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1.强化教育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把大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必须强化制度建设,以此规范人、管理人、教育人和引领人。西藏民族学院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密切联系学生的工作制度,诸如院领导接待日制度、领导联系学生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目标管理量化考核制度和学生工作例会制度等,面对面地倾听大学生意见、了解大学生诉求,与他们进行深入交流。通过“以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工作制度建设为抓手,确保学生管理有章可循,学生工作有据可依……有效促进管理育人工作规范化和精细化”[2]。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坚持做到制度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先后制定或修订完善了……52个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了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促进了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3]。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育育人”的原则,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学生为了一切”的工作目标,陆续建立了日常管理的相关制度,从“早操、宿舍卫生、晚自习检查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并与评奖、优、贷、补、勤等工作相结合,实行奖惩机制……”[4]
2.探索教育管理的创新实现形式。为使教育管理实现立体化和全覆盖,各民族院校主动延伸触角,逐步由课堂向宿舍拓展,由八小时之内向八小时之外延伸。西藏民族学院深入开展校领导入住宿舍“结对认亲交友”活动。“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先后分六批入住学生宿舍,每人入住一周,和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他们“深入学生中间,听取学生意见,解决学生实际困难,和学生交朋友拉家常……同时,学校出台了《干部入住学生宿舍工作办法》,扩大入住宿舍人员范围,辅导员、班主任、科级干部及学校处级以上干部全部参与……通过开展星级宿舍评比、‘静、雅、和’文明宿舍创建……寝室形象设计大赛及宿舍文化研讨等活动,丰富了学生宿舍和生活区文化”[2]。西藏大学同样发挥宿舍在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载体平台作用,以“丰富宿舍文化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于2012年举办了以“优秀宿舍评比活动、大学生宿舍文化征文比赛、评选宿舍文化消防安全宣传展等系列活动”[5]为核心的大学生宿舍文化节。在2013年举办的第二届宿舍文化节上,他们则以“青春智慧献高原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了“大学生宿舍文化书法评选、摄影作品征集大赛、寻访‘宿舍内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小故事”等系列活动,对创建“优美和谐的宿舍环境,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营造富有特色的宿舍文化氛围具有很大意义”[6]。
3.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提升育人品质。为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各民族院校不断提炼校园文化内涵,并把教育管理内植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中。西藏民族学院以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引领校园文化方向,常态化开展“校园歌手大赛、校园涂鸦墙大赛、演讲辩论赛、民族服饰秀、手工艺作品展(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术沙龙、青春励志影视展播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校园处处有文化,文化时时能育人,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2]。西藏大学结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先后开展了“心理健康系列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健康宣传单发放、《大学生心理导向》课评优等活动,对培育大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控制情绪、加强人际交往等基本能力和心理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结合“五月文化艺术节”,开展了“书法、演讲、原创诗歌朗诵、藏汉语辩论赛、师范生试讲、ppt制作、宿舍才艺比赛”[7]等多项活动,发挥了校园品牌特色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西藏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解析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以及国家的政策倾斜,西藏自治区高等教育开始步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化阶段,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有些问题是带有普遍性或共性的,有些问题则具有特殊性,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理念传统落后。西藏部分民族院校表面上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理念,但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理念不新、招数不活,办法不多”等现象,直接影响了教育管理的质量水平。一方面,强管理弱服务。部分民族院校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他们没有认识到教育管理应以“增强服务意识、突出服务主题、提升服务品质”为前提,把有效管理寓于优质服务之中;没有突出“服务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为各族大学生的成长进步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与之相反,他们继续沿袭“规范人、管理人”的传统育人惯习,管好大学生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在这种“强管理轻服务”的育人理念驱使下,在校大学生就像生活在襁褓中的孩子一样难于进行独立思考,个性特征很难得到张扬,创造潜能难以得到有效释放。另一方面,强灌输弱引导。部分民族院校教师引导作用缺位或弱化,他们往往采取灌输而不是引导、辅导或指导的方式教育管理学生,不是以师生双方平等互动为前提,它更多强调的是自上而下的绝对服从,从而忽视了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
2.师资素质不是很高。西藏民族院校具有起点低、底子薄、规模小等特点,尤其是现有师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无疑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在任教师素质不一。有调查统计,西藏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少,大多数仍然依靠兼职教师充任”。可以说,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专业知识”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社会工作、团体拓展等专业技能”,西藏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尚无“一名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8]的在任教师。部分教师职业素质不高,专业技能水平相对较低,队伍建设严重滞后。西藏民族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仅四人”[9]。其他院校从事教育管理的教师质量同样不容乐观,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到全区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质量。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西藏民族院校从事教育管理的在任教师,年龄结构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态势,年龄结构极不合理。比如,西藏民族学院“43位辅导员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34人,30-40岁的3人,40-50岁的2人,50岁以上的2人……近3年参加工作的34人,占总数的79%”[9]。三是学历层次较低。据2008年统计,西藏自治区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占3%,具有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为30%”[10]。这一数字不但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他们绝大多数从事专业课教学或科研工作,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多是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比如,西藏民族学院43名辅导员中,“大专学历6人,本科学历35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人”[9]。四是职称结构不完善。2008年“西藏高校的正高级职称占总专任教师的4.1%,副高级职称占总专任教师的22.4%,中级职称占37.5%,初级占22%”[10],这一数字既未达到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的有关规定,与内地省市高校相比更是差距明显。五是分布不均衡。西藏民族院校“各类教师在文学类专业分配较多,在哲学、历史学方面分布较少……”[10]从事教育管理方面的教师数量更是严重不足。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强化。从调查来看,西藏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政治可靠,理想信念坚定,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但在部分大学生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健康的思想行为,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迷茫,出现了“注重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注重实惠、忽视理想;注重索取、忽视奉献;注重享受、忽视奋斗”[11]的倾向。部分大学生世界观偏离,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他们强调个人利益至上,追求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尤其缺乏进取意识和拼搏精神。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有的厌恶政治,玩世不恭;有的则强化了当官发财的思想意识”[11]。