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7篇)范文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7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7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7篇)

第一篇: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

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对比分析

1.美国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美国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是为在校国际留学生以及即将就读于该校的母语为非英语的本地学生、国外进修的学者及国际交换生所提供的提高英语能力的系统化的学习课程,如英语文学与文化、特殊领域英语写作、社区英语写作、现代英语语法等,目的是为了学习者能够在美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例如,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为所有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写作必修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学术调查和写作编辑能力;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的跨文化讨论课采取与美国学生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规则进行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日本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日本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EFL),中学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英语语法和基本会话技能。日本的初、高中外语教学非常重视系统性英语写作训练,每周2-3篇英语作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表达句型和写作技巧。因此,日本的高校基本上不为所有学生开设英语课程,也没有专职的大学英语教师,而是聘请一些在日本工作的母语为英语者兼职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口语和写作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韩戈玲,2011)。例如,日本京都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定位于一般学术英语教学,目的是在训练学习者读写能力的同时,提升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综合读写能力,从而满足专业需求和个体学生需求。

3.我国香港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基础教育采用英语或汉语两种语言模式。英语模式要求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所有课程用英语授课;汉语模式则同内地大多数学校一样进行汉语授课,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课程来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以适应香港的双语社会环境。高等教育阶段,香港的大学基本都开设专业英语(EA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英文课程总数多达几十门。不过,学生只需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及未来需求选择一、两门作为必修课程,修得3~6个学分即可,同时还设有免修制,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学术交流水平、职业竞争力和促进其全面发展。

4.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我国台湾地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把英语课程列为必修的通识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6-8个学分的英语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外语文化素养和外语交际能力。比如,国立清华大学为理工科学生开设了外文经典(核心通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和人文素养;台湾大学开设外语会话、写作、语法、综合课程,以训练学生的基础外国语文能力;国立中山大学开设英语阅读、写作通识课程,以帮助学生提高利用外国语沟通的能力。对比以上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我们不难发现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将英语作为外语能力开发上大都以需求理论为基础,并结合需求分析理论,遵循课程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的。其中,美国作为英语国家的大学英语课程所面对的学习者大多是来自他国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等,因此其教学手段取决于学习者的语言工具性的需求,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学习的能力。日本的大学英语课程以学习者的职业需求为先导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英语听说技能和交际能力。香港的大学的英语课程体系反映了后现代和反思的折中主义课程理论构想,强调社会需求及发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在注重学生专业发展和个性需求的同时突出教师的专长和课程自主开发能力。台湾的大学则把英语课程作为核心通识教育课程,以建构主义后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进行外语文化素养熏陶,强调学习者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注重学习者的个人体验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需求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近年来,国内有关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问题基本集中在通识英语EGE(EnglishforGeneralEdu-cation)、通用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和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上。蔡基刚(2004)撰文指出,“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扩展到ESP教学,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在2010年5月召开的全国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改革成果总结会上,专家提出了外语通识化教育的新思路。2010年9月蔡基刚又再次强调“ESP是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同年,《中国ESP研究》杂志创刊,足见ESP教学的发展趋势。2012年7月开始起草的国内第一份以学术英语定位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性文件,即《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于2013年获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与此同时,第三届大学英语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于2013年4月11-14日在武汉举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指出,“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即是要衔接高中英语教育,体现大学英语特色,同时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王守仁,2013)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应该是一个连续体。Dudley-Evans&St.John认为全部英语语言教学(ELT)课程应形成一个连续体(Continu-um)(见图1),从基础通用英语延展到某一特定的专门用途英语。在这一连续体中,从左至右依次为初学者英语;中、高级微技能EGP课程;仅关注共核语言和技能,不局限于特定学科或职业的EGAP/EGBP课程(通用学术英语/通用商务英语);适合广泛、通用学科或职业领域的课程;与某一特定学术课程相关的“学术辅助”课程以及针对商务人士的一对一的商务课程。基于Dudley-Evans&St.John的英语教学连续体示意图及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提出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见图2)。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言技能提高类的基础课。学生入学后采用分级教学的模式,按照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及个体需求分别开设I、II、III、IV四个级别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第二阶段是高级语言课程(如高级英语阅读、高级英语听说等)。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为后续的专门用途英语学习奠定基础。第三阶段是兼顾文化类通用英语课程和通用学术英语课程(EGSP),是适合广泛通用学科或职业领域的课程。这一阶段着重拓展学生的跨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第四阶段的课程是具有特定目的的专门用途学术英语,即ESP教学。在这一阶段,课程根据学生个体需求和未来学习及工作的特定需要设置的,教学材料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选用某个学科真实的专业材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从图2可见,大学英语课程要以需求为导向,是开放而循序渐进的。学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的英语基础开设不同级别的基础课程,同时为基础英语好的学生开设高级英语课程,允许他们在入学第一年就进入高级英语学习阶段。按照学生的需求,渐进式地导入跨文化类英语课程和通用英语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通用学术英语能力;而后为具有专门用途英语学习能力又有相关职业需求的学生开设某一相关领域的学术英语。这种渐进式的以需求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既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外语能力,又能为具有特殊领域外语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平台,实现因材施教的总目标。

