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英语教学现状(7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微课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运用
摘要:科技的发展带动了教育方式的革新,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得教学效率事半功倍,因此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与创新,微课产生于信息化背景下,是基于网络课堂的全新教学形式,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在各个学科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大学英语翻译课堂中微课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基于此,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探讨微课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大学英语;翻译课堂;教学应用
一、微课概述及特点分析
微课是微视频课程的简称,翻译自英文“Micro-Lecture",其雏形源于美国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和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所提出的一分钟演讲((TheOneMinuteLecture)。目前广泛讨论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Penrose认为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微型的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能够获得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相同的效果。目前国内对微课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但基本含义大体一致,它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资源。微课最重要的特点便是短小精悍,一段微课视频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同时在互联网平台上,教师可以随时上传整理,学生则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查缺补漏,同时时间的不断积累,微课也逐渐更加系统化,全面化,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便利。
二、微课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当今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存在极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学生角度分析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只要参与者,教学的目的便是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翻译教学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技巧,同时也需要有着丰富的语法、语境及单词量的把握。微课作为一种较新的教学方式,其比较典型的特点便是语境的呈现,搭配传统教学中学生对于单词量、语法结构的把握,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同时当今学生个性化特征明显,他们对互联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对传统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程度的排斥心理,微课可以有效弥补这个不足,不仅可以满足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同时为他们课下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二)微课本身而言
微课短小精悍,教师只需要将课堂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单独具体化,搭配翻译语境或者实例,之后制作出来上传网络,这种呈现方式不仅仅可以更好的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因其短小的特征,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且重点突出,对于一些翻译教学中翻译方法及细微重难点的突破有着极大地帮助。微课本身还有着明显的时效性,学生不用带着厚厚的资料翻看,只需要在不懂的时候进入微课平台,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关键词检索,便可很快获得一手学习资源,便利的同时还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三)教学过程来看微课进一步细化了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根据微课内容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进一步指导,课后如果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主动借助微课查缺补漏,教师则可以搭配微课与实时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最终翻译课堂不断融入学生生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微课鲜活的教学方式还可以打破传统枯燥的翻译课堂教学环境,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的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借助微课有条不紊的展开课堂教学。
三、微课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化
正如前文所述,为了提高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巧妙融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微课教学很有必要,且效果显著,文章以个人教学尝试及调研资料为基础,总结微课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
微课微课以鲜活的视频资料,生动的讲述方式得名,微课首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在英语翻译课堂的教学导入、重点难点讲解、课后拓展等方面均可有效使用。在枯燥的课堂中,微课的融入不仅可以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突出课堂重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巩固知识。第一,复习旧知识。英语翻译课堂是由每个不同的知识点构架而成,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反复的复习与练习,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制作,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旧知识的回顾,特别是上一节课的重点、难点的二次巩固。第二,导入新课程。翻译课堂知识点多,课堂教学生硬,学生兴趣不高,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好新颖的课堂导入,在课堂开始之前首先让学生观看微课,带着疑问去学习,探索,同时让学生大体了解与把握接下来课堂的教学内容,事半功倍。第三,重点、难点的巩固。英语专业教学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加上学生的语言、语境的障碍,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这个时候如果搭配一定的微课资料,将英语的语言特点,语境分析视频化,则学生会通过观看视频而一目了然。第四,拓展训练。教学的最终环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与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次的拓展训练,这显然是传统的单一作业布置所无法达到的效果,通过微课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在语境下进行翻译分析,总结规律,同时练习听说的能力。
(二)学生自主学习中微课的融入
微课兴起于网络时代,特别是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基本上可以做到随时、随地上网,特别是在美国萨尔曼•汗的可汗学院模式的影响下,微课开始在在校教学中普遍采用,且一度受到大学生的追捧。特别是在近几年,科技的发展将微课的制作难度不断降低,大部分教师都可以自主制作一些微课课程,学生则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更是如此。
第一,把握学生的自主学习规律。当今的大学生更加喜欢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时间长,且必须课堂完成,即使课下,也必须抱着一本字典自己琢磨。在学生自主翻译学习微课的设计中,教师应当注重短小精湛,同时注重重难点突出,一个微课不需要通观全局,仅仅是为了一个小小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积少成多,同时也不会有太大课外压力。
第二,注重学生灵活的学习方式。教师完成微课的制作后,应当以多种方式上传到相关平台,且可以多平台上传,同时为学生提供整套的微课资料下载等服务,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的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善,特别是翻译教学中,比如一个电影片段的语境分析、一篇美文的解读与分析等等。
第三,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大锅饭的形式,教师很难面面俱到的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微课可以有效弥补这个不足,一个短视频就是一个知识点,教师在网上进行分门别类的放置,学生在课下根据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掌握情况有选择性的温习,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第四,注重微课长时间的系统化积累。网络资源有永久性特征,一旦一个微课资料,特别是优质的微课资料上传,则马上会被疯狂转载,从而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作为翻译课堂教学的老师除了需要制作一些精良的微课教程,同时也应当注重日积月累的系统化,从而方便以后学生的系统复习与总结,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也将成为宝贵的教育资料与财富。
四、结语
英语翻译教学通过离不开时代的支撑,一味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知识探索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尝试新的办法,借助互联网途径将翻译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化、形象化、系统化,从而最终成为英语翻译教学改革的无限动力。文章提到的是微课教学在英语翻译课堂中的应用,这恰恰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但是其不断地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融入。笔者相信微课教学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朱琦.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师角色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
[2]李威峰.微课助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案例研究[J].英语教师,2015(24).