还有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性思维,“对社会、人生缺乏宏观把握……面对比较复杂的事情和局面,缺乏理性判断,是非不分、黑白不分……做事缺乏对后果的预测和必要的心理准备,即不计后果,凭感觉,图一时冲动和痛快做决定、做事情”[11]。更有些大学生深受宗教思想影响,据西藏民族学院调查显示,“有81%的区内学生认为他们受到宗教的影响……浓厚的宗教氛围,不仅影响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的形成,而且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政治立场”[11]。大学生是西藏自治区未来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否过硬,对自治区的未来发展无疑将产生深远影响。各民族院校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必须勇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教育管理职责,进一步强化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4.学分制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新挑战。学分制作为高等院校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已在全国普及推广,西藏民族学院等也开始尝试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作为“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的同时,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学习形式逐渐被打破,出现了“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的现象。受此因素影响,原本同一班级的大学生由于共同上课的次数减少,同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次数显著减少,班级的凝聚力、影响力、约束力和战斗力严重削弱,班集体出现了离散性和虚幻化倾向。部分自我管制力差的大学生“懒、松、散”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以班集体为教育单元的传统管理形式面临新挑战。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可靠接班人,还需借助班级这个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但受学分制的持续影响,每个大学生上课的时间不同,上课的地点也较为分散,加之没有固定的教室,原有的班级概念已经完全虚幻化,班级活动的内容、形式、场所等受到较大影响,开班会或举行相应的集体活动及开展党团教育、素质教育等难度较大。
三、西藏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途径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2]。为适应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动态需求,针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症结问题,应采取有针对性地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育人品质。
1.切实转变教育管理理念。西藏民族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基于教育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必须更新教育管理理念,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尊重大学生、关心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服务大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采取柔性化或人性化的服务形式,把自己转换成服务者,把大学生当成服务对象,将服务寓于管理过程中,逐步拓宽服务渠道,增强服务能力,以此增强主动、到位、细致的服务意识。无论是学习生活环境的营造还是宿舍卫生的清洁等,都要体现服务主题,尤其注意了解每个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收入状况、学习成绩优劣、个好特征以及社会阅历等,并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以便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贴心服务。对于贫困生、单亲生等特殊群体更要给予特殊的照顾,并给予一定的心理辅导。二是强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所谓精细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13]。西藏民族院校导入精细化管理模式,主要是考虑大学生日常管理琐碎、细微的特点,需要对管理的程序、步骤乃至环节进行规范,尤其对每一个细微环节都要细心关注,注意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以细心的态度、精心的过程,实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效益最大化和质量最优化。另外,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基础,通过建立科学、规范、严格、公平的规章制度,要求在校大学生严格遵守,做到有章可循,并将管理工作量化到人。通过全员、全过程的参与,实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抓,人人有指标,使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当然,在管理过程中,还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或者采用先进适用的管理技术,以此促进大学生教育管理由粗放模式向精细模式转变。三是强化自我管理理念。所谓自我管理“就是学生要以管理主体的身份参与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地位,通过学生自我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立能力,等等”。以适应西藏自治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战略需要。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也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以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为基础,以大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逐步养成自己管理自己的良好习惯,实现学生之间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促进在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2.全面提升在任教师的能力素质。西藏民族院校教育管理水平能否得到质的提升,提高在任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一是补齐补全在任教师数量。按照教育部《普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的有关规定,各民族院校应对教育管理师资状况进行一次大摸底、大普查,对数量不足的师资岗位要尽快补齐补全,以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对教育管理教师的数量需求。二是调优调强师资队伍。西藏民族院校从事教育管理的在任教师,大多或因年龄偏大或因能力素质低等而从其他教学岗位转到现任岗位的,许多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对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陌生。基于此,应结合人性化的教育管理的育人实际,尽量把那些接受过思想政治教育、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充实到一线队伍中来,或者面向区内外引进若干具有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的专门人才,以此不断调优调强教育管理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职业型、专家型的教育管理人才。三是强化对在任教师的培养。对那些具有一定能力素质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或者鼓励他们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或者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专门人才培养计划,以使他们尽快提高自己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对其他在任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可采取以老带新的传帮带形式,或者采取外出进修等形式,通过对他们进行先进教育管理理念的动态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个性化综合能力。
3.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是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是各种素质的核心和本质要素,它决定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政治方向,也影响着其他综合素质的形成。”基于西藏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素质现状,必须强化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继续发挥“两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载体平台,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提高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另外,教学内容要尽量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充分体现他们的主体性,教学方式一定要灵活多样,诸如采取开放式、互动式和参与式进行的教育教学,引导大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二是以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环节,各民族院校可依托专业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等主题确定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进西藏自治区鲜活生动的社会课堂,通过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和深入社会,进一步了解民情、把握区情,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素质。可依托校园文化艺术节、辩论赛、书画摄影展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让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在“思想观念、意识潜能、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与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实现认同”。
作者:江滔单位: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