作者:刘玉杰 宋银秋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第二篇:大学英语改革探讨

1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大学教育的职业化和明细的专业分类把人的视野和努力局限在一个极小的领域,领域和领域之间甚至是分工极细的研究领域内部,人们都不能理解彼此的工作。孔子说,“君子不器。”所谓君子不器,表面的意思就是君子不能够是一个器皿,因为一样器皿只具备一种功用,而君子不是只有一种用途的人。真正的君子要具备从容应对境界和无所不通的能力。而现在的教育却日益把人变为专才。JacksonLears谈到:“受市场推动的管理模式,对大学带来最大的威胁;以数量标准的效率及产量厘定大学表现,将知识看为商品,将求学的公开场所变成企业化研究实验室,和职业训练中心。”可见社会的政治、经济主导了大学发展的方向,大学沦为职业培训机构,贩卖知识,大学生成为消费者,将大学当作走入职场的踏脚石,只着重功利的考虑,忽略个人的全面发展,只了解本专业知识,而不能对更重要的人生问题加以思考。在当前的大学教育现状下,通识教育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通识教育能够打破学科之间的隔膜,在零散的学科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培养有全局眼光、全局关怀和深刻见识的人;另一方面,通识教育能够指导学生响应人生的意义、目的等问题;此外,通识教育的理念能使大学抵抗以世俗化、功利化和商业化为特征的全球化负面影响。目前中国多所高校都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通识教育改革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目前通识教育可大致分为人文艺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其中外语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了解西方文化和中西交流的必备工具,因此大学英语应该和通识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成为向国人展示自身文化的平台和了解西方文化的渠道。在教材设计上,大学英语应尽可能的涵盖丰富和有价值的信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因此在语言学习时,就应该令学习者同时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对方的文化,它应该涉及历史、文学、艺术、哲学、自然科学、人格教养等方面的内容,介绍双方文化的经典著作,让人脱离枯燥的语言层面的学习,使人在文化差异中感受各自文化的魅力,从而拥有开阔的视野、包容的态度、健全的人格,甚至从中受到启迪,进一步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和更高深的智慧。这样的英语课堂才能充满乐趣和吸引力,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今唤醒人们看清教育的本质,即如何塑造“人”和培养“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大学英语也不能推脱其责任。只有树立这样的见识,才能使大学英语教学摆脱目前尴尬的处境,拥有存在的价值和在未来形成良性发展。

2通识教育展开的困难

许竹君在其研究中提出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部分可以称为初级课程,通识应用类课程是基于基础英语课程之上的中级课程。开设通识应用类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把语言学习与文化、交际能力、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学校应根据通识教育的宗旨,通过借鉴国外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成功经验,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开设通识应用类课程,让学生有机会通过以英语为依托的某一课程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英语运用能力,达到语言与文化、语言学习与提升个人素养的有机结合。通识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更多考虑的是培养有全局眼光、全局关怀和深刻见识的人。因此开设通识应用类课程要考虑课程内容的广度,但课程内容如果缺少深度,就很难达到这个目标。不能加强学生的批判思维,也无法提高他们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辨识能力。开设通识应用类课程的学校需要考虑到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定位,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若干课程,花时间培育,努力建立“通识教育类精品课程”。通过这种转变,结合教材开发、教材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全面带动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形成包括人才培养、学校特色建立等的良性循环,打通了学校的上升通道。另外大学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也间接影响了通识教育累课程的展开。教师自身不善于思考和分析,没有见地,也就无法影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扩展学生思维。

