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校内外互动培养方式范文

校内外互动培养方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校内外互动培养方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校内外互动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1]目前,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不完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单门课程与课程总体脱节;教学方式方法与培养方案脱节;教学评价与培养目标脱节。其直接后果就是各类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和个性,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竞争力不足。究其原因,根本在于高校封闭办学,教学过程缺少与社会的互动,导致高校所定的培养目标严重脱离实际。或者虽然制定了符合社会需要的培养目标,也因为人才培养模式运作逻辑上的缺陷导致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加强校内外互动,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工商管理教育的突出问题:封闭式的理论教学

当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封闭办学,缺少与社会的互动。一是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缺乏对用人单位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更谈不上企业管理人员的参与讨论。这样制定出来的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和业务培养规格,是教育者凭想当然确定的,是否真正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非常值得怀疑。一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现有的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强化培养等,只有企业的管理者最清楚。教育者如果不对用人单位进行系统全面的调查分析,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只能是空中楼阁。二是在培养方案的实施上,缺乏社会的参与。工商管理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培养的是应用性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许多课程和教学环节是需要在企业中完成的。欧美国家在工商企业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很注重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学习,更不乏有的国家通过立法形式要求企业完成规定的学生实践学习任务。由于十几年的高校扩招,我国目前的工商管理教育鲜有在企业中安排实践教学的。虽有较多的高校通过模拟实训方式强化实践能力训练,但终究不是真枪实弹的功夫。三是在教学过程中,较少吸收企业和其它高校中的教师为学生授课环节,校际学分互认更是处于试点阶段。封闭办学的后果必然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当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重理论,轻实践,很难做到知行统一。一是在教学理念上,重灌输轻启发,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二是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实践环节比重过小,有的即使安排了较多的实践环节,在落实的时候也大打折扣,落不到实处。三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大多数教师缺乏在实际管理工作岗位的工作经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而国外的工商管理教育大多要求教师定期到企业中兼职并搜集教学案例,也有政府和企业高管转行到大学任职的,这与国内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封闭式的理论教学教给学生的是纸上谈兵的功夫,学生缺乏动手能力,造成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二、以能力为核心,构建校内外互动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解决上述突出问题,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归纳起来,就是要做到“一个核心,六个互动”。能力提升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作指导,树立能力核心的思想。具体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这对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教学习惯等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种模式还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实现“六个互动”。第一,培养方案制定上的校内外互动。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为社会服务的,社会的需要如何当然是学校首先要考虑的。因此,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建立与社会即用人单位的广泛深入的互动。这种互动,首先是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对各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单位进行人才需求调查,了解社会对某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层次、特点等,以便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次,高校还要通过由名校专家、企业高管、行业代表、优秀校友组成的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等平台,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解决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人才培养不符合社会需要的问题。第二,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校内外互动。为体现能力核心的要求,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重视实践环节教学,改变实践环节虚置或单纯安排在校内进行的状况。通过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办法,把部分实践性强、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安排在实践基地进行。比如市场调查、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服务营销、销售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的实践环节完全可以变“模拟训练”为“全真实战”,把教学内容和任务全部放到真实的区域、行业、企业背景下。在校内外互动方面,潍坊学院在工商管理教育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一个是设置“实践小学期”,一个是“名师名课周”,另外,还实施了“校友导师计划”。“实践小学期”主要是从大二开始,集中压缩理论教学,剩余时间外加寒暑假,构成相对集中的时段,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实习单位的管理者和学校的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导考核。“名师名课周”是在每个学期安排一个周的时间,每周一个主题,从企业和名牌大学聘请相关名家到学校进行集中讲学。