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民族团结、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力量。本文首先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价值。然后从增强认同感、责任感、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推进实践育人以及家校协同育人等四个方面探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
高等教育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教育培养的重要对象。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进步,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价值
(一)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进步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团结进步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家国情怀的核心是爱国,即拥护自己的祖国、尊重自己的同胞、认同自己的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是一种永远不会随着时间推移和历史变迁而消失的情感和信念。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希望。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广大青年特别是少数民族青年认识到,这样的国情既是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有利条件。大学生正处于拔苗育穗的关键期,要凝心聚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二)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各民族的总称,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高校生源来自各地,大学生性格特点、成长背景各不相同,在此阶段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荣辱与共有着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软实力。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不同文化本身具有共通性,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取长补短,海纳百川,注重吸收其他文化的优势之处,具有非常强的容纳性。弘扬民族文化也是构成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传承方面受到更多的耳濡目染,在文化交融中接纳性更强,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能增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对国家和整个民族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培养主人翁意识,这对民族团结和进步意义重大。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
(一)增强认同感和责任感,塑造家国情怀
不同地区与民族的大学生文化程度、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性格特点各有不同,所以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时,教育者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要关注他们的实际需要和实际困难,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为其提供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他们对集体、对社会的认同感不断加强,教育者所讲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入脑入心。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是提升其家国情怀的重要基础。增强他们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就是要使其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整体,正是因为各民族相互融合和发展才有了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其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上升到整个民族发展的层面上来,使其树立主人翁意识。
(二)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
课堂是大学生获取知识最直接和最广泛的渠道,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来说也是一样。因此,课堂教育的内容和课程设置也要不断完善。从教学内容上来说,要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从民族认同、命运共同体、民族荣誉感等方面着手进行专题教育。利用时政热点、“四史”学习、红色教育资源、典型榜样示范,引入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有感触、有共鸣,强化使命感和认同感。从课程设置上来说,不仅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课程中,还要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科发展等,将家国情怀的内容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中。高校在实施“三全育人”过程中,要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落实落细,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教育合力。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教育因素,可以从雕塑、标语、宣传栏、班级装饰等着手,将家国情怀的深厚感情植入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同时,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守好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弘扬主旋律,将国家的决策部署传达到位、将民族政策宣讲到位、将时事政策解读到位,发挥正面效应,抓住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渠道,包括微博、微信、QQ,微博、抖音等,通过短视频、文章、动态推送等形式吸引学生关注,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三)不断推进实践育人
理论学习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最终要落脚于实践。少数民族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的社团参与其中,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主题社团活动,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加强同学们间的沟通,增强集体意识,从而更好地融入大学校园。高校要抓住重要时间、重要节点、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如,建党100周年纪念活动、“十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重阳节尊老敬老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更多地了解到这些时间节点的意义。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到支教支农、疫情防控、关爱弱势群体、暑期“三下乡”等志愿者活动中,使其在实践中为社会作贡献,将个人价值上升到社会价值中来,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实践中。
(四)家校互动协同育人
家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也是每个人成才的港湾,也是家国情怀培育之源。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生长的家庭氛围、宗教背景、习俗信仰等各方面会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掌握民族的传统、历史、信仰、道德等,营造良好的家风传承是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丁鼎.礼记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94.
[2].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2-03.
[3]宋雪地.例谈历史课堂“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地[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468(18):72-73.
[4].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7.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