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议范文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议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议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议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指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以网络化的社会环境为背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整个体系的全面创新和创建;二是指基于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局部改进。在现实生活中,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理解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在网络化的社会背景下,运用网络技术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进而逐步从整体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时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也是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1]。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我国互联网网民总数已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34.3%,其中在校学生是全部网民中最大的上网群体,而大学生则是网络运用的最重要群体之一[2]。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和知识层次特征决定了网络对大学生各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让大学生发生着深刻的嬗变。

(一)网络扩大了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也对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构成挑战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学习资源、灵活的学习方式和途径。大学生通过上网及时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查阅需要的学习资料,这为其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和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网络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但是,网络在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他们过度依赖网络,越来越对书本不感兴趣,不喜欢做笔记,对所学知识缺乏梳理,造成知识“断层”;面对海量化的信息,缺乏筛选能力,不再进行深层次思考,思维惰性造成创新能力不足,甚至出现抄袭行为;还有的学生整天痴迷于网络游戏等娱乐环境,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规律。特别是网络的虚拟环境,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隐瞒和虚化自己的身份与来自各种不同层面、不同身份、不同认知水平和价值取向的个体或组织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节律的震荡、变化与波动。所以,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是变好还是变坏,取决于自己的自觉性。学会自律,学会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发展自己才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的选择。

(二)网络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也使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按照马斯洛的观点,人的基本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成人感急剧膨胀,思想、心理、行为等各方面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可,乃至寻求更高级的精神需求,也就是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高级需求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3]202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大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却又找不到更好的满足方法,这时,网络的出现对于大学生而言就像一个“救世主”,让他们在苦恼中找到了一个能满足精神需求的“伊甸园”。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大学生交流不需要顾忌表达方式、语气等现实生活中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可以在网络上作为信息的者,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这些观点可能在现实中从来没机会或者不敢表达出来;可以通过充分展现和张扬自己的个性,增强自信心,提升自己,从而使自身的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等高级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但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很多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网络对自己需求的满足,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这种逃离社会的做法严重危害到其未来的发展;长期使用网络这种数字化、符号化的交流工具,由于缺乏眼神、语气、语调等这些非语言的交流,容易造成人际交往的异化,失去原本人际交往的情感纽带;网络中大学生极力张扬个性,表现理想中的自己,现实生活中个性又往往被压抑,这种虚拟和现实不和谐的状态,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人格分化。有学者指出“,追求和满足高级需要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健康趋势,一种脱离心理病态的趋势。”[3]202但过分追求不切实际的高级需求会导致自己思维方式、心理情感的极大变化,如果这种需求一旦不能很好地满足,极易诱发心理健康问题。因而,网络只是一种辅助性工具,不能一味地在虚拟中寻求精神需要的满足,只有在现实中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才能健康地发展。

(三)网络帮助大学生树立了现代思想观念,但也弱化了大学生的传统道德价值观伴随网络的出现,多元化的观念、全球意识和效率观念在大学生中逐渐树立起来,并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多元化的思维方法是:最好的并不一定是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种全新的观念教会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和选择,以及如何根据自己的选择去实践,从而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另外,互联网把世界变成了一个小村落,使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们联系在一起,这有利于全球意识的形成。这种意识是跨越国界的,增强了大学生的共享和合作精神。同时,互联网集运行的快捷性、同步性和使用的简便性于一身,有利于人们效率观念和行为的培养[5]。然而,由于缺乏一定的过滤和管理,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易导致大学生价值理念出现偏差。美国精神卫生学家詹姆斯•弥勒说过,一个人接受的信息超过他能处理的极限时,可能导致紊乱。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而大学生又好奇心强,社会经历和阅历较浅,判断和鉴别能力有限,其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冲击,导致个别大学生滋生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

正因为网络对大学生的成长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我们要因势利导,尽量利用网路的优势,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和引导好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能够进一步坚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如下。