“校友导师计划”是选择已经毕业的优秀校友担任学生的成长导师,全程指导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同时,选择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或课程章节,由部分优秀校友讲授。实践证明,“实践小学期”、“名师名课周”和“校友导师计划”无论是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还是在增加行业体验和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第三,单门课程与课程整体的互动。一个完整的培养方案,除了要有科学的培养目标、业务规格,还要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及相关的配套制度。课程体系是来落实培养目标的,但不是各门课程的简单相加。单门课程的教学必须放到课程整体中加以观照。也就是每门课程的教学都要体现整个培养方案的目标、思想和要求。现在的问题是许多教师对培养目标如何转变为具体的课程不清楚。因此,各门课程的教师要与其他教师形成良性互动,深刻理解单门课程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目标和作用。正如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在他的著作《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一书中所说:“没有目标的课程学习将会有害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2]第四,第一课堂与二、三课堂的互动。国际著名大学的成长历程显示:仅靠第一课堂的教学资源和手段,难以形成国际竞争力;第一课堂与二三课堂紧密结合是凸现办学特色、提升学生能力和学校竞争力的诀窍。目前,国外一流大学在学生能力培养和二三课堂开发利用方面有如下特点:不仅将二三课堂活动视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逐步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二三课堂教学环节纳入培养方案;二三课堂教学活动的空间分布广、形式多样、经费来源多元化、管理制度化。对二三课堂进行系统设计,实施规范管理与组织运作,通过建立科学的能力评价体系,来调整与规划二三课堂,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目前的各类学科竞赛是实现一二三课堂互动的很好平台,应高度重视和利用。比如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由真实的企业出题目,不同专业的学生组队参加,指导教师不限于本校,还有全国各高校的教师和大量的企业教官参与指导和评价,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有必要的专业知识积累,更需要学生团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活跃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潍坊学院从2008年开始一直组织学生参加该项赛事,前后共有400多名学生参与,拿到全国决赛奖项的有30名余学生,这些学生深受其益,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其它如共青团中央组织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SRTP)等都是实现一二三课堂互动,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良好平台,应给与高度重视。第五,教学方式、方法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互动。教学方式方法是一门课程或者一种教学活动所采取的手段,它受具体的课程目标、学科性质、教师个性、学生状态等很多因素影响。由于对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地研究和考量,目前许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往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整个培养方案的目标、内容、特点等没有建立清晰的联系,使教学方式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变为一种在封闭的课堂环境中任凭教师个体发挥的随意性动作。国外许多大学的工商管理教育大量采用小组讨论,案例教学,现场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授课大多采用小班制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高校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教师实践经验缺乏,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课程讲授法,现场模拟、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极少,加之学生实践条件也不理想,实习基地缺乏,出现人才培养质量低下实在是无可避免。第六,教学评价与培养目标的互动。每个学期的考试,对学生都是对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价。由于教师缺少对培养目标的重视和把握,考试内容和方式难免出现与培养目标脱节的现象,导致指挥棒失灵。为此,必须改革单一陈旧的考核的方式,配合培养目标的实现。潍坊学院在《市场调查与预测》、《旅游管理实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等课程中,实行“实践性选题+方案设计+方案实施+交流互评+答辩”多环节、多方面参与的、以“过程性考核、技能性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在《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课程中,试行通过学科竞赛培养和强化专业技能的“以赛代练、以赛代考”活动;《商务礼仪》、《商务谈判》、《会计实务》等课程,实行“给定主题、模拟场景、现场演示、学生参与、评委打分”的考核方式,《外贸口语》课程,采取“现场对话”的方式进行考核,其它的课程普遍采用了“出勤与课堂表现分+作业分或平时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的结构式成绩评定办法。对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专家评价、实习单位鉴定评价、导师评价、项目答辩相结合的评定办法进行考核,较好地促进了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以能力为核心的校内外互动培养模式的运行条件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但一个好的培养模式的运行,还需要教育教学领域其他方面的改革,诸如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等。如果体制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的教育教学活动之间没有建立任何联系,那么,再好的培养模式也难以落到实处。“这其中包括了学分制管理体制以及与教学改革相配套的其他管理体制(主要是人事、科研、学生管理以及资源管理)”[3]。目前的突出问题是“校级的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权过于集中,几乎统揽了从招生到就业、从专业设置到学科规划、从教师聘用到职称评定、从办学收入到经费分配等权力;二级学院只是分担了一些学校的行政职能,只承担上传下达、具体执行的职能,缺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诸如培养方案、学科建设、专业设置、项目申报及成果评奖等学术事务上的权力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参与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学院发展的积极性不够,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难以激发,效益也难以提升。”[4]因此,下放管理权力,使二级学院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以及建立诸如师资、学籍、考核、课程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