[3]丁晓洁.浅析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开展微课教学[J].学苑教育,2015(20).
[4]朱静,吴军.巧用微信公众号拓展英语阅读的新途径[J].计算机时代,2015(10)
作者:谭佳奇;杨胜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第二篇:输出驱动假设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以输出驱动假设为指导,反思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输出驱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由文秋芳教授提出(文秋芳2008),其假设的具体主张包括:1)在教学过程中,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输出驱动既可以促进接受性语言知识的运用,也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新语言知识的欲望。2)从教学目标来看,培养学习者的说、写、译表达性语言技能更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培养学习者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然而,对照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始终存在着偏重听、读等输入性教学,而说、写、译输出型教学较为薄弱的情况。基于对大学英语应用型功能的分析和对二语习得输出心理机制的重新认识,笔者认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以输出驱动假设理论为指导进行如下调整和改革。
一、重新协调输出与输入的教学比重
输出和输入是语言习得的两大环节,缺一不可。输入是输出的前提,输出则是输入的目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若要取得成效,就要重新协调好输入与输出的关系。长期以来,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存在“课时少,任务重”的问题。学生需要通过短短两年的时间去提高其英语水平和能力以期符合升学或就业的需要。根据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调整现行的以培养输入能力为目的与培养以输出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内容的比例,适度增加以训练说、写、译输出性能力的授课内容。通过对教学比重的调整,利用输出带动输入,盘活学生已有知识,扩大表达性知识,合理均衡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各项能力,优化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转变教学理念,整合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普遍倾向于采用解释、演示、范读等方法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这些教学方法很难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中往往感到压抑,学习兴趣较低。此外,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也过度强调英语单项技能训练,忽视和割裂了英语听、说、读、写、译之间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的听读能力一直在提高,而说写译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突破传统英语教学观念,整合已有的教学方法,如采用体验式教学和任务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体验式教学,重视学生对于语言学习各个环节的实际参与和感受,秉持“教为练、练为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设计相关英语交际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悟语言的使用规律,体验语言的交际功能。任务型教学是指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引领下,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这种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可以加强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其英语输出能力。
三、调整输入内容,保障输出质量
大学英语的授课内容(即语言输入)要能够很好的促进语言输出。仅仅依靠一本教材作为输入材料很难恰到好处的对应所有的输出任务,因此,教师要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搜集和储备大量的输入信息和资源,通过筛选和整合这些信息和资源来恰当的对应某项或某几项输出任务。同时,教学输入内容还可以结合“翻转式课堂”的模式,学生可以在课外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要求,观看学习与某一单元课程相关的微课、视频等网络资源,学生对于这种“图、文、声、像”相结合的输入材料更加感兴趣,更能调动他们提前自主输入的积极性,在课前做好输出的准备工作。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根据学生自主输入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输出,并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予以纠正。
四、完善评价体系
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对于大学英语学习的评价应该更侧重于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语言知识。传统的对于词汇或语法知识的测试题不应该在试卷中占主导地位,试卷中应多设置能考查学生以言行事能力的题型,如学生在阅读某一文章后,可以要求学生对这一文章进行概述、鉴赏或批判等。此外,应尽量采取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多种语言技能的形式,将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尽可能科学合理的相结合。另一方面,应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包括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在后两种方式中,学生作为评价主体,若想对他人进行评价,必须在对评价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准确的输出,这样既保障了评价的多元性,也激发了学生进行输出的兴趣和动力。
五、结语
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极具启发和指导意义。根据这一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新协调输出与输入的教学比重,转变教学理念,整合教学方法,调整输入内容,保障输出质量,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通过切实有效的输入来提升学生的英语输出能力,进而使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符合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2…-…9.
[2]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83…-…292.
[3]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外语界,…2013,(6)…
[4]文秋芳,…周燕.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外语学刊,…2006(5).
