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院校学生社团分析探索范文

院校学生社团分析探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院校学生社团分析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院校学生社团分析探索

社团即社会团体的简称,其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社会学家涂尔干说“:法人团体(社团)并没有让我们把它单纯看作是某一个时代或某一种文明的暂时的组织形式,正因为它的历史太悠久了,它看上去似乎是遍及整个历史的模式。”[1]根据《辞海》的解释,“社团”是指社会群众团体,其中的“社”是指某些从事共同工作或活动的集体组织,“团”是指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的集体。按照1998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的规定,“社团”即“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2]《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学生社团的解释是“: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自由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3]在这个定义中,我们看到,学生社团具有自愿性、目标趋同性、公益性以及非正式性等特征,是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活动的有效载体。

一、高校学生社团的三次发展浪潮

(一)第一次浪潮:清末民初留日学生社团为国内革命做好人员储备在中国历史上,清朝的校规和监规是明确禁止学生结社的。有史料记载,顺治皇帝曾为国子监开列八条监规,其第八条就是关于禁止生员结社的规定:“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武断乡曲,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4]可以看出,清代统治者为了加强其封建专制统治,既要学生“忠厚正直”,又不许他们有思想、言论、出版的自由。由于国内对学生社团的苛刻管制,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的第一次发展浪潮是清末民初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组成学生社团,其类型基本上以政治类为主,尤其以留日学生社团最为兴盛,绝大多数留学生在社团中认清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从而走上革命道路。最早的留学生社团是1900年在日本东京建立的励志会,冯自由称其为“此会实为留学界创设团体之先河。”[5]它以“联络感情,策励志节”为宗旨,发刊《译书汇编》,专译欧美资产阶级启蒙名著,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励志会的建立,激发了广大留日学生的爱国热情,他们纷纷组织爱国团体,从事反清爱国的斗争。1901年,冯斯栾、郑贯一发起组织“广东独立协会”,主张广东独立自保,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孙中山的赞助。1903年,还组织了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拒法”和“拒俄”爱国运动。同年4月,五百余名留日学生组成了一支由黄兴、陈天华领导的“拒俄义勇队”,后因清政府的镇压,义勇队被迫解散,这些政治类社团的存在,为日后大型的统一的革命团体“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同盟,特别是许多留日学生中途或利用假期回国,把革命火种撤向全国,领导革命斗争。

(二)第二次浪潮:“五四”运动前后学生社团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国内最早的学生社团是由京师大学堂学生丁开嶂和张榕为反对列强侵略于1904年成立的“抗俄铁血会”。“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生社团在各高校中风起云涌,这是新文化运动和民主爱国运动相融合的直接产物,掀起了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第二次浪潮。1916年,蔡元培入掌北京大学,“扶植社团”成为他改革北大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他的倡导下各个学术团体异常活跃,使校园里的学术研究氛围空前浓厚。1918年岁末,傅斯年、罗家伦等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的直接指导与帮助下,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第一个学生社团———“新潮社”,创刊《新潮》,和《新青年》同声相应,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五四”运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时期广大青年学生多是通过参加学生社团来实现自己的政治诉求,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觉悟社”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19年,“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20名进步青年,组成了革命团体“觉悟社”,该社是“天津学界中最优秀、纯洁、奋斗、觉悟的青年结合的小团体”[6]。“觉悟社”主要做一些社会科学和新思潮的研究,成员们常在一起讨论研究新思潮,打破封建习俗,在交流中探索真理,出版了名为《觉悟》的革命刊物。1920年,在北京大学组织了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学生理论社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北大、女子师大、北京师大等学校开设了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的问题,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7]。除此之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生社团还有“国民杂志社”、“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等,这些学生社团为中国近代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培养了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

(三)第三次浪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生社团的多方位发展随着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在校生规模的剧增,高校学生社团迎来其第三次发展浪潮。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跨校社团或网络社团,平均每人参加社团数为1.5个以上。学生社团种类繁多,社团成员几十人、上百人甚至上千人不等。当代的高校学生社团类型不再局限在政治参与方面,涵盖了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科技创新、体育竞技、艺术娱乐、公益服务等多个方面,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培养良好品德的有效载体。以北京大学“爱心社”为例,社团成立于1993年11月23日,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第一家由学生自发成立的志愿者服务社团。社团的宗旨是“呼唤爱心,奉献爱心,自我教育”。“爱心社”的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已故的冰心和季羡林老人都曾应邀担任爱心社名誉社长。“爱心社”将爱的种子播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特别是1999年为盲者方琼筹划爱心演唱会,感人至深,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北京电视台《纪录》等栏目对此次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跟踪拍摄,真实地记录下参与本次活动的社员们的苦与乐、喜和悲。如今,大学生社团的全方位发展和开展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正在让大学生尽情地散发出独特的个人魅力,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类型