3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发展

大学英语改革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英语教师。英语教师自身的英语素质和英语休养决定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学科单一、知识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改革的大形势下教师必须具备什么能力以及达到何种素质才能胜任其工作呢?学者和研究者提出了很多建议。戴曼纯提出一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应首先具备过硬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听说读写能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强;了解教育理论和学生心理及二语习得规律;了解西方文化并能在教学中渗透文化内涵;能使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紧跟应用学语言理论发展。此外还应该鼓励大学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选择跨学科进修,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研究表明,热爱教学、热爱教师职业、有使命感、喜欢英语等是教师学习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起决定型作用。内在动力足,英语教学工作就像是有水之木,教学能力能够得到提高,教学热情不会减少,而跨学科学习也不会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一名大学教师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英语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影响。一名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会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传达给学生,或为学生欣赏、或受学生喜爱,或令学生折服。因此提高自身的修养是十分关键的。总之英语教师必须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和人文素养;广泛涉猎,保持思维的活跃和开放;摆脱单调枯燥的语言教学,脱离教书匠形象,加强对学生、社会和文化的责任感,充实自己,并在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各种问题,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明确人生的方向。

作者:李少林 徐云青 孙静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第三篇: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

一、听、说、读、写等方面衔接不当

要想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效果,就要将听、说、读、写四部分充分综合利用,而不是如传统英语课堂上割裂整体分散四个有机体的教学方式,使得英语听力课单一听力训练而无口语练习,阅读课除了一味地读课文而无标准正音的听力训练,到了口语练习却什么都说不出讲不了,写作又没有储存材料无法表达。而当将四个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利用,学生就能多方面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英语能力,将听力和阅读的准确率和信息量提高,掌握能力增强,加以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融汇贯通,提高口语与写作能力便不是难事。

二、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一)教学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课程实现的是学生学习、练习再到实践提高的过程。其中教师的重要任务即是引导,给予学生课上指导,课下辅导,组织实践训练,使得学生的信息接纳效率不断提高。而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语法知识得到扩充,思维方式也会有相应的改变,这种高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准确合理的表达英语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整合听、说、读、写四方面来进行教学过程。选择具有逻辑特征并相互关联的最新话题,使学生自愿结组或者以个体方式参与活动,要求在英语训练活动中尽可能多的运用所学词汇、短句、语法,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训练,也使学生对课文知识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教学题材应知识趣味性同在。传统大学英语课堂大多为空洞无趣、乏味且俗套的主题内容,无非校园的学习生活状况、朋友交际、名家解读等被反复使用过的题材,学生自然没有很大兴趣,甚至更加排斥英语,因而无心将全部精力置于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由此可知,合理科学的英语教学主题对于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重大作用,所以要选择能刺激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其求知欲的主题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主动深入探索其内涵宗旨,也给予学生适当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拥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教师的绝对话语权。

(三)课堂教学达到听、说、读、写的有机统一。很多学生没有达到足够的英语水平,致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然而整合听说读写后的教学方式,正是应对这种困难的的有效方法。提前预习课文内容是关键,让学生自主学习,借助网络教学系统对相关音视频和课程文章有系统了解深入学习,在听力与阅读理解有一定提升与熟练的同时也积累了相关重点词汇、语法的适用技巧,提升了自我学习能力。另外,充分的预习工作也有利于教师课堂任务的有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从而给予学生更多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这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提升了教学效果,融洽了师生关系。最后,课下总结,即让学生查询各方面的信息及与自己观点相关的资料,最后根据所学知识或寻求老师帮助来验证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尽量据此写出相关的短小文章以巩固所学。通过这一有机结合,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极大的增加教学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三、结束语