[5]陶炀.大学英语“以输入为基础输出为驱动”教学理念的理论支撑与现实意义[J].…教改论坛,2013(4)
[6]杨淑梅.调动学生自主性是加快输入到输出过程的关键[J].外语教学研究,…2002
作者:孙建军 单位:辽东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三篇:语言帝国主义下大学英语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在英语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认识语言帝国主义及其负面影响显得尤为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霸权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霸权。从语言帝国主义的成因出发,发掘其和大英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关联,通过反思大英现有教学范式,从教学目标、教材编写和教师定位等方面探讨语言帝国主义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对策,以期促进语言的生态平衡,兼顾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本族语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语言帝国主义;大学英语;中国文化失语症
20世纪以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据《剑桥语言百科全书》的主编克里斯托(DavidCrystal)估计,随着英语的不断扩张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至21世纪中叶,将有多达4.33亿人口将英语作为仅次于母语的第二语言。根据他搜集的信息来看,85%的国际组织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某些学术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例如语言学的领域论文,90%都是使用英语书写。即使是倡导语言多样化的欧盟,也有2/3的草案是用英语写的,并且还以每年2%的速度增长。由于英语具有这样前所未有的国际影响力,一些传统强势语言的地位与日俱下。据报道,1996年,曾经是法国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被迫用英语替代法语,将其作为该国的第一外语。有社会语言学家指出,20世纪最后二十年,英语甚至已经成为“杀手语言”(killerlanguage)。
丹麦著名语言文化学者罗伯特•菲利普森(RobertPhillipson)将英语教学置于宏观的社会之中,在英语全球化的背景下,从多学科的角度对英语的普及和英语的教学进行了审视,并于1992年在其著作《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LinguisticImperialism)中明确提出了语言帝国主义的说法。他认为英语语言帝国主义是“通过建立和不断重构英语和其他语种之间结构和文化的不平等从而获得和保持英语的支配地位”。这里的结构不平等泛指的是物质特性,如机构、财政配比等;而文化上的不平等则指的是非物质或意识形态方面的特性,如态度、教育原则等。他认为英语帝国主义压迫了其他语言正常使用的空间,对语言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在国内,随着英语热的兴起,学者们也逐渐将眼光投向了语言帝国主义,承认其对汉语、对英语教学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中国英语教学体系自2003年大学英语改革启动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理念、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有了明显的改进,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也有显著提升,然而大学英语教学仍存在某些突出问题。
大学英语课程基于其人文性,其重要任务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这个方面,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于2012年3月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在增进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方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英语教学中存在较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何在?与英语语言帝国主义有什么关联?笔者试从英语语言帝国主义的成因出发,探讨其与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以期促进语言的生态平衡,兼顾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本族语文化的传承。
一、语言帝国主义导致的大学英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殖民语言继承(coloniallinguisticinheritance)是英语语言帝国主义的开端。在殖民主义早期的扩张阶段,殖民者就意识到语言输入的重要性。在印度,英语就被认为是使国家“现代化”的力量,被用于教育出拥有“英式品味,观点,道德以及智力”的印度阶层110。110大不列颠帝国的殖民地曾覆盖了近三分之一的地球表面,英语借此在世界上推广开来,进一步在文化层面上进行殖民,英语霸权因此形成。时至今日,大英帝国的海外殖民地虽然已经纷纷独立,但是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看不见的“意识形态霸权”,仍然通过英语的输出与传播继续影响后殖民社会。全球范围内的英语语言教学,即TESOL(teachingEnglish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促进了英语霸权的增长,最终确立了英语语言帝国主义的地位。
英国文化协会(TheBritishCouncil)成立于1934年,直接由英国外交部资助并监管,并由伊丽莎白女王担任庇护人。协会的官方背景赋予了其向海外传播本国语言和文化,服务本国长远利益的特性。英国政府更是于1954年批准了“海外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提交的报告,正式把英语的推广纳入了国家战略的框架。1995年英国外交大臣马尔科姆•列坎德(MalcolmRifkind)表示,英国能成为“享有世界利益的世界强国,归功于联合王国,大西洋联盟和英语。”英语的推广是为了“让英语尽可能的为英国的进一步利益服务”,将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角色“保持并延伸至下个世纪”。美国则早在20世纪初期就在它的殖民地菲律宾引进英语教科书,当地人不仅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还学到了新的“生活方式”,由于价值观被“修改”,美国更容易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菲律宾,通过语言文化殖民,达到进一步征服菲律宾的目的。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政府与民间组织投入大量资金强化英语的普及,成为美国历史上为传播英语投入资金最多的时期。
1997年,美国提出“新美国世纪”的新自由主义计划,精确的阐述了该计划是为了让“美国统治世界”,号召美国“保持军事优势”,阻止“新势力的崛起”,而“英语是这项使命的关键”,拥有“连接世界”的力量,语言推广成为美国全球策略的一部分。二战结束之后,随着联合国总部在纽约的兴建,美国毋庸置疑的成为世界军事和科技大国,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世界的中心。由此可见,鉴于英语全球化的“原罪”,即其政治性目的——为英美本国利益服务,作为传播英美价值观的工具,在后殖民时期,对英语非母语的国家影响很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生活在西方文化与本族文化、西方价值观和本族价值观的困惑之中,在英语与本族语的冲突中难以选择。而语言帝国主义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的影响,体现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上。
“失语症”(aphasia)指因大脑受损而造成运用和理解语言能力的丧失。语言能力的丧失可能是部分的,也可能是全部的,可能影响说话和/或书写能力。1995年国内著名学者曹顺庆在文论中提出“失语症”,指出文学领域中的失语现象。2000年10月,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认为我国英语教学迄今普遍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下面将具体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材编写和教师定位三个维度论述语言帝国主义与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关系。
(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
从我国英语教学的历史上看,“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推动力,目标在于通过学习英语掌握最先进的生产力,摆脱落后的国家面貌,主要是为了实现文化的单方向传递。中国的英语教学从开展之初便带着强烈的民族自卑感的印记,忽视了使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的能力培养,也并未考虑到中国文化的向外推广,自然不利于民族自豪感的建立。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自1979年恢复大学英语教学以来,国家教育部分别制定并修订了5次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但直到2007年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才将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并且总体要求较宽泛,缺乏具体的系统描述。因此,中国的外语教学普遍将“归化于”目标语作为最终目标,在教学中片面追求符合本族语者的使用规范,例如强调模仿英式或美式英语的主流发音,在交流中不可违背本族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范式,英语论文写作必须遵循英美国家的学术规范等。倘若学习者出现偏差,就会被看作是错误,是学习的失败。事实上,本族语者的语言使用情况因地域、身份和地位等不同又有所差异,最终仍以掌握政治、经济话语权者为标准,体现的是不平等的阶级关系。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之间也存在着使用差异,仅以英、美国家作为对照范式的教学目标,恰恰就是语言帝国主义的外在体现。
(二)教材编写教学目标
