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德育课教学关键性问题范文

德育课教学关键性问题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德育课教学关键性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德育课教学关键性问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作为中职学生接受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因而,中职德育课的有效教学是教育和引导中职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基本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的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的“有效”是指“理想的教学效率,相对于教学投入而言,教学产出的‘质’和‘量’都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理想的教学效益,价值取向符合时代和个体的积极而进步的需求。”即有效教学既要有效率也要有效果,效率是教学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方面。作为学生只要取得了自己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就应当认定是“有效教学”的体现的有效教学理念,已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实践及课程改革中开始广泛应用。在已经开展的有效性教学实践探索中,相当多的德育教师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活动、活跃起来)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一改传统教学理念极易出现的课堂沉闷局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参与性,但与此同时德育教师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和问题:在提倡“以生为本”、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如何体现德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德育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否可能被淡化或边缘化?在引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过程中,德育学科知识为何难以系统性、完整性?诸多疑问、困惑的产生,不得不使德育课教师又开始思考起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动起来”的德育课有效教学是否达到了真正有效?即比起单纯灌输式、说教式的德育课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的德育课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就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呢?一般而言,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学习效果肯定不会理想;但学生对学习有兴趣了,那也只是产生好的学习效果的一个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更何况让学生怎样动、如何动也是一个问题。因此,中职德育课教师在有效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除了使学生“动起来”、调动他们学习兴趣以外,还应主动探求其他充分条件和问题并应用于教学工作之中,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有效教学之目的。否则达不到真正教学效果的有效教学改革就很有可能在暂时热闹之后迎来“嘘”声一片,带来人们对学生“动起来”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普遍质疑甚至否定。为极力避免此类后果的出现,达到有效教学理念的要求,使中职德育课程真正具有有效性,德育教师一定要正确看待与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一、让学生“动起来”的德育课堂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原则

有效教学中“学生主体观”的核心内容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则虽然是有效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应该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应当是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唱主角,而教师只唱配角。“有效教学应该综合融汇‘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合理因素,树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教学观念。”换而言之,就是要强调“双主体”、“双中心”。作为现代教学理念的有效教学,实际上对教师的“教”有着更高的要求。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德育课程有效教学的前提让学生“动起来”的德育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的实践,它本身要符合有效教学的基本精神。从有效教学的内涵来看,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所谓有效教学是指两个维度:“有效的学”和“有效的教”。“有效的教”是为了“有效的学”,而“有效的教”又是“有效的学”的前提,离开了“有效的教”,很难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学生学习德育课程也应遵从一般学科的认知规律。从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知识获取不可能全部通过发现式或者探究式学习来实现。人的知识有的来自“直接经验”,有些来自“间接经验”,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间接经验”还是知识的主要来源。而让学生“动起来”的德育课堂教学强调的是“经验中心”、“活动中心”,要通过学生的直接体验或实践来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其本身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而德育教师按照德育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德育规律有针对性的传授间接经验是高效率建构学生德育知识必需的途径。

2.让学生“动起来”,德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以生为本”理念德育课教师在反对“满堂灌”式的德育教学模式时,不应该走向弱化教师主导作用的极端。“德育教师主导”之下的学生有效学习体现在:“为学生营造想要学适合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建构新知识的意义;给予学生及时客观的评价与反馈,提高学生自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活动课教学最终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还在于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德育教师在活动课教学设计时,应该贯穿学习方法的讲授,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领略学习德育知识的乐趣同时,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毕竟“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让学生“动起来”的德育课堂教学要追求效率,而不是放弃效率

在尝试采用活动教学的实践之后,许多德育教师会有这样的感慨:要上一堂让学生“动起来”的德育课,教师备课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更多,但是往往一堂课下来,知识点呈现得并不多,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也根本来不及去梳理,难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据此,一些老师认为不必要苛求一定要建构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随意降低难度与要求。这样做的结果是仅仅达到了主观上的平衡,而客观来讲效率还是不高的。问题的焦点不在于德育课堂让不让“学生动”,而是什么时候让“学生动”、让学生怎样动。

