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范文

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即将步入普及化阶段,这不仅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的扩张,同时意味着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特点的巨大变化。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新特点,正视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教育管理

201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1],中国高等教育稳步迈入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并即将向普及化发展。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既不同于精英教育,也不同于普及教育,不仅仅意味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张,更意味着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和内部的深刻变化,再加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使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2],大学生群体呈现出众多与高等教育精英和大众化阶段所不同的新特点,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无法完全适应这些变化。正确认识这一阶段大学生的新特点,正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然选择。

一、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

(一)价值追求的个性化

当前,高校在校大学生出生于2000年前后,“00”后也于2018年秋季入学后正式作为一个群体进入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和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物质生活富裕,成长环境优越,信息高度发达,网络普及程度高,从小受到良好教育,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充满自信。丰富的物质生活和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变得更加多元,受外界环境影响也更为明显,突出表现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更加注重自我情感体验和价值实现,价值追求更加多元,更富个性化。调查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身体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成功、心情舒畅、独立自主、舒适生活、真诚友谊、纯真爱情、多彩生活和美满婚姻[3],更多的是关注与个人健康和幸福有关的问题,而与国家和社会层面有关的价值目标,如国家富强、社会稳定、奉献社会等则排到了第10位以后,表明当代大学生更关注小我价值目标而不是大我价值目标,这有别于20世纪末的大学生。

(二)学习方式的自主化

进入后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跨越式的变化,他们拥有更多个性化选择的权利,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可以休学创业、参军入伍、出国交流、提前毕业等。学习的途径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学习。通过网络完成学习任务的比例必将逐步提高。近年来,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如雨后春笋兴起,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教育,使跨学校、跨区域甚至跨国家的教育方式成为可能[4],拓展和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渠道,更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时间也不再是标准的4年,可以是3年或更长的时间,学生何时开始学习、学习多长时间都可以根据个人情况灵活掌握。如,西北大学全面施行“完全学分制”,2018级新生学习年限变为3至6年,在校期间可享受专业自主选择机制,可定制个性化学习计划,自由选择学习专业、课程、教师[5]。

(三)生源结构的多样化

在精英和大众化教育阶段,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年龄相当,学习经历相当,多是完成中等教育后进入高等教育,基本没有工作经历。进入后大众化阶段,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大改变,大学生的学前经历不再是精英和大众化教育阶段那样单纯的学校教育历程,他们学习经历的个性化更加明显,生源结构更加多元、复杂。大学生源拓宽至各类往届毕业生、休学创业、退伍复学、具有各类中学毕业资格的成年人甚至老年人,非传统生源的年龄跨度将明显大于传统生源,生源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四)生活方式的网络化

当代大学生可以说是“衔着鼠标出生的一代”,他们对互联网的接受与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代大学生。根据中国互联网中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4.8%[6]。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低廉的价格和遍布校园的网络为大学生随时随地上网提供了极大方便,调查显示,17.4%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超过6小时,27.1%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为4~6小时,42.9%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为2~4小时,且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长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7]。网络已经融入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人际交往、消费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新的精神寄托和日常生活重心。

二、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目标管理,轻视过程管理

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实行目标管理能调动学生组织、学生干部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各高校在学生目标管理过程中,学校与学校各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二级学院与辅导员甚至学生组织之间层层制定目标,使得管理者将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了目标的实现上,而忽视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目标管理重视结果,强调自主、自治和自觉,这种管理模式在精英乃至大众化教育阶段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在后大众化教育阶段,由于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学制的改革以及学生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重视目标管理、轻视过程管理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培养的需求。

(二)重视共性教育,轻视个性培养

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重视共性教育、轻视个性培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过分追求整齐划一。统一的教育培养目标、统一的教育方式、统一的教育内容扼杀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等雷同,无个性可言。二是对学生的评价方法简单。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以知识评价为主,简单地以学科成绩作为评价内容,以班级或年级为评价单位,并以该群体的他者为评价中心,忽视了学生历史性的、纵向的自我提升,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不利于学生发展性品质的提升[8]。三是学生应有的权利没有得到尊重和保障。高校大多以各类刚性的规章制度、奖励和惩罚、综合测评等措施对学生进行规范教育管理,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没有参与制定规范的机会和权利,仅仅是简单的被执行者[9]。