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最主要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与选择上。由于对教材语料的规范并无更详尽的规定,我国的教材基本以“主流英语国家的文化常模为基础参照”,选材大部分来源于“内圈(InnerCircle)”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的原始语料。教材语料进口多,出口少,明显忽略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出现了外语教育中的文化“逆差”。以笔者所在院校选用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1-4册为例,每册书包含8个单元,每个单元选取两篇文章,总共64篇课文,其中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仅2篇,所占比例为3%。值得注意的是,该套书在第二次出版之时已经经过了较大篇幅的改动,总共更新了21篇文章,更新量超过了30%。即便如此,作为精读课本,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的阅读材料所占的比重并未有显著提升,中国文化特有的词汇如阴阳、五行、象棋、儒教等均未出现,教材语料与中国学生的真实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相差甚远,在选材方面客观的拉远了英语教学和中国本土学生的心理距离。此外,笔者所在院校所使用大学英语听力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三版)》则是基于英国培生教育出版集团的经典教材Speakout改编,保留了视听资源地道鲜活的优势,却仍然忽视了中国文化语料的输入。以第一册为例,全书和中国文化有关的试听资源寥寥无几,仅若干视听后的讨论问题涉及中国文化。英美国家单方面大量输出与本国文化相关的语料,忽视语言学习者所在国家的文化,不仅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更是语言帝国主义霸权思想的现实体现。教材编写的缺失导致师生在英语学习中对中国文化接触甚少,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直接原因。
(三)教师定位
在语言帝国主义的影响下,教师的聘用、自身定位和发展体现了种族和出生的不平等。“出身思维模式”(BirthrightMentality)固化了人们对英语教师资格的认同误区,认为英语本族语者更胜任外语教学的工作。有学者在香港对英语为非母语的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100%的教师认为英语本族语者在英语教学方面优于非本族语的教师,67%的教师明确表示对自身的语言身份缺乏安全感。在这样的前提下,大部分英语非母语的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摆脱本族语的影响,而不是如何将这二者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部分外语教师多采用解构语言的教学手段,注重词汇语法,少人文,对母语及母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片面强化母语在外语学习中负迁移的影响,认为外语学习就是要摆脱母语的影响,外语教育因此淹没了母语与母语文化的教育。此外,虽然近年来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但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工作量大,进修机会少,职称结构失调,院系边缘化的现状仍然很突出。根据邓文英等对部分高校的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大学英语教师中国文化积累不足,理解和表达上也存在偏差。语言帝国主义与教师定位的内在关联从侧面上导致了教师的职业缺失,这种缺失限制了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发展,影响了中国文化教学。
二、语言帝国主义背景下的大英教学策略
语言帝国主义对大学英语的教学思想及实践产生了巨大深远的负面影响,为了避免“内圈国家”的英语霸权及其带来的歧视和不平等,大学英语需要调整相应的教学范式,特别是以多元文化平等性为原则进行英语教学,不仅要为学习者提供了解目的语文化的机会,还应充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承担起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
(一)调整教学目标,坚持多元文化的英语教学,更新观念并引入中国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英语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被本土化(glocalization),出现了诸如新加披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香港英语等分支,“标准英语”已不能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些英语变体带着各自的民族、区域特点,随之被世界所承认,体现的是民族与国家的“身份认同”(identify)。在英语全球化的语境中,英语教学不应继续固守英本主义,应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坚持多元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学习者不仅应学习“内圈国家”的英语,更应对英语的各种变体均有所涉猎,做到立足于世界,放眼于未来。此外,承载着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代表了中国社会文化习俗和传统价值观,对中国学习者来讲是更为真实的英语。虽然学界对中国英语的地位及其定义仍存在争议,但它的客观存在已经被肯定。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目的语与母语的水平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中国文化,让学习者尝试学习中国英语,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更能提升二语习得者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及身份认同感,从而增强语言学习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
(二)补充修订教材,增设中国文化课程,并以教学评估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
教材是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也是现阶段中国外语教学重要的参考依据。“英语教材应当吸收使用者的文化”,在教材中适量加入有关中国文化内容的语料,是改变大学英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有效举措之一。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着重遴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提高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文。基于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教师也应随时根据课程内容进行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材料补充,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异同比较,客观辩证地看待文化差异,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本国文化,取长补短,进而提高学生的认知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如何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文化、语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弱国或弱小民族自卑,认为人家什么东西都比自己好,这是惧外心理”。在语言帝国主义的影响下,要提醒学生一方面在批判中吸收目的语文化,另一方面也应该弘扬母语文化,避免全盘接受西方的意识形态,进而失去自己的文化认同。其次,增设中国文化课程,将其补充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后续课程。现实教学中,该类型课程处于严重缺失的状态。大学英语学者肖龙福等对10所高校进行调查访谈后发现,大多数的院系(71%)没有开设任何形式的中国文化选修课程,只有2所高校(20%)开设了校级中国文化选修课并采用的是中文教材、中文授课,唯一一所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并采用了英文教材的院系(10%)仅面向英语专业英文授课。倘若能面向基数重大的非英语专业的学习者开设此类课程,不仅能整体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评估作为检验教学的手段,促进教学的发展,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完善。评估的主要手段是测试。目前我国的各类考试均鲜少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这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学评估手段加强中国文化的教学。自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做了局部调整。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将原单句汉译英题型改为段落汉译英,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此项变动有重大的导向意义,在改进教学评估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有利于引导教师与学生增加大学英语课程中中国文化的输入比重。
(三)提升母语非英语教师的自我认同,提供更多教师培训机会
在提升母语非英语教师的自我认同方面,英语教学管理者应该认识到母语非英语教师独特的教学优势,例如他们自身拥有的宝贵的二语习得经验,以及和学习者共同享有的文化背景等。这些优势可以拉近他们和学习者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更容易、更清楚地明白二语学习的障碍所在,理解学习者犯错的根本原因,也更能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不输于母语为英语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教师培训方面,提供培训方不仅要培训英语教师的语言教学能力和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技巧的能力,例如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等;也要培养教师的个人文化修为,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文化责任感和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同时,引入国内外最新的教学理念,帮助他们认识并肯定自己独有的优势,建立并增强职业自信心。只有不断在培训和实践中提升自我,大学英语教师才能游刃有余的在教学中融合母语文化及目的语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三、结语
大学英语的教学对象人数众多,教学效果对国家的人才培养影响广泛且深远。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简单理解为以英美文化为中心的交际能力,由此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其根源是英语的霸权地位,凸显的是语言帝国主义的负面影响。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于2014年12月编审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学习使用英语有助于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增进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我国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语言领域的垄断会破坏语言生态与文化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批判性的采纳传统的二语习得理论,同时自觉的反对语言帝国主义,更新语言观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师定位出发,调整教学范式。