1.“动起来”不可能也没必要表现在每一堂课,更没有必要充斥一整堂课“动起来”的环节可以是在课堂外,也可以是在课堂中。中职德育课受每一学期课时数的限制,不可能有时间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课堂上活动,也不应当让学生活动充斥一整堂课。动起来只是一种形式,所有的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关键是教师要掌握哪些知识是可以由学生自已动手动脑去发现探究的,而哪些知识是可以且必须通过点拨、指导或者依靠讲授让学生理解的,教师要掌控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动,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不动。动静结合,一张一弛,不失为一种理性而不失偏颇的教学方法。

2.“动起来”不仅是身体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让学生身体动起来相对容易,而要让学生思维动起来则更显得困难。学生的思维没有动起来的学习是“无意义的学习”。然而学生思维动起来是从外露的行为上看不到的。教师要借助启发式的指导与启发式的讲授引导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结束后还要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借助传统的检验测试,了解学生整堂课学习的情况并进行及时客观的反馈,发现学生在建构知识的思维和思路上存在的障碍或者缺陷,进行有效地疏导和弥补。

3.“动起来”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体现在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德育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首先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基础。教师如果不知道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就有可能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犯一厢情愿的错误,忽视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课堂上只是简单的“动起来”,而实际上没有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掌握德育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那是形成不了知识建构的良性循环的,根本达不到课堂教学效率地提高。就拿哲学基础知识课堂上讲授联系的观点来说,涉及到联系的概念、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条件性。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探讨分析联系的概念及普遍性与客观性,而不引导学生探讨联系的多样性与条件性,那就难于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形成正确的逻辑方法理论。相反,甚至误导学生,使学生产生模糊、错误的认识。比如“风马牛不相及”是对联系普遍性的否定,假如学生只掌握了联系的普遍性、没有掌握联系的条件性,那就有可能使学生认为:既然联系是普遍的,当然“风马牛就‘相及’了”。学生的这些模糊认识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新的知识体系不仅没有建构起来,反倒引起了思维上的混乱。这种混乱直接影响整个德育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的搭建,也严重影响学生迁移知识能力的提高。这还如何去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知行统一,将德育理论落实到学生行动上才是“动起来”的课堂教学的真正归宿

德育课程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一般的道德认识上,它应当着重去解决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即引导学生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通过自觉地运用道德规范去识别善恶、是非、公私、荣辱,正确进行道德评价,坚定履行道德义务,转化为自身的品德”。所以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呈现不是立竿见影的,其教学有效性还要体现在学生内化知识之后,如何将知识转变成情感、信念与行动。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动”起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效果。德育课程教学与大多数课程教学不同,不是说基本的知识和方法掌握了,能够灵活运用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德育课程的最终效果体现在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法制观念上,并将这些观念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所以,德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很多方面并不是能够马上就呈现出来。为此,德育课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课前动起来,也不仅是在课中动起来,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在课后真正行动起来,达到知行统一。所以说,德育课教师在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变为内心的情感、信念和实际行动方面所要采用的方法与策略也应该是德育课程有效教学实践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手段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了,不仅身体动了,思维也动了,如果就此认为德育教学有效性已经彻底实现了的话,那是过于天真和乐观了。德育教师实施教学要关注干预前学生是如何动的,通过活动的课堂教学设计要教会他们怎样动,更要关注学生在接受干预之后又是怎样动的。德育课程教师的教学评价也不应局限于课堂中的知识是否能够再现和灵活运用,而更要关注学生是否能够自觉运用知识指导实践,做到知行统一。实际上,这也是实现德育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点和难点。有效的德育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但是“动起来”的德育课堂教学不一定都是有效的教学。教学改革过程是一个探索教学有效性的过程,德育教师应当本着务实、严谨的态度,在现代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进一步去挖掘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德育课程教学新经验、新方法、新路子,使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达到真正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