不置可否,多年英语学习后,不能达到基本目标要求水平的学生数量不在少数,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的各种不足也由此凸显。因此,针对以上所述问题,我们应深入探索适用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思想与方案,努力寻找科学合理的英语改革计划,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作者:王旭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四篇:高校大学英语教育出路

一、陕北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困境分析

(一)高层次人才缺失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对称之间的矛盾陕北属西部内陆省份,过去一直处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和信息闭塞的状况,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受此制约和影响,该地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都远不及中、东部的其他地区,这使其在人才市场的争夺战中不可避免地处于弱势地位。长期以来,陕北地区缺乏与高层次人才合作的区域优势,属人力资源弱区。统计表明,两所高校的67名调查对象中,具有讲师和助教职称的共计55人,占82%;而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2人,占18%,其中正高职称仅1人。对学历结构的分析显示,教师中本科毕业生30人,占44.8%;经在职途径获取硕士学位的15人,占22.4%;引进的硕士研究生22人,占32.8%,博士研究生0人。可见,在陕北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高职称和高学历人才普遍欠缺,更谈不上享受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津贴的学科带头人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高水平人才。这与目前陕北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存在一定差距,陕北地区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二)制度建设与受众群体满意度之间的矛盾制度建设是影响受众群体生存及稳定发展的因素综合体,体现在涵盖薪酬福利、后勤保障、职称评定、人才机制等在内的一整套规范制度建设。高校制度环境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稳定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先进的制度环境建设能够为人才创设无限的发展空间。通过对陕北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薪酬水平、住房条件、办公实验条件、子女受教育保障程度、学校当前的人才稳定及职称晋升政策等制度体系建设的调查表明,陕北高校的制度环境建设与受众群体满意度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学校的教育生态环境缺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价值偏移,失范的制度环境建设有待优化。

(三)教师专业成长意识淡薄与时代诉求之间的矛盾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是社会发展客观要求在个体心理中的反映。它指在专业发展背景下,教师在教育机制中不断学习、反思、发展和成长的动态过程[1]。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是个体基于现实需要,对照专业发展要求,根据时展诉求,对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属教师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新时期的外语教师应具备外语教育知识、外语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等等三大技能。调查显示,陕北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普遍淡薄,这是困扰其专业成长的客观原因。要改变现状,就必须培养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号召他们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研究影响自身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各种因素,唤醒他们的专业发展危机感,不断提升其精神追求,拓展其专业技能和教学科研水平。

二、陕北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出路

大学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的培养和整体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陕北两所高校生源的70%来自陕西,毕业后大部分学生选择继续留在当地从事建设工作,承担着地方社会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等艰巨任务。所以,陕北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不只是关系到学科建设自身发展的问题,还涉及到该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树立可持续人才发展观高层次人才是指在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通常,这些人具有较高的学历或职称。高层次人才是高校的核心主体,也是高校实现战略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陕北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相对落后,缺乏与高层次人才合作的优势。调查表明,陕北高校的人才队伍中,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陕北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因此,陕北高校应着眼于人才总量的增长和素质的提高,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从根本上提高陕北高校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首先,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从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其大力支持。其次,学校内部还要形成一种公平、团结、合作、积极上进的学术氛围,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再次,陕北高校还要积极达建创新平台,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出一批高层次的学术群体,积极参与前沿学术研究,从根本上增强陕北高校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和竞争力。

(二)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运行环境调查显示,陕北高校50%的大学英语教师对学校各种制度体系建设的认可程度偏低,导致学校的制度环境建设缺失,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价值偏移。为了使陕北高校能够健康正常的运行,需要从制度上加强对学校内部的规范和管理,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运行环境,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和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加强高校内部制度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树立全心全意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福利投资力度,努力改善教师的住房、办公条件,更新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体现服务意识。其次,高校还应该制定有效的人才选拔任用政策和合理公平的职称晋升政策,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满足教师的要求,从而建立一套涵盖薪酬福利、人才机制和职称评定等在内的科学管理体制。