作者:徐莹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第四篇: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探讨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对外事务也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际的工具,其实用范围越来越广,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能够适应当前国际交流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论文分析了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究了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办法与策略。
关键词: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事业单位对英语人才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英语书写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其主要功能就是把所学到的英语知识熟练的应用到实际生活或社会交往中。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也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的英文交际能力,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一、探究语言与交际能力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教师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告诉学生该在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能说话,还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交际人物确定不同的交谈时间、地点和交谈内容。交际能力还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语言基础知识,了解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具体作用,并能够运用语言知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将这些语言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际交际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际时,把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当时的语境考虑进去,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对方的反应来判断自己的语言使用是否恰当。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了解西方语言文化和社会涵义,不至于说出不恰当的禁忌语或对方不能接受的语言。语言之所以具备交际工具的功能,除了其本身存在各种规则外,语言使用还要结合具体情况来体现特殊规定。
正确认识这些语言规则并在实际交际交流中正确应用这些规则,是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言与交际能力的关系中,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没有语言能力就没有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决定着交际能力,不懂语言规则,说出的话就是无稽之谈;没有语言能力作为交际的支撑,交际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所以想要提高交际能力还要扎扎实实地学好语言基本知识。在懂得语言的语法、词汇等结构规则后,还要能够恰当得体的使用语言。英语词汇、句型、语法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交际实践中应用语言知识反过来也可以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提高英语语言能力。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多数同学对英语的词汇、语法知识能够熟练掌握,而利用英语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得体的沟通往往是学生们的弱项。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具备语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
二、解决母语迁移问题,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
我国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虽然已经尽力在英语教学中突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要想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首先,学生的母语对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迁移作用。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我国的人文文化与汉语的语言规则与西方文化和英语规则的差距较大,汉语与英语格格不入、互不相通。在英语学习时,学生对英语语言规则较为排斥,并产生了消极迁移的心理。比如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汉语是由因及果、由事实到结论,而英语却往往是结论或判定在前,事实描述在后。如NotoncediditoccurtoMichaelthathecouldonedaybecomeatopstudentinhisclass.这些与中文表达截然不同的语法结构增加了学生英语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巨大的排斥心理。因此,教师要耐心帮助学生分析、鉴别汉语和英语之间语言文化的异同,降低由于母语迁移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应试教育的教育模式对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衡量英语教学好坏多以学生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标准,比如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学校的阶段性测试等。然而,一张试卷只能测试出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能科学的说明学生英语交际的水平。我国多数学校把英语四六级过级率看的非常重要,这就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了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应试教育上,学生也只是对考试所需的基础知识下功夫学,对英语知识的实践应用和口语训练有所忽略,成了名副其实的“笔头英语”、“纸上英语”。我们应该正视应试教育对英语教学带来的影响,排除一些外界干扰因素带来的影响,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以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积极完善和改进当前的教学模式,尝试课堂全英语教学,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出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交际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冲破等级考试给学生带来的种种困扰。
三、加强文化背景教育,创设情境训练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取材广泛、课程内容丰富多样且涉及面广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教师不能采用一致性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学。每个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具体情况来策划、实施具有自己特色而且显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对话和讨论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这种方法简便、实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英语对话和讨论可以同时进行。教师可以先让同桌两个同学结组进行相互配合,利用学过的英语知识和课堂内容进行对话训练。比如在学学英语第二单元“Values”时,教师可以以金钱价值观为主题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学生A:Whatdoyouthinkisthemostimportant,moneyfriendshiporlove?同学B可能回答:Ithinkmoneyisthemostimportant.同学C可能提出:Whydoyouthinkso?Inmyopinion,loveisthemostimportant.对话练习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串在了一起,通过各抒己见的对话讨论,学生之前学习的旧知识得到了复习,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交际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对话讨论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教师可以将四五个学生结成一组,就本课所学内容或教师给出的讨论主题进行小组内相互讨论。在讨论结束后,教师选出一个学生代表发言,把本小组的观点和结论向全班学生及教师陈述。教师在听完陈述汇报后要给予评价,及时纠正学生陈述中的语法错误。这个方法可以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在积极开口讲话中,学生学会了怎样在实际语境下正确使用语法词汇,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情景教学法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教师可以在真实的语境下让学生了解英语语法知识的正确使用方法,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话应该怎样说才合适。情景创设可以以小品表演、故事演讲、英文歌曲演唱等多种形式进行。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学生到同学家里做客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生活的气息中去演绎英语,享受表演的喜悦。如教师可以设定这样的情景:某同学的外国朋友来看望他,有朋自远方来,首先要以美食款待,学生先请外国朋友吃顿中国大餐。外国朋友:It'sveryniceofyoutoinviteme.(你太好了,请我做客)。中国学生:I'mverygladthatyoucouldcome.Wouldyoucareforanotherhelping?(你能来我很高兴,再来点吗?)。外国朋友:Nomore,thankyou.I'mquitefull.(不了,非常感谢,我太饱了。)情境表演增加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机会,也让他们体会到了英语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英语实用练习,自觉提高了自身的英语交际能力。
