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职德育教育问题范文

高职德育教育问题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职德育教育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职德育教育问题

1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脱离学生实际,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可否认存在着“高、大、空”的形式主义现象,讲“爱国主义”、“传统美德”、“学生行为规范”都采用“灌输式”,空洞说教,学生不以为然,无动于衷,成效不大。关键就在于我们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1.2历史与现实的脱节

“百闻不如一见”说的是亲身体验对于认知的重要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对青少年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教育的活教材。然而学生主要从书刊和影视作品中了解和认识历史,他们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会,看的时候可能满腔正气,但一回到现实中,对许多现象又不能理解和接受。再加之生活中很少有生动感人的榜样可供仿效,因此这种情感难以得到持久的巩固。在实际的德育教育工作中,这种距离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1.3学校和家庭德育教育的缺陷

人们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已在发生改变,高职德育教育也在围绕新的目标进行一系列改革。但学生以后面临的是就业,是生存,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意识深厚的国家,彻底转变观念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学生的发展面临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巨大压力。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不能交差,家长也不会答应。在学校工作中,德育工作常常是喊得响亮,落到实处的却没多少分量。德育常常为智育让路,学生品德测试成绩一般不会排到其他学科成绩的前面。各科教学中的德育任务,并非硬性指标,到底贯彻得如何也没有一个评定标准,有时候恐怕连教师也把握不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但有一些教师的道德水准并不能为人师表,不能成为学生效仿的楷模,学生从他们那儿受到正面影响不多,负面影响却不少。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除在成绩上给孩子施加压力外,他们常常把自己工作上、生活上的不顺心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如“老实人吃亏”、“好人没好报”等,这样就培养了孩子扭曲的个性。这样的孩子私心重,合作意识差,很难适应社会生活。人们经常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来比喻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父母不配成为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谈举止冲击着正面教育,没有道德高尚的父母,很难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孩子。

1.4社会舆论的误导

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舆论的误导,往往是他们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根本原因。舆论的误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的喜多忧少。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天下太平”的意识,对培养他们的抗挫折意识不利。

(2)各种检查评比验收重“形象”,重表册,重汇报,而不重实效,会误导打学生产生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不良品质。

(3)选拔人才中的走过场,任人唯亲,只重关系,重金钱,而不重实际,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产生一种悲观心理,难以成才。

(4)书籍和影视作品的诱导。现在有些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常常充斥着色情、暴力的镜头,这对正处于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发育走向成熟的大学生,无疑是诱导他们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2应对问题的对策

2.1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高职德育教育必须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就是“把人看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因此,高职德育工作者应以学生品德发展为根本开展工作。大学生虽然已具备某种知识和能力,但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全成熟,具有模仿性强、好奇心重、可塑性大等心理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根据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根据相关的德育规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逐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逐步使他们在基本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具体做法是:针对兴趣爱好,抓热点,正确引导;针对偶发事件,抓起点,追根寻因;针对差生个体,抓闪光点,树自信心;针对学生的思想矛盾,抓模糊点,质疑去惑;针对学生易受挫现象,抓薄弱点,磨炼意志。

2.2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校则是社会的一个大课堂。为了更好地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质的接班人,学校德育教育必须与家庭、社会协调一致,息息相通。

(1)学校教育,师德为魂。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一切教育工作者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一般社会成员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的具体要求是“崇文尚德”。崇文尚德的就是崇尚文化、崇尚道德,弘扬道德。我们的学校应该成为一个重学习讲道德的场所。要使我们的学生在这里想读书、会读书、会做人、会做一个好人,首先必须使我们的老师在这里能教书,能教好书,能育人,先要自己能做一个好人,能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的具体要求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较高的理论修养,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有高尚的品格,有广泛的爱好;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精诚奉献。

(2)家庭教育,家教为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儿童时期是人格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若培养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教师需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形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这充分说明对孩子的儿童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早就有了“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但长期以来,人们还是习惯把教育看作是学校和教师的专职,而忽视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终生的老师。让他们了解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

当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好成绩并不等于好学生,而高学历也不一定有高品质,知识与做人实际上是两回事。就做人与知识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学做人的道理比学知识更重要,更能决定人的一生。当然,我们需要的是学知识与学做人的有机统一。万丈高楼平地起,做人的基础是要从小打起,要靠父母去努力培养的。

(3)社会教育,实践为主。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活动,是德育工作中难度最大的一环。学校是个“小气候”,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可以说取决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德育工作管理过程中,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科技文体活动、勤工俭学、志愿者行动等德育活动;建立学校德育网站,制作优良的德育课件,构建“绿色网站”。设法将校内德育工作延伸到校外。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社会化,提高了德育实效。

2.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多元化

心理健康是未来人才素质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工作中,我越来越意识到学生表现的差异不完全是思想品德的差异,也不单纯是智力的差异,相当一部分是心理的差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种多样,靠一两节品德课教学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要坚持多元化原则,一方面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同时更需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内化,实现德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在其成长过程中,既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更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教育在一个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德育教育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成长,高职德育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因此,我们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高职院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弊端,才能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构建新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