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礼仪教学的运用范文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礼仪教学的运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礼仪教学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礼仪教学的运用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教学手段的日益科学化,为中职教学改革和课堂效率的提升提供重要的途径。如何把握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理念,巧妙运用微课、电子白板、多媒体电子信息交互教室等手段,科学地调控着课堂教学节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礼仪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教学的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自身塑型外表的落落大方,更关注学生素养举止气质的内蕴天成。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有端庄的仪态、高尚的品德、内敛的气质,更要具有走向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内外兼修的高雅与公关能力。因此,基于信息交互的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礼仪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中职礼仪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1.礼仪专业学生现状

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礼仪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礼仪人才为定位的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由于招生问题的影响,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相对差、自控能力普遍较弱、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偏差较大、生理上早熟、不知关怀他人、缺乏社会负责任等问题。学习上普遍表现出不自信,加上心理问题比较突出,都希望早点就业,又担心自己缺乏融入社会的能力。

2.多元智能理论与中职礼仪教学整合

一是改变传统人才观。多元智能理论承认学生都是聪明的,但是智力和爱好范畴是有差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学生差异是一种宝贵资源,需要我们用赏识和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促进他们成才。二是教学观重新定位。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根据每个学生智能强势和弱势选择适合学生的培养方法,因材施教,开始多元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潜能,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都能够优秀和成才。三是改变教学目标。多元智能理论不是要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而是主张给每个学生铺一条路、修一座桥,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有所长,释放自身能力和兴趣。四是教学行为的变化。教学不要全部着眼大纲要求,要关注学生、关注潜能和兴趣,关进教学方式和环节,重视小组合作和探讨,力争使课堂丰富多彩,互动形式多样,学生主体地位更加明显。这就需要借助信息交互的手段来实现了。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1.信息交互实现学生新智能状况的解析

当前,基于WIFE热点的互联网的学习方式,通过网络教育安全平台,对学生进行在线专家心理辅导和学习状态引导,实现学生的目标定位。2.找准切入点,实现课程与培训优化礼仪教师要在信息交互多元智能课程模式和教学计划中,找到礼仪课的最佳切入点。运用信息交互网络,可以进行一次与智能相关的调查报告、网络互动,编制学生喜欢的科目表,指导学生运用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才能。3.运用电子教室的交互载体,实现即时技能训练礼仪教师设置多元智能课程表,把礼仪课堂教学和多元智能能力培训重点有机结合起来,体现在常规中,就是要编制教学方案,包括单元目标、活动内容到教学做法和评价。

4.发挥信息交互反馈作用,矫正礼仪教学的单一性

礼仪教学关键就是让学生学会礼仪的基本动作,关键是掌握要领,规范动作,促成素养。运用信息交互设置能力训练的流程:能力感知——通过触、嗅、尝和看激发;能力沟通——情景体验调节认识活动;能力传授——发挥U盾媒体素材的示范作用;能力综合运用——通过练习检测和评价激发学生自信的品质。

总之,基于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成为提升课堂效果的重要助推器。信息交互平台作为课堂教学双边活动反馈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的礼仪课程教学改革主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运用教学实验方法,探索出“学教并重”的信息技术与礼仪课程的整合模式。基于角色扮演的多元教学理论活动教学模式和礼仪教学等多种模式的整合,能够提升教师的角色、教学形式和内容的较大转变。只有大力实践,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礼仪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结果表明,推行礼仪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模式,软硬件环境是保障、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教学设计是灵魂。这为学校实施主体式创新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孔祥富;多元智力理论视角下的中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4年09期.

[2]马志艳;现代礼仪教育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必要性[N];陕西科技报;2015年.

[3]黄小莲;王怡芳;给每位学生一个成功的支点(上)——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校本光谱课程的规划与实施[J];中小学管理;2015年03期.

[4]李纯聪;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年02期.

[5]徐丽香;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实践[J];成才之路;2016年02期.

作者:陈凤英 单位:山东省淄博机电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