教师还要加强学生的文化背景教育,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准确无误,减少由于不同文化差异而带来的误会。如果不了解西方的人文文化知识,一句看似非常友好的谈话却有可能引起误会。文化之间的差异轻则由于语言使用不得体引起别人的嘲笑,重则引起对方的愤怒和不快,甚至引起民族矛盾。所以学生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除了要正确使用语法知识流利的交谈外,还要提前了解交谈者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民族风俗,尊重对方不同的文化礼仪以及生活方式。比如在与外国人打招呼时,我们不能以中国的方式问对方“吃了吗”,不然对方会认为你在嘲笑他没钱吃饭;也不要问外国人关于年龄和收入的问题,他们会觉得你有意冒犯他们的隐私,从而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这就需要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适当融入语言文化因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对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余磊.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4):121-122.
[2]胡琰琪.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3):327-328.
[3]马旭.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5,(10):121-122.
[4]吴赛男.小学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4):180-181.
作者:王练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第五篇: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都对人才的能力有了更多的新要求,英语就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因此,作为人才教育最重要载体的大学教育必须要加强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对当前我国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做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列举相关实例,就如何提高我国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希望能够为广大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策略
一、当前我国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首先,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艺术类院校专业大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所以,在英语的学习方面,艺术类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学生因其学习重点的不同而具有了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在入学考试上的成绩悬殊、语音知识的欠缺、发音的不标准、整体词汇量偏少以及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不强等都是艺术类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性。其次,艺术类院校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兴趣普遍不高,大部分学生习惯性认为专业学习比英语学习更重要。因为抱着“为艺术而学习”的这一理念,所以英语就在不知不觉中被排挤到了一个不受重视的地位,也就更无从谈及兴趣的培养了。最后,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受传统教学理念的长期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更倾向于用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如此一来,整个课堂氛围就显得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得不到调动,加之本身对英语的不重视,在“专业课上认真学习,英语课上睡觉休息”也就成为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当然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教学大纲脱离教学实际、没有实时进行教学性价之类的问题,这些原因都极大地影响了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我国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
1、要根据学生特点与教学目标和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
教师在其教学的过程当中,首先必须要尊重艺术类学生的独特个性,普遍来讲,学艺术的学生的个性都比较强,所以教师必须要重视这一点。再结合相关的教学目标与内容,通过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来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容易接受的学习外语的环境,打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的束缚,利用任务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等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换句话说,就是以教材作为蓝本,通过讨论和写作之类的形式,围绕教学主题来设计一些与其专业知识和社会密切相关的教学任务,让任务同时兼具学习动力、目标、内容、途径以及手段等功能,最终将任务成果展示出来。这样的方法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情感因素的关注,所以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也就更容易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播音专业学生为例,在对《GenerationGap》这一单元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变现力强”的这一特点,以课文内容为依据,围绕主题进行情境创设,以自愿为原则,让学生分饰Father、Mother和Sandy的角色,让角色表现出其对makeup、music、tattoo以及cloth等方面的不同态度,所有情境的创设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完全地投入到这一环境中去,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去感受英语的独特魅力,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
2、结合艺术生专业知识来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作业形式
大部分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对外语学习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认知,即所谓的“为艺术而学”,所以,其更加倾向于带着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学习,纯语言式的教学很难与其认知形成契合点,总是认为这样的外语学习并无实际用处,和专业的关联性不强,于是便无法调动其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较知识的纯灌输而言,更重要的是将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非常熟悉、认可并热爱的专业联系起来。以动画专业学生为例,教师在教学“TryingtoFitintoaNewFamily”这一单元时,便可由与本单元的内容主题相关的一个动画短片——“TheLittleOrphan”来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对其中“betodo”这一句法进行讲解时,便可引入一些和动画专业相关的例句,比如“Iamtoseeananimationmovie,TomandJerry,withMarythisafternoon.”再对例句中的句法知识进行逐一讲解,这样一来,既能够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专业鉴赏的能力,正好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
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并尝试“互联网+”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师生接受知识的方式,成功地打破了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各种网络学习资源也是层出不穷,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育领域出现了“互联网+慕课”、“互联网+微课”以及“互联网+微信”等多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的优点是更符合大学生灵活的课程时间安排,对学生碎片化时间的利用具有很好的效果。以“互联网+微信”为例,几乎每一个大学生都会用微信,教师便可利用微信平台学习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再通过微信群来进行沟通,布置学习任务,检测学习效果等,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能企及的优势。
三、结束语
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大纲不切合实际等都是当前我国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明显问题。其中,教学模式陈旧具体表现为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传统和教学内容单一等方面。而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就必须要分清艺术类院校与普通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差异,然后再根据艺术类院校学生自身及其专业的特点来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作业的形式,最后,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尝试利用“互联网+慕课”、“互联网+微课”以及“互联网+微信”等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都是极为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莫春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154-155.