(一)主客体关系模糊化,增强了主体间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地位界限不再明显。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和客体往往是泾渭分明的,主体是高高在上的思想权威,客体只能作为主体的对立面机械地接受思想理论灌输,这种单向的直线形的传授方式缺乏互动交流,削弱了客体的自主性。而网络环境中,只要用户登录到网络,就可以获得全球范围内想得到的任何信息,成为信息的自主选择者,也可以发表言论和观点而成为主体。也就是说,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主客体具有不确定性,原先的客体通过信息,发表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人,那么,他们就会转而成为一定意义上的教育者。信息源的无中心化使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丧失了原先因为掌控经验和信息而获得的优势地位,网络通过“人-机-人”的交流方式把主客体的单向教育转换为双向互动,使主客体从相互对立转换到和谐统一。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存,工作内容的虚拟性与真实性共存,主体队伍的稳定性与广泛性共存,主客体之间的权威性与平等性共存,主客体之间交流的单向性与双向性共存,教育方式的引导性与选择性共存[6]。

(二)教育介体现代化,增强了吸引力首先,网络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网络的超大信息容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并具有可选择性,而且集声音、图像、动画、文本于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立体化的、动态的、超时空的,相对于平面化的、静态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就像是由普通的平面电影变成3D立体电影,使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生动,增强了大学生的兴趣。这种感官上的全方位的刺激不断感染着大脑,让大学生从思想意识中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且经过内化,最终外化为实际行动,达到教育的效果。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注重隐性教育。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多是显性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接受者的心理反应,易造成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本应该蕴含在所有学科知识中,但在现实中却没有做到这一点。网络则将思想政治教育隐含在形式多样的各类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声色俱全的网络,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去主动寻求信息,从侧面得到教育。这种主动接受的教育,真正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实现了教育的本质。总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接受教育的心理动机,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最终到达自我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诉求。

(三)教育环境扩大化,增强了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7]。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社会大环境一般不可改变,但是小环境却可以被影响、设计和营造。由于网络具有虚实交互性,“网络是现实的延伸,既是现实的人的延伸,又是现实社会的延伸”[8],因此,可以利用网络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育人氛围。另外,网络的虚拟环境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首先,网络的超时空性便于进行思想调查和分析,只要找到一个联系人,就可以通过电子版的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和回收,并且利用网络软件进行分析,节省了时间也节省了资源;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可以随时和别的院校的专家、学者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动态、学生问题等进行交流,共享教育信息和资源,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再次,师生通过网络匿名进行互动,虽然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难度,但是通过这种平等性、匿名性的交流,大学生会表达出更多的真实的思想和心理动态,教育者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

三、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以致建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一个形象工程,很不专业。尽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虚拟的空间开展的,但它的建设者是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网络的高科技属性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只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在网络千变万化的教育形式中做到万变不离其宗,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二是要坚定理想信念。面对网络中种种不良信息的诱惑,教育者要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健康的姿态引导大学生。三是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知识的培训。虽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为网络精英,但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电脑理论知识,对电脑的一般功能能进行熟练操作,具备经营、管理网站的能力。

(二)引导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效果,关键还在大学生自身。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多大学生因为痴迷于网络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因此,教育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武装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充实自己,健康的心态提升自己。其次,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许多大学生因为在现实中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便整天沉溺于网络虚拟的朋友关系中,以致于在现实中更加孤僻,更加没有朋友。对此,教育者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明白网络是对现实的虚拟和夸张,而“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9],使大学生在上网的同时能及时回到现实,回到生活。再次,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学阶段本来就处于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加之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极易受到冲击,出现心理障碍,甚至人格分化。为此,教育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在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积极引导大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症结并进行自我调节。

(三)优化网络环境,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大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深刻地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网络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优化、美化、净化网络环境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具体说来,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这是优化网络环境的最主要方面。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主流文化的扩展,高校要用明确的价值观导向来建设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温馨的学习环境,利用网络的功能和特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保护健康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文化传播功能。同时,校园网络文化网站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应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让大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这二者的重要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二是加强网络伦理教育。为了让大学生更好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站的经营和管理应该让一部分大学生参与,这就使加强网络伦理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当然,网络伦理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大学生管理者,应该是所有的管理者。只有如此,网络信息源才会清洁,传播出去的信息才会健康向上。三是加强网络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建章立制,制止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净化网络空间。高校要积极协同执法机关,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绿色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