(三)培养自我发展意识,树立教师在教育理念嬗变过程中的跟进意识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意识在教师职业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决定教师能否进行专业自主发展的关键因素。调查显示,陕北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淡薄,成为困扰该地区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动力的主要原因。要培养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规划意识,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鼓励教师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定位,对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作出准确分析。其次,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明确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制定各种措施。再次,教师还要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及反馈,并根据变化作出调整,使自己的职业规划与高校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教学实践中,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教育理念嬗变过程中的跟进意识,大胆突破传统教法,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思想理念,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高校英语教师还要努力协调好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关注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汲取先进的理论知识,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并最终转化为科研成果,不断提升科研水平。

三、结论

本文从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和培养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等三方面为陕北高校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借鉴。然而,提高陕北地区大学英语教育水平和质量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多方配合,这里暂不一一赘述,留待日后作进一步探讨。

作者:贺小华 孟令芬 单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五篇: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具体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出现的几大问题,本人思考了以下几种整改措施:

1)实施分段式教学,EGP与ESP融整。首先,打破大学英语EGP普适性的原则,实施EGP与ESP融整教学。允许各专业的大学英语内容千差万别,结合专业特色,对与专业有关的典型英语工作场景和任务进行加工,充分体现“职业”的一面,同时以贴近学生大学生活的课程内容来体现“生活”的一面,这样就可设计出目前大众英语师资完全能够胜任的、多系科适用的实用英语课程;再者,各系科可根据本专业英语的职业使用预期,自主选择是否开发或以何种结构开发本专业英语课程来对学生的专业英语知识进行补充和强化。其次,实施分段式教学。新生入学第一年进行EGP教学,第二年将EGP和ESP两级之争转变为“职业+生活”的实用英语的折衷定位,使学生在基础阶段习得的具体技能转化为综合应用能力。在此定位的指导下,最终课程的选材既可摒弃EGP为追求内容广度而选取的一些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如关于太空探索、革命历史事件或是克隆技术等),亦可通过职业英语的共核———使用英语工作的典型场景,来避免ESP课程内容专业性过强而导致的大学英语课程无法跨系科覆盖的问题。

2)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发地方特色大学英语教材。“特色兴校”是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更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据了解,云南省的几所新建本科院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大同小异,没有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灵活创新,另辟发展蹊径,大胆尝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英语教材。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拥有26个民族,其中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所独有,地方本土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丰富。随着云南旅游资源的发展、各高校的扩招及各种民族政策的出台,让更多的少数民族走进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但反思几所新建本科院校近几年所使用过的教材,会发现当今的英语教材基本上只涉及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文化。从语言与文化关系来看,英语既可以表征西方的文化、欧洲的文化或者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也可以表征中国的民族文化。但中国的民族文化还没有走进大学英语教材,尤其是云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英语文本少之又少。会谈交流中,当问及中国文化尤其是云南地方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时,99%的大学英语老师对此是哑口无言,一无所知。这是对当下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一大启示。所以,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组建教材开发团队,依托地方资源,积极尝试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学英语教材,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引入课堂,写进教材,让世界了解、理解、吸收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3)丰富学生学学英语的第二课堂,加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交谈发现,以上几所新建本科院校都有待挖掘学生学习英语的第二课堂。就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而言,几所学校都仅仅局限于每年开展常规的英语写作大赛、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大赛,都没有围绕所服务区域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学习平台。为提高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可把地方民族节日、服饰、饮食文化等主题引入英语角、英文情景剧表演等,如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的旅游英语专业就紧紧围绕所服务区域的地缘优势,充分利用地方旅游资源,与古城区里的各大酒店实施“培训—实习—就业”一条龙服务。文山学院政经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也与国家4A风景区普者黑及各大旅行社对接,实行“培训—实习—就业”一条龙服务,而且结合地缘优势,课程设置上增设了旅游英语、基础越南语通识必修课。这种围绕地方服务区域地缘优势办学,既丰富了大学生学学英语的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实训平台,又加大了实训的力度。