(一)理论学习类社团高校理论学习类社团主要是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为主的学习型学生组织。其根本宗旨是学习马列原著、研究中国国情、调查社会热点、践行科学发展,要求成员必须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社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研究活动,为同学们提供学习理论、研讨时事的机会,营造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有利于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党的先进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有利于明确政治信仰和追求,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修养水平。此类学生社团聚集了大量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培养青年先进分子的摇篮,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学术科技类社团学术科技类社团主要是指以满足成员对科技文化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共同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带有专业实践性质的社团。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专业学习型社团。这类社团是为了巩固和扩充本专业学术领域知识,紧紧围绕专业课而开展学术探讨、学术交流和学术咨询活动的学术型社团,如心理健康协会、法律协会、外语协会、生物学协会等。二是专业研究型社团。这类社团是为了促进不同专业学术交流,开拓学生视野而结成的跨学科的学术型社团。主要通过理论研讨、模型研究、实验分析、竞技比赛、开办刊物等形式对某些理论问题进行学术性探讨。如智力开发协会、学生科技协会、现代化管理爱好者协会等。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的成员大部分是专业能力强、创造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这类社团容易得到学校和社会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是提升大学生的实证精神和科学素养,增强专业修养和人文素质,培养优良学风和高尚学术道德的有效载体。

(三)公益实践类社团公益实践类社团是指成员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社会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检验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学生社团,通常以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专业技术服务型社团。这类社团主要是组织学生在课余闲暇时间利用智力优势为社会提供服务。如家教服务、法律援助、文化科技服务、医疗服务等。第二,劳动服务型社团。这类社团主要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开展各种形式的勤工助学行动,为社会提供服务。如担任商场营业员、酒店服务员,提供支农服务、企业服务等。公益实践类社团的根本宗旨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其在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做到“知行合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文体娱乐类社团文体娱乐类社团以成员的体育艺术特长、爱好为基础,为满足其成员的特长发展需要而建立的非专业化的文体艺术方面的学生社团。此类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名目繁多,以举办技艺讲座、排演节目、举办竞技比赛和定期集中训练为主。因没有专业上的限制,放下了学业的包袱,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主要划分为两个类型:第一,体育竞技类,这类学生社团主要是结合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寓竞技和娱乐为一体,组织大学生参加各项竞技比赛。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强身、健身、防身的需要,而且还让其在竞技比赛中深刻体会体育奋发拼搏的精神。如足球协会、健美操协会、棋牌协会等。第二,文学艺术类,这类学生社团以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艺术才能为目的,充分展示大学生的艺术才华,其成员既大众化又带有专业成分,并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融入社团活动中。如话剧社、曲艺协会、文学社等都是大学生首选的学生社团。文体娱乐类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和有效载体,同时还将校园文化推向社区,推向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德育。”[8]因此,研究高校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对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尤显重要。

(一)承载功能

承载功能是指学生社团的各项规章制度,活动内容都承载着德育因素,是为了使德育能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内化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里。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就是指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现代心理学也指出,人的潜意识中具有较强的吸纳环境信息的敏锐性。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渗透作用,加上其本身就在学校领导下开展活动,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团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借助学生社团这一重要载体为实现学校的德育目标服务,把德育渗透融合到社团活动中去;另一方面,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又是锻炼学生品质、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形式。

(二)导向功能

导向功能就是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方式,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具体说,就是让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自主自觉地从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促使其保持正确的道德品质及人生价值观。如理论学习类社团,其宗旨就是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接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并在实际生活中理论结合实际,掌握正确分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学生。”[9]学生社团就是很好的机制,它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锻炼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的机会,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三)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是指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凝聚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力量,以形成强大的、具有同一作用方向的力量,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外部刺激,使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为实现人生目标而不懈奋斗。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应地,激励也就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它们对人的激励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10]。比如公益实践类社团,学生就可以在活动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工作岗位,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做到以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得勤工助学的机会,既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大大激励了学生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的精神。精神激励主要分为榜样激励和情感激励。学生社团中拥有一大批综合素质高且个人魅力十足的优秀大学生,对社团成员起着无穷的榜样作用,促使成员对照先进找差距,激励其奋发向上,增强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四)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指通过学生社团民主、开放、包容的组织形式与活动内容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身心健康、人格品质等方面得到完善和调节。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延缓偿付期,成人身份与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匹配使大学生有较多的心理冲突和困扰,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困扰、人际关系困扰、情绪情感困扰、就业压力困扰等。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属于发展性问题,而学生社团在预防和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11]。大学生在与同辈相处中,可以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并且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增强自信心,缓解情绪压力,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因此,学生社团对提升大学生的品德素质、调节心理素质、拓展专业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等均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和指导价值。

(五)自律功能

“德育的本真状态就是自教自律。”[12]高校学生社团的自律功能是指大学生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理解并认同学生社团的章程和宗旨,体验并自觉遵循社会交际中的规范。学生社团的约束管理机制相对于班级管理比较软,其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社团成员的自觉自律意识,而学生社团在开展活动时恰恰重视和培养社团成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为了使自己所在的社团活动顺利开展,要求大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寓大学生纪律观念教育于无声无息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之中。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形成的内在观念又反过来外化为自觉行动,用以指导学习和生活。因此,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三自”功能在学生社团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