(三)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轻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对一所大学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专业教师的作用尤为突显。因此,高校都非常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从人、财、物等各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而与此相反的是辅导员队伍建设却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一是数量不足。教育部要求高校设置辅导员的师生比不得低于1∶200,但是,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远远达不到此标准。二是政策执行不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出台了完善的政策体系,但是,高校在制定内部政策时往往把大量的资源投向学科建设、办学规模、科研究等部门,却对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不到位。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的督导检查或测评结果与教育资源配置少有关联,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执行的权威资源运用不足,缺乏刚性制约[10]。三是待遇低,任务重。突出表现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和收入等方面不如同期进校的教师,从而导致了辅导员工作上的积极性不足,而又因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一定程度降低了职业认同感。

(四)重视管理工作,轻视服务工作

对学生依法进行管理,是高校应有的职责,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高校历来重视学生管理工作,机构健全,管理制度严格,但是,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往往是自上而下的、绝对权威的信息灌输,在事关学生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管理者总是处于管理的中心,管理方法简单、粗放,很少真正和学生沟通,认真听取意见。虽然高校也时常强调“服务育人”的理念,但总是说得多、做得少,更多的还是以管理代替服务,没有真正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联系。尤其在个性化服务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体现在不尊重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对不同教育对象实施相同的教育管理方案和激励机制等,从而无法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

三、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

(一)管理理念:从目标管理到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是现代组织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过程管理理论认为,不能只盯着目标向结果要质量,更应该关注产品生产的每一环节与每一过程[11]。对大学生教育管理而言,过程管理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即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符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总目标和为实现这一总目标的各阶段小目标。当前,各高校多在全国范围内招生,由于学生成长背景不同,素质差异较大,每个学生的成长期望值也不一样,因此,在制定具体培养目标时应做到因人而异。二是适时进行过程指导。即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不只关注其成才结果,更关注其成长过程,通过有针对性地教育指导和过程评价,形成阶段性目标评价和信息的及时反馈相结合的目标评价体系,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二)管理方法:从集中统一到个性发展

与精英和大众化时代相比,后大众化时代,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更大,高校必须改变过去过于强调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一是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着力培育其主体意识、怀疑精神、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等,从而激发每一个学生独特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二是要尊重个体的差异,确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力求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构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评价机制。要重视和了解学生的入学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需求,根据办学定位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12]。三是要保障学生应有的权利,如获得奖学金、贷学金以及助学金的权利,公正评价权,知情权和申诉权等基本权利,保障学生参与学校治理的权利以及其自主选择权利。

(三)管理重心:从管理育人到服务育人

在国内,一谈到服务育人,人们很习惯地认为这是后勤保障部门的事。事实上,服务育人是学生教育管理者的重要工作内容。在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常规的后勤保障与帮扶工作,而且许多服务内容是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量身定做,细致、周到、具体,温馨、灵活、管用,深受学生欢迎[13]。英国的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弱化“管理”的概念,把学生当“顾客”,围绕着“顾客”的需求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当前,管理者要切实转变工作重心,将以“管”为主变成以服务为主。一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理念,构建全方位的学生服务体系,提供丰富多元的服务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合理的个性化需求。二是要建设一支热心为学生服务、高效精干、敬业奉献的专业化队伍,切实落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关心队伍建设,确保优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三是加强硬件建设,为服务好学生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如,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体育设施,设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等,为学生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真正让服务育人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四)管理手段:从单向灌输到多元互动

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求表达,对于单向的教育管理权威具有本能的反叛,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必须变为多元互动:一是在各类规章制度、奖惩措施的制定上要根据教育部要求,做到与学生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反映学生意愿和汇集学生智慧。二是在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方式上要多元互动。学生教育管理要适应形势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途径进行沟通。三是管理过程的多元互动。当代教育管理过程就好像是一张立体互动的网络,由一个个的网结组成,而这一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被管理对象、管理上下级及其他各层的任何一方都是该网络中的一个网结,所有网结间都要有互动沟通关系和沟通过程。这种互动过程,可以有效调动管理各方的力量,将各方融为一体,使彼此都成为管理的主人、参与者和完成者。

作者:侯文军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