4)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修养,转变大学英语教育文化功能简单化的现象。翻开近几年所使用过的大学英语教材,或者走进任何一节英语课堂,我们会发现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的文化。从多元文化视角来看,这是完全不正常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许多英语教师简单地认为会用英语流利地表达欧美讲英语的国家的风土人情就是一位人文修养较高的英语教师,大学英语教育文化功能简单化的现象及其严重。从语言与文化关系来看,英语既可以表征西方的文化,也可以表征欧洲的文化或者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当然也可以表征中国的民族文化。但遗憾的是,中国的民族文化还没有走进大学英语教材,尤其是优秀的地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在座谈中当谈及大理白族、丽江纳西族和摩梭族、楚雄彝族、文山壮族和苗族等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英文表达时,96%的英语老师对此是哑口无言,一无所知。这是对当下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一大启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途径之一是注重大学英语教育中民族文化的传承。反观当今的大学英语教育,它不但没有起到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反而对西方文化或美国文化的推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今天,大学英语教育应该承担文化的双重功能,即传承民族文化和传递西方文明。今后的大学英语教育改革走向,应实行以民族文化传承为主,西方文明为辅的模式。在文化全球化的机遇中,大学英语教师更应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的使命。民族文化话语应成为主流。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依托地方资源,尤其是云南丰富的地方少数民族本土文化,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引入课堂,写进教材,让世界了解、理解、吸收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5)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人才市场需求。针对大学英语无用论的论调,开展市场调研。调动师生积极进行人才市场调研,下基层,了解市场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市场需求对大学毕业生的大学英语掌握程度的要求情况调查,实施教———学———研结合战略,努力使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缺口对接。

二、总结

面对大学英语无用论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上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只有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不断调研市场需求,才能办出反映地方特色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那丽芳 单位:文山学院外国语学院

第六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1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课程设计方面在我国高校,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规格与模式,有的学校教学时数不断减少,老师只能讲授一部分课程,有时就造成课程内容不连贯的问题。高校英语教学缺乏分类指导,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对不同种类人才的需求。

1.2课堂英语教学方法落后多年来形式的英语教学模式在教师中已根深蒂固,有些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实质上的改变,致使教学课程中教师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只为完成教学计划中的教学任务,而在不知不觉中忽略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授语法、词汇和句子结构作文教学重点,无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因为学生几乎在课堂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学习氛围压抑,学生们失去了信心,师生之间没有沟通和交流。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大减,学习英语的兴趣减少。这都阻碍了学习英语的能力。

2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措施

2.1改变教学思路及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一般认为是传授语言知识;还有的认为是语言技能训练。在讲授课文时,教师往往给学生们解释单词、短语和句子结构的讲解,语法语句分析。学生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单词的记忆,句子的语法结构上,其英语的学习水平主要停留在对单句和句子的理解。在用英语进行交流方面困难重重,不能说出流畅的英语句子。这种教学思路严重地影响英语教学。在课堂教学上采用教师作为指导,学生是行动者的互动教与学的方法,只有双方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多年来我国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兴趣不浓,在课堂上没有积极互动,死记硬背所学的知识。被不能适应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而且还浪费了我们的教学资源。除去这种弊端,教师将不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中心,而成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组织者和评判者。

2.2改变教学方法改变长期以来的单一的授课法,也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转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把学习的知识流利地表达出去,把别人表达的意思能够正确地领悟出来,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呢?

2.2.1提高听说能力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讲授的多,学生听和说的时间很少,课堂上有听力课,但只靠听力课的内容是不能够满足听说需要的。听力材料要多样化。在课堂上,在听力材料反复听的基础上,就其听力内容采取讨论法,讲故事,角色扮演等方法。例如大学英语中有篇文章“Globalwarming”采用分正反方讨论法,一方为气候确实变暖,出现的变暖的现象是什么。反方是气候没有变化,那么需要你说出气候没有变暖的依据。正反两方陈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最后总结出自己的结论。也要根据此内容练习说出各自家乡的气候特点例如找出南北方的同学谈论自己所在地的气候;讨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气候等。这样在你谈论气候时你也就练习了说的能力;别人在听你的描述也就练习了听的能力,这样交换听说角色,也就达到了听说能力的练习,尽量让学生接触不同题材,反复练习听说水平会不断地提高。课下,多听英语广播,难易要适度;多看英语电影,多唱英文歌曲;在网上多和会英文的人进行英语聊天,讲故事等。久而久之英语听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2.2.2扩大英语阅读在课堂上学到的英语课文阅读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同学们扩大课外阅读的能力,选择同学们喜欢的文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跟上时代脉搏的文章,来获得现代信息,从中学习到现代高频英语生词。当然生词不易过多,选择材料要联系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在阅读中所学到的各种知识、见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去说给别人听。然后虚心请教别人的观点、看法,读的内容越多,表达的内容也就随之增多。