[2]宋平.高校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策略探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2:88-89.
[3]唐梅花.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研究[J].校园英语,2015,22:43-44.
作者:彭姝 单位:四川电影电视学院
第六篇: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决定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掌握程度,也决定其语言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因此,合理的课程建设,对提高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ESP;艺术院校;英语;课程建设
国家教育部在2004年就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下文简称“要求”),该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由此可见,在所有高校中,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艺术类院校也不例外。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相比,艺术院校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偏低,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如何合理地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是艺术类院校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大多数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课程教学还是遵循重视学生的专业课教学,轻视大学英语基础课教学的老传统。在艺术院校的招生简章中,也明确了录取的标准。从标准中看出,大多数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的要求比专业课要求低,较低的文化分门槛导致了艺术类院校生源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不高也是情理之中。因为“重专业,轻文化”观念的影响,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后,也没有足够重视文化基础课学习,对待英语学习也不例外。音乐、舞蹈、美术类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专业学得好不好与英语成绩好坏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如果专业课学习成绩不好就会影响到自身在专业领域的发展。专业被视为“看家本领”,关系到未来的就业。所以,艺术专业学生往往愿意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艺术专业课程上,对待英语学习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有的学生甚至为了上专业课而逃英语课。因此,“重专业、轻外语”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导致学生英语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课程设置的理论
依据1964年,Halliday等著名学者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ESP)理论。ESP理论由于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与专业结合,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不具有实用性的局面,实用价值高,倍受各级各类英语学习者的欢迎和语言学家们的青睐。10年前,刘润清教授提出观点“将来英语学习的一个重大变化可能不再是单单学习英语,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后的英语教学时越来越多地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相结合,或者说与另一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蔡基刚教授认为“随着我国和国际交往的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大学的进校新生的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ESP课程旨在开展针对性教学,根据专业性来设置英语课程,以期培养出能用英语解决专业问题的复合型人才。ESP理论为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基于上述ESP理论,结合艺术院校的实际,作者对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1、基础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
纵观我国多数高校,目前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有以下两大类别:通用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绝大多数高校开设EGP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学生中学阶段英语知识积累不够,语言基础不牢,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较差,不能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有些学生甚至是“哑巴英语”。。。。。艺术院校招生时对考生的文化分要求相对低,以此类推,对英语水平的要求也低。因此,艺术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有必要保留基础英语教学,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慢慢引导进入专业英语教学。教师需要在基础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之间找到一个切入点,建立起良好的衔接,根据学生专业差异,结合专业开展教学,让他们觉得英语学习与他们的专业是有紧密联系的,并创造机会让他们把所学内容应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做了基础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基于艺术院校有限的师资力量和学生偏低的英语水平等实际,要在短时间、大范围铺开改革不太现实。可采用由点到面的做法:如先选拔一批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进行小范围专业英语教学。作者所在的大学开设了相关实验班。自2014年以来,在全校大一、大二两个年级中选拔出50名英语水平高、专业造诣好的学生组成“外语精英班”进行教改实践,开展实验班教学,效果良好。
2、基础知识课程与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
开设英语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在听、说、读、写、译能力方面得到提升。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教师讲授的重点聚焦于语言基础知识,范围较窄,内容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授教材中的内容之外,还要设置一些素质拓展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也是拓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的形式有:举办英语角、英语讲座、影视欣赏、口语演讲竞赛、外语歌曲演唱比赛等活动,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更多的语言实践场所学以致用。教师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开设一些英语拓展课程:《西洋美术史》(英文)、《电影口语》、《英文歌曲欣赏》等。这些拓展课程有利于增加兴趣、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文化素养。
3、传统课堂与慕课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慕课逐渐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慕课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便利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当前大学英语传统课堂授课形式还是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为主。有限的课堂时间限制了授课的内容和形式。将网络慕课引入课后的英语学习,让英语学习的内容与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在慕课平台,学生可以自主组成学习小组,参加在线讨论、进行自我测试,检验学习效果。通常艺术院校开设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两年,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后,不再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但是,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要求保证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在传统英语课堂不再开设的情况下,没有时间、空间限制的慕课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让学生不用依赖传统课堂,也能做到英语学习“不断线”。
4、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多数艺术院校使用的是国家规划的教材,根据规划教材开设相关课程。国家规划教材的缺陷是“一刀切”,不考虑地区差异、院校差别、生源差异。因此,开发校本课程尤为重要。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早在1973年在英国召开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国际讨论会上就被提出,它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概念,针对国家规划课程存在的缺点而产生。校本课程的特征是结合院校的实际、学生的专业特点,个性差异。一般来说,校本课程主要由本校英语教师自主开发,或者与类似院校合作,共同开发,共同使用。根据调查,艺术院校中,南京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院校编写了相关的校本教材,开发了系列的校本课程。英语校本课程可以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差异进行选修。开发校本课程应遵循“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内容丰富”等标准,彰显学校、专业特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5、完善教学资源设置
教学资源为课程建设的有效进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完善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软件的建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便利,进一步加强教师与网络管理员培训,完善网络教学管理体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课件内容体现出特色,使已有的教学课件更加实用化、系统化。教材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源。适合学生水平的教材对成功开展教学帮助很大目前,作者所在院校主编的《艺术专业英语》是第一本用于课堂教学的校本教材,很切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目前,还在积极编写更多的适用学院实际的校本教材,如艺术英语文献阅读、艺术英语文献翻译等,为丰富教学资源添砖加瓦。
