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论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

论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论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关乎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百年大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教育者为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面向受教育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德育不仅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要求,也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德育过程要将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并重,以更科学地培养受教育者的素质(如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来适应发展。简言之,德育就是培养品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发挥学校德育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落实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语文学科教学内容及特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并创新德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助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状分析

(一)现状

依据教育部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结合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际情况,经研究发现,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德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亟待提高。

1.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疏忽德育目标。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时至今日,教育聚焦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类似“题海战术”“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仍未被完全革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够感知并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但是,教师在日常的学科教学设计中对德育目标的重视程度仍远远不够。对于初中而言,学生会面临着中考这一关卡。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设计教学时难免会侧重于传递知识,忽视德育目标的设计与落实。毫不夸张地说,片面注重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的沉疴弊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应成为广大一线教师重视、必须落实的工作重点。

2.教材的隐性资源长期“坐冷板凳”。对于这一点来说,很多教师难辞忽视之咎。我们知道,教材编写关注的不仅是学科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科内在的教育价值要求。为了更好地为教育大计服务,每一部合格的教材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但就教材的处理和使用而言,很多教师并没有用好学科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资源。很多教师在授课时浅尝辄止,对学生的教育主要关注的是知识层面,就题论题,就书讲书,没有做好教材隐性资源的合理开发。

3.德育工作落实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语文学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等多种思想道德因素,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学科。就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时的德育方法大多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如对于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教师的教育方法多为说服教育,可谓是苦口婆心,但反馈效果往往不佳。究其根本,就是因为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并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途径单一,缺乏德育的趣味性。久而久之,弱化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致使德育落实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4.德育缺失教育合力。在学科教学中,不同科目间的内容和逻辑系统不尽相同,学习时数和学习期限也会受到各自学科特点的影响。但各个学科都会反映出社会的基本道德、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现国家的信仰、理想与意志。各科教师在渗透德育时,通常“各自为营”,致使德育之效分散,不能化局部为整体,达不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无法形成德育合力;在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但就德育渗透执行力而言,教师往往更看重学校教育,缺乏对家庭、社会育人的责任意识。学校层面的德育未与家庭、社会等层面形成德育合力。

(二)原因分析

1.学生原因。德育的过程是帮助学生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过程。在德育活动中,学生作为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接受者,其德育效果不理想,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被动。换而言之,只有学生能够主动完成自己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的转化,德育才能更加顺利地进行。

2.教师原因。从教师层面来说,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于认识不足和能力不够。语文是一门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关注对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培养。但一些教师难以做到教书和育人的统整。他们在教学时更加偏重于知识的传授,重知识而少德育。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渗透德育的能力不够,主要体现在教师不能适时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观念、社会道德规范的学习与生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不能适时引导学生将提高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思想境界并重。这两个层面的缺失主要是因为教师欠缺终身学习的意识,对于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掌握不够,未能发挥学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时的中坚作用。

3.学校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学校起主导作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德育渗透不力,一个原因就在于学校对德育工作的开展还未完全融入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学校德育制度仍不完善,监管尚不严密,途径和载体比较单一。也就是说,不少学校在落实德育工作时没有完全形成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长效机制。4.家庭和社会原因。很多人把学生的教育问题全盘托付给教师,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每个家庭都是一所“综合性学校”。这个学校让孩子学到了一些自然知识、劳动技能、人生哲理、社会知识等。家庭对一个人品德形成是潜移默化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育人责任感缺失,无形中加大了教师德育工作的难度。道德教育问题也是社会发展的问题,社会应该参与和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协同育人。但就目前而言,社会组织实施德育的力度不够。在条件保障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仍有缺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发展。

二、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做好德育渗透的建议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一以贯之,形成合力。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语文教学全过程中,就目前形势而言,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主要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思想引领,确保导向正确教师认识并重视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战略地位,是做好德育渗透的第一步。

1.教学设计应注重德育目标。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首先应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设计三维目标时应同等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三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课为例,在设计本课时,不仅要让学生尝试理解孟子心中的仁政,而且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在课堂讨论时,指导学生在明确何为“人和”、何为“道”的基础上,把握二者的关系。引导学生自行总结出“得道”就是得了“人和”,“失道”就是失了“人和”。通过这样一正一反的论证,学生结合原文观点“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畅谈对“道”的理解,他们自然会有所品味:天时是成功之路的伯乐、机遇;地利是成功之路的环境、条件;人和则是成功之路的综合实力(成功的关键)。

2.教学实施应关注德育功效。德育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启发学生的道德觉醒、规范其道德实践、引导其品德成长。教师在落实教学时,必然要正视德育的功能,了解德育的任务和内容,并在语文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推动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3.不断更新德育观念。教师劳动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专业性,它需要教师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要做好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师应富有思考意识、反思能力,应善于总结在德育渗透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力求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推动实践创新,提升德育质量

语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把握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规律,运用科学规范的教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去解决语文学科教学与德育渗透融合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推动教学实践创新,发挥德育功效,提升德育质量。

作者:刘佳妮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秀水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