2.2.3培养写作技能把所听到的读到的知识的重点词、词汇、句子写下来,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这样积累词汇。词汇是写字的必须材料,多听多读才能扩大词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应付各种题材的写作,把听读的材料写读后、心得、收获等,写英语摘要,提高写作能力,这些都为语言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英语教学改革重在坚持,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获取语言技能,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发展创造力。英语教学是学生掌握英语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教学改革紧扣培养目标,加强培养学生们应用英语的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积极探索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滕云 单位: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七篇:交际教学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一、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教师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要急于批评,要帮助学生寻找交流遇到的问题,是发音不准造成的心理自卑还是由于缺乏勇气造成的,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更加自信,更有成就感。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评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让学生建立足够的信心去交际。

二、交际教学法实施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听力教学中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在进行听力训练的教学中,应该加强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听力的关键是抓住人物对话的关键点,搞清楚对话交流的真正内容是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听力训练,让学生利用好纸和笔,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对话内容记录下来。每个人在听力结束之后按照自己理解的意思,将对话内容复述给小组的其他成员,比较小组成员之间听到的内容是否一致,然后根据其他组员的意见,总结出本组对于对话的一致意见和理解,再以小组的形式向班级复述。这样一来不仅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同时多次的复述和讨论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二)加强阅读教学中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在学生阅读文章之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知识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文章将要描述的内容有猜测和想象,然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寻求问题的答案。可以对文章中的话题展开讨论,比如:如果文章讲述的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教师就可以适当发问:Howtoprotecttheenvironmentinourlife?这样的提问能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出学生更多的想法,能够让学生积极表达,踊跃交流。或者在一篇文章阅读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Doyousupposethemainideaofthearticle,why?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回答,并且阐述赞同或是不赞同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提问和讨论,学生既能够在紧张的阅读之后得到放松,又能够锻炼自己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加强写作教学中交际教学法的应用在英语写作的练习中也可以采用交际教学法。一般写作就是让学生用笔去写,然后教师进行批改,指出语法和单词错误,这样的写作练习对学生起不到太大的帮助作用。教师在布置完作文题目之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动笔,可以让学生先简单地阐述一下对题目的理解、自己要朝着哪个方向去写、写作的思路是什么等,经过集体的讨论,帮助学生总结出比较贴近题目的信息,然后再让学生去写作。写完之后,让学生交换进行作文的修改,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对方的优点,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也可以互相帮助,指出对方的不足,交换评阅的过程其实也是对学生的英语技能的锻炼,学生通过修改作文能够更加流利、准确地进行交流,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思路也会更加清晰。

(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由于学生对于母语的熟悉度较高,所以在思考的方式上通常是按照中国式的理解来进行的,这在英语学习中严重地影响了语言理解、判断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在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模式中都是将听到的东西首先转换为母语,然后按照汉语的表达来翻译成英语。这样的方式并不符合英语表达的要求,按照这种方式表达出来的英语在交际过程中会遇到障碍。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说得越多,问得越详细,说明关系越友好、越亲密。受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在用英语表达时也会比较繁琐,失去了英语本该有的简洁、明了,西方的问候只用一个简单的“Hello”或是“Hi”就可以了。所以,要想让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必须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通过观看一些英文对话较多的视频,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思维的模式,在交际表达中会起到帮助作用。

三、加强学生对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

学生不敢交流的原因是走出课堂之后大家都是在用母语进行交流,在生活中实际应用英语的时候比较少,整体环境和英语学习显得不太协调。同时,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掺杂母语的思想,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要有重点地进行文化知识的导入,通过文字资料或者视频资料来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东西方的差异入手进行重点介绍,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西方的社会文化,逐渐接受西方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下交流的时候,尽量多练习英语表达,多学习一些西方人的表达方式,这样更加有利于对西方社会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对英语语言的认知和表达。

作者:李玥 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