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从人性化视角论高职德育研究范文

从人性化视角论高职德育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从人性化视角论高职德育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从人性化视角论高职德育研究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道德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最基础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它能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是学生实现自身后续发展的长足动力,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键性环节。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其办学宗旨和根本任务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等技术专业性、应用型人才,而培养学生成人则是培养其成才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全国上下大力提倡和加强道德教育的当下,高职院校更应借助这一有利时机抓紧抓好德育工作,积极构建和秉承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德育工作模式,实现高职教育德技的双重教化。

一、加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德育的人性化管理,最根本的是通过以德育人、以情服人来提高管理和教育的成效。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在德育工作中实现人性化管理需要根据自身特点,从学生的个体状况、专业需要和实际需求出发,深入细致的了解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适合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学习及生活空间。就这个意义而言,加强高职德育的人性化管理,对于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才能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都具有深远意义。

(一)实现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长远需要

高职院校以技术谋求生存和发展,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一些先进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技术,才能在社会中谋得生存和发展的立足之本。然而从长远来看,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是决定其发展的根本性因素。高职德育教育的人性化向度对学生的影响更突出的表现在学生就业后,不仅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和创新能力,更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稳定和自我发展。

(二)提升高职教育优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是很高,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在德育教育和管理中的人性化向度较低,特别是在对待学生问题上很难实现平等化,教育方式简单直接。部分高职院校在德育安排和管理模式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体系往往还停留在唯分阶段,不能真正激发和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和错误简单粗暴对待,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也产生了消极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据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根本,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为先,不断提升和优化德育教育。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和谐校园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是和谐社会的先导和后续力量。和谐校园建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和衷共济、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以校园为纽带、以学生为根本,全面整合、优化和提高教育资源及氛围,牢固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建立健全人性化的教育管理体系。可以说,和谐校园的构建更加迫切需要实现德育工作的人性化管理。

(四)适应时代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的时代、创新的时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极为重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技术应用性人才,但这种应用绝非继承性或操作性应用,而是创造性应用和发展。这就要求高职德育教育必须是创新型的教育,更加强调和突出学生的个性,重视其能力培养和潜能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和着力点。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人性化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一)尽快建立健全以学生为本的德育体系

实现高职德育人性化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树立并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化“学生为本、德育为首”的意识,以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道德素养的提高为着力点,以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后续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自主发展。要尽快建立健全高职德育体系,努力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和相互促进,使之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衔接,在内容和形式上互为补充,在影响和成效上相辅相成,为学生构建一个向善的德育大环境,培养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和管理者也应大力践行“以德治教、德教相辅”的工作机制,以德育培养引领技能教育,把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真正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操。

(二)积极探寻并丰富德育的内容和方法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教而化之,即受教育者不仅接受了德育的内容,而且将其进一步内化为情感,外化为行动,实现由“受之”到“化之”的飞跃。德育的内容应贯彻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体系的主旨要义,将普遍性与先进性、全面性与重点性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更高层次道德素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交往和思想波动情况,不断创新德育方法,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首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做用。努力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以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来设计和活跃思想道德课,用更加生动的形式、更富活力的内容取代简单机械的说教。同时,要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和物化到每门专业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掌握技能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时刻感受到道德的熏染。

其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培养。文化是发展的生命力,校园文化的培养对于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深远而又持久。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显性层面,校园文化是一门隐性课程,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殊效应。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培养利用,创新道德培养和测评模式,利用校园文化实现德育人性化的软着陆,构建起互为补充的道德教育机制和道德测评机制。

再次,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宣传导向作用。大众传媒以其覆盖的广泛性和舆论的导向性,总是对受众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个体来说,大众传媒不仅是道德观念、道德榜样得以传播的载体,而且还可以以其特有的多样性、生动性、艺术感召力和参与性使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对道德有巨大的震荡和感染作用。”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泛化,学生群体受传媒的影响愈来愈大。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好大众传媒的宣传导向作用,大量传播生动鲜明、正面积极且贴近实际的典型案例、道德模范,便于学生熏染和接受。

(三)不断完善咨询服务体系以强化德育的人性化向度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作为孕育人才的摇篮,必须深刻认识到自身扮演的多重角色,既要做好“教师”这一本职角色,同时也要当好“医生”这一必要角色,全力服务学生道德发展。

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服务。随着社会生活和学习节奏的加快,尤其是就业压力的影响,高职学生往往更多的面临理想混沌、学业枯燥、相互攀比、经济拮据、远离父母等一系列问题的考验,这些都很可能诱发心理失衡,甚至造成心理扭曲。高职院校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如邀请专家学者开设心理健康咨询讲座,设立专门心理咨询热线或网站,优化现有的心理咨询服务方式,构建良好的心理互助平台等。

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律宣传,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高职学生普法意识弱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其潜在的危害十分严重,“东京地铁投毒案”、“马加爵案”、“我爸是李刚案”等的教训至今仍发人深省。学校开展人文关怀,必须以培养学生的知法、守法意识为依托,竭力避免学生“知法犯法”现象的发生。

(四)合理运用奖惩、激励等辅助机制的积极效应

罗尔塔效应表明,绝大多数的正常学生,如果经常受到老师的关心、关注,他就会充满动力、自我肯定、有所发展。高职学生比本科生更加需要鼓励和激励,更加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认可和信任。因此,高职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合理适度的运用奖惩措施,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发现学生的细微进步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促使学生更加自立、自强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