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政治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用途综述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1876年,美国按照洪堡的思想建立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在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由此,美国的大学不仅学习了洪堡的思想,而且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体现于大学研究生院制度的建设之中,实现了从思想到制度的跨越[1]。从此以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开始渗入各国的大学教育。追溯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通过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学生运用直觉思维一旦发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就产生了发现学习的前奏。学生从主动发现中获得成就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有助于以后独立求知和研究。60年代中后期,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同事创立了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观。他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不是死记硬背教材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通过分析和研究教材或有关材料中没有明确阐述的,似乎是隐藏着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的教学方法”。“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把教科书上的有关内容一字不漏地讲授给学生,而是把有关材料提供给学生,使他们明确学习中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引导他们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独立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智力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尤其着重改革学生的学习方法。美国特别强调以“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法。许多大学纷纷把科研引入教学,形成研究型教学模式。我国的高教工作者为了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提出在本科阶段实行开放式教学的设想,并逐步付诸实施。应当说,是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新的教学方法的出现。只有开展研究性学习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应当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学习模式。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模式,“以教师的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结合作为平台,注重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指导学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亲身体验与实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即通过研究性教学的过程着重塑造学生的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需要研究性学习在大学教育中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第一,随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原有理论课时被缩减的情况下,教师仍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只能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发挥课外学习的作用。研究性学习恰好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对教师布置的问题或自身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较为深入的思考与研究。第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注重如何把握和传承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接受现有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是知识在原有基础和规模上的不断重复,教育的目标是将学习者培养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书橱”,学识渊博的人工“储存器”,使学习者成为已知世界文化的传承者。这样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品质,缺乏变通能力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不是让学习者死记硬背已有的知识、理论,而是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能够应用”为培养目标,使学生敢于质疑,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探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热情,在研究性学习这种崭新的学习模式下,知识将不再枯燥,理论将不再深奥。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求职难,另一方面是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焦点。1984年10月,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发表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的报告强调,本科生教学不仅要直接着眼于学科知识,而且要着眼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能力和综合能力。而“研究性学习通过将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导入学习过程,实现了知识传承与学术创新的链接与互动,可能真正引发高等院校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4]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过程,都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无法为学生提供培养创新品质必需的创新教学和实践机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要与社会需求接轨,就必须改革以知识传承为主要特征的接受型教育模式,创建以思考、探索、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的基础课程,对大学生养成完全不同于中学的新的思维模式、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人才培养不可能缺失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也不可能舍弃思想政治课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既要完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教育,也要完成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达成大学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模式正是顺应时代的需求而出现的,它真正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与互动,也满足了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三)促使大学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高水平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5]。这就促使教师自身要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教学和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职能,缺一不可。成为研究型教师也是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追求。研究既是教师专业进步的需要,也是教师持续进步的要求。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习目标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与实践性,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学习结果的创造性,学习评价的多元性诸多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扮演着组织者、指导者、启发者、参与者、监督者、点评者和探索者的多重角色,因此对教师的素养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实施研究性教学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是研究型教师,只有教师自身是研究型人才,掌握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才有可能培养出研究型的学生。研究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理念及时更新与提升,才有可能胜任研究性教学。研究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与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与探索,设计出既有一定研究价值又适合教学需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研究课题。所以说,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应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性学习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学习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式,笔者结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选题准备阶段
这是学生研究的前奏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中国人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世界把中国的快速发展称为中国之谜?中国特色究竟指什么?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物价上涨对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大学生为什么就业难?等等。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紧扣社会和学生关注的热点。在知识储备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开列一些阅读书目,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研究知识背景。这些准备工作主要是为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第二部分:确立选题,撰写研究方案。教师可将事先设计好的研究性课题提供给学生作为参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做准备。学生自由组合成课题研究小组,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最终研究方案。每个研究小组必须撰写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方案内容包括研究主题、研究目的、参与成员、研究时间、研究范围(对象)、研究步骤、研究方式、研究成果、研究费用等。教师对每个小组的研究方案与小组成员进行可行性探讨论证,然后学生根据讨论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二)研究实施阶段
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实施阶段,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阶段。各研究小组根据本组研究方案的进程安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地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查、专家访谈等手段,搜集各种信息和资料对研究课题展开研究活动。教师定期对每个研究小组的研究活动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各研究小组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和建议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和进程,以确保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笔者在《概论》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中,有一个研究小组的课题是“中国人口新政策的利与弊”,笔者先后与该小组成员课后交流3次,对小组的调查问卷提出修改意见,使研究小组在调查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最终该组的研究成果在学校该课程的研究成果评比中荣获二等奖。各小组的研究活动可持续数周或数月不等,但在学期结束前两周必须全部结束。
(三)总结汇报阶段
这是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活动形成研究成果的阶段。这个阶段也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体成果汇报。各研究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PPT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班级作15分钟左右的发言,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对汇报小组的研究课题可当场提问,汇报小组所有成员均可作答。各小组还必须就本小组的研究提交小组总结。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初步结论、措施与建议等。第二部分:个人成果汇报。每个学生将搜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撰写个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有统一的文本格式,研究报告包括封面、正文、学生自我鉴定、小组鉴定、教师考核等几个部分。
(四)考核评价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个人研究报告的撰写情况,结合研究小组的课题难度、PPT制作与汇报效果、小组总结、小组鉴定等最终给出学生个人实践研究成绩。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可分为三部分: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践研究成绩。平时成绩占10%,包括到课率、回答提问、专题讨论、课程作业等。理论考核成绩占60%,实践研究成绩占30%。将学生研究成绩计入课程考核总成绩,可防止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的弊端。将研究性学习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比传统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尽管有困难,有挑战,但毋庸置疑的是,研究性学习方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有效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