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中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文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状态,自身并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多中学生就因为家长、教师的疏忽走向错误道路。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文化,可以显著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一、结合语文教材,实现德育文化渗透
语文教材内容上存在很多与德育教育相关的内容,如为国家大义流血牺牲的英雄、鞠躬尽瘁的人民干部、坚持底线的普通人等,这些都是语文教材上的内容,也是很好的德育内容。教师要带领学生感知与领悟这些内容,不知不觉间受到启发与教育,实现潜移默化渗透德育内容的目的。中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擅于挖掘相关的德育内容,对其进行全面分类并进行丰富,并主动和学生沟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与自由表达,掌握学生想法后才能渗透德育教育,学生沟通时教师要加强学生引导,并合理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很自然的获得相关内容。如中学语文教材上存在很多名人轶事的文章,他们的事迹都是中学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等,这些不同人物身上彰显出不同的气质,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可以搜集与这些人物相关的轶事,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逐步渗透德育文化,显著提升德育教育质量。
二、深入挖掘作品,切实开展德育教育
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和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如此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德育教育的相互融合,同时还能帮助高中生更好、更多的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自己语文素养和底蕴。语文教师在对高中生引导时,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充分挖掘,在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情感感悟力,帮助学生丰富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素材。例如在学习传统文化内容时,引领学生感悟京剧美,同时又引导学生加强对祖国国粹艺术的认知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文章除了对梅兰芳先生在京剧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和功勋进行介绍,同时对我国京剧发展史和梅兰芳所塑造的一系列艺术形象进行了解,包括敢于反抗压迫的渔家姑娘,勇于追求爱情自由,敢于和邪恶力量作斗争的坚强女子、巾帼女英雄等等。包括在抗战时期,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誓不为日本人表演的壮举,这些高尚品格和敢于抗争的大无畏精神都应作为教师的拓展内容,在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向其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对背景资料的不断深挖介绍,不仅完美实现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同时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作品。
三、拓展语文素材,提高德育教育力度
语文本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很多素材和案例都能作为语文教学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打破局限,对课外各种素材进行充分挖掘,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尝试,如此,才能更加全面、立体地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获得不同的德育指导和教学体验。语文教学中德育作为基本内容,但实际教学时受到课时、教学任务等因素影响,使得缩减或取消德育渗透内容,影响到德育教学效果。教材上选择的文章具有显著教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诵,全方位理解文章内容。但实际德育教育渗透效果不理想,无法提升中学生综合素养,阻碍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当前刚发生的时事热点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以此为基点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实现知识面的扩充,深化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从而在内涵的推动下引出做人做事所要遵循的道德准则,进而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周边的人或者发生的事,将其讲出来与学生一起分享,进而引发学生思考,特别是那些关于道德的,这些对于学生的道德指导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评判标准,对于学生道德思维也是一种培养和锻炼,让道德教育深刻渗透到学生的骨血里,而不是停留在表面。此外,德育教育应是学生与教师相互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而不是只单靠教师的传授与监督,更应该发挥学生的自觉,共同完成德育教育。指导学生的言行举止;鼓励学生选择健康积极的语文项目;并对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及时纠正不健康的心理与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内容,整个体系中教师作为主要一环,也是保证德育内容实施的关键所在。总之,中学语文教学是渗透德育文化,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要从思想上提高重视程度,并在日常行为中重视德育文化内容,及时查漏补缺,提升德育教育的质量,深化德育教育,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奇春.关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文化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33-34
[2]李克文.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176-177
[3]赵翠琴.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4(05):115-117
作者:长晓燕 单位:积石山县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