6、教师素质的提升
艺术院校的课程教学的执行主体是广大的英语教师。因此,开展ESP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关。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自觉了解和学习艺术,接受艺术熏陶,提高人文素养,设计出能够在情感、精神和文化方面触动和感动学生的课堂活动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专业、个性设计不同的教案,运用不同的方法,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鉴于此,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院校大学英语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外,在知识储备方面,还应该具备一些艺术专业教师的特征。应了解、掌握一定的艺术概论知识、能够对音乐、舞蹈、美术类的名家名作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在专业学生面前说“外行话”。因此,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不但应该具有英语扎实基本功,还应该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才有利于开展教学。
综上所述,艺术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结合ESP理论,通过基础英语教学与艺术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基础知识课程与素质拓展活动相结合、传统课堂与慕课相结合等方式完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同时,还应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完善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学生的水平、个体差异,彰显本校的特色。通过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时代潮流,成为兼具人文素养、国际化视野、专业水平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白培花,白英才.慕课为依托的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研究[J].英语广场,2015(11).
[2]李晶,田慧.艺术体育类院校大学英语现状调查与课程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
[3]宋阳.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思考研究[J].学术论坛,2015(10).
[4]曾凤英.艺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探索[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1).
作者:莫旻荧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第七篇:跨文化交际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教学体制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革新成为教学部门以及相关教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现阶段,各高校针对英语教学均做着不同的教学模式尝试,然而受到传统英语教学思想的约束,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英语教育现状,总结了现行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与重要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于现代国内高校教学体制而言是十分陌生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不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现代英语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语言技能培养视为教学重点,由此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方法便以此为目标,从而使大学生缺乏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本文对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对于英语教学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翻译法、直接法和听说法,现代应用较为普遍的教学方法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如认知法和交际法等,其中认知法和交际法的结合将语言技能学习与文化理念融合在一起,即综合了影响语言学习的所有文化知识要素。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认知法和交际法并没有达到理想的融合效果,尽管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得到了锻炼和强化,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环境,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明显的劣势。
2、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英语教学以语言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过于单一;2.英语教育者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较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学环境的系统分析;3.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市场对学生的能力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然而相关教育工作者并没有认识到能力需求转变的重要性。除了上述内容中谈到的主要问题以外,还包括教学资源短缺、教学制度不够完善以及教学内容单一等其它问题。
二、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1、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分析
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儿童在学习母语的同时,通过母语学习本民族文化,那么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同样要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尤其在基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教育环境当中,将文化教学纳入到英语教学的活动当中是十分必要的。提出文化教学概念的学者主要是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语言学家和应用学家,其中弗莱斯最早从理论上讨论了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即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中引入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与外国人交往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与外国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交际能力的高低不仅与外语技能相关,同时还与国家文化习俗和预期的理解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双向推动,跨文化理解本身已经演变为相互依赖的现代社会中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因此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2、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
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透过文化学习,挖掘语言技能的深层应用,在认识自我所处文化特点的同时,接受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并能够设身处地的理解、尊重不同的文化;②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重在将英语技能与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③以文化教学为策略,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学习,例如中国人偏向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而西方人则偏向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因此透过文化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模式由小到大,由微观到宏观;④基于跨文化交际的英语教学模式以文化魅力为兴趣导向,在学习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增加对语言差异的了解和认识。
3、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交际能力又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协调能力,跨文化能力则包括对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交际文化表征为核心,侧重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分析中西文化差异,介绍用语规则,增强文化的敏感性。构建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时要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交际性和启发性,即文化教学要贴近内容,为课文讲解铺垫,侧重影响语言运用的交际文化,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文讲解中提到的文化背景知识,借助视听媒体展示文化片段,并在了解和认识文化的同时分析两种文化的异同。导入文化知识的形式包括直观展示、问题引导、案例分析、直接阐述和归纳总结等,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以教材内容为导向,并根据需要补充相关内容。根据大学生所处的年级阶段和知识储备量,选择合适的文化引入方式呈现文化信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现状,说明了现行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构建思路,说明了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桂琴.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2]孙文倩.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8:93-94.
[3]糜艳庆.基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66-69.
[4]李志强.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2,33:117-118.
[5]杜晖.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4,05:39-41.
作者:刘佳玲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