示精神为指引,保证旗帜不倒、不偏。同时,塑造制度的准绳,以制度为标尺丈量学生党员的行为。像为小树修剪枝叶一样,端正学生党员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党员认真听党言,永远跟党走。
及时有效地宣传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精神,积极主动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培养。在此基础上,要从制度上充分激发和调动党支部成员学习、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成员都愿意为支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党支部的强大战斗力提供最有力、可靠的保障。以规范化、制度化的形式为永葆我党的生机与活力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为党支部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作者:杨光 初青松 单位: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