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技术理性的吸收与大学教育的责任范文

技术理性的吸收与大学教育的责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技术理性的吸收与大学教育的责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技术理性的吸收与大学教育的责任

人们开始反思技术,并渐渐意识到人性是技术的源泉,一旦反过来为技术理性所缚,则必然产生异化。关于技术的专门学问也应运而生。技术哲学就是以技术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反思技术运行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提供解决之道的学科。北京大学吴国盛教授界定了两种技术哲学的进路:技术哲学向来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作为部门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哲学关注的特殊领域;另一个是作为一种新的哲学传统、哲学视角、哲学眼光。前者从属于一种或几种哲学传统和哲学纲领,后者本身就是一种哲学纲领。作为哲学纲领的技术哲学往往具有原创性和革命性,作为部门哲学的技术哲学则相对比较平庸,往往从属于某种既有的哲学传统,在这个哲学纲领指导下做具体工作,拓展领域,解决难题,属于科学哲学家库恩所谓的“常规活动”。钱俊生等学者对技术理性的危害也有精辟的概括:技术理性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为世人宣传它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以致在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对其顶礼膜拜。技术理性由此也就日益确立其霸主地位,然而就在它确立其至高地位的同时,也就疏远了其与人文的关系,从而背离了其为人类谋福利的初衷。

一、技术理性的表现形式

根据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教授的观点,人们在经历了“前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步入了“后工业社会”,也称为知识社会。信息和知识是后工业社会运行的关键变量。丹尼尔进一步指出:“出现了以信息为基础的‘智力技术’,技术能力是取得权利的基础,教育是获得权力的主要途径。”进入21世纪,人们对现代科技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影响力有着更真切的体会。技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巨大而深刻,尽管已经意识到技术理性所带来的异化现象,但人们却是片刻离不开技术。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技术慢慢地控制了我们的生活,其主要表现如下:

1.技术令人类的生存能力弱化。

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一点尤为突出,也有很多例证。如人类发明了快捷、工整、易于保存的电脑录入文字技术,使无纸化书写成为时尚,其结果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动笔的机会了,写字技能正在退化,连老师们都对相当部分学生的字迹不敢恭维。在传统社会里,练字却是文人的必修课,“字如其人”的古训鞭策着读书人务必认真对待自己的墨宝。再如,电饭锅、电炒锅进入千家万户,带来煮食便捷的同时也让80、90后年轻人对于烧柴、烧蜂窝煤十分陌生,他们只有在父辈讲述的往事和怀旧电视剧里取得粗浅的感受。这样说并非吹毛求疵,家电的广泛运用就是几十年的时间,但生火做饭却是人类先辈几千年来的生活经验。谁又能保证一生中不会再有生火做饭的时候呢?

2.技术的极致性是对人们感受的限制。

技术正在追赶人们的梦想,让生活中的许多传说成为现实。只要不是过于异想天开、不着边际的想法,技术都可以(逐步)满足你。尤其信息技术,它的横空出世在科技史上无疑是“革命性”与“颠覆性”的。时光若倒流二十年,断不可想象今日人类已处于互联网技术的重重包围之中。技术让现代人体验到了许多前人想看而看不到,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古时候,人们只能在曹雪芹的文字中体味大观园里美轮美奂的景象;到了上个世纪,电视剧通过简单的布景和特技力图还原人们心中的大观园;用现在的眼光观之,这种努力有点勉为其难。但软件技术的成熟可以让我们一尝所愿,从电脑屏幕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3D动画所构筑的大观园美景。现在的电脑,可同时上网、玩游戏、听音乐和看电影,带来多种感官享受。这让笔者想起曾经的一句广告词,说某种带玩具的巧克力蛋能“一次满足你3个愿望”。现代的技术早已超过这个标准,可以预见,技术未来能同时满足你的必定越来越多。我们或许还有相似的体验:一日不上网,心里便要落空;而相当一部分的人甚至终日与电脑为伴,以电脑为乐,仿佛离开了网络与电脑,再无可乐之事。可见,网络令大家都“上瘾”了,只是程度的差异罢了。极致性的技术是把双刃剑,大大限制了人们寻求快乐的能力,过度娱乐带来的快乐消退之后,心情会变得平淡无奇。因为技术,愿望得以低成本、多维度的满足。有时就是一举手投足而已。如此容易的甜头让人们不知所措,窃以自喜之余是否意识到由于感受的阈值被拔高,许多原本能带来快乐的元素不再发挥作用,人们就在技术限定的范围里寻找刺激,技术以外的世界,人们已无暇顾及,或不屑一顾了。

3.技术的单向度拉平了社会生活的差异。

法兰克福学派大师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其代表作《单向度的人》中写道:“在发达工业社会发展的现阶段,物质的以及文化的体系否定了这一紧迫要求。这种体系的力量和效率,心灵同现实,思想同所要求的行为,向往同现实之间的彻底通话。”就世界范围而言,技术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在技术的自我引领下,社会的层级差别被逐步磨平,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时下,每个地方的特产商店几乎都出售绿豆糕、松花糕等小吃,光从包装和口感已辨别不出产地,只有生产厂家的地址告诉我们这是哪个地方的“特产”。我们突然发现大家吃的食物和穿的衣服几无差别,住的房子和开的车子大同小异,电视剧的情节和综艺节目的桥段似曾相似,所有这些都拜技术的单向度所赐,直接导致了物体多样性的丧失,特色成为历史。“技术悲观主义者认为世界陷入了一种平庸的平等之中。”

二、摆脱技术理性控制的可能

尽管有着负面效应,但科学技术还是为人类带来了便利和自信,相当多的人认为人类今天遇到的问题都可依靠明天科技的发展得以解决。实际上,科技作为人类智慧的产物并不能包办一切,尽管技术可以间接影响社会和经济的走向,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技术可以让物质生活登峰造极,却对人们某些精神世界的困惑却无能为力。科技是人类用于探索未知领域、改善生活的工具,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还有人类不能解释、科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不应无限夸大了科技的功能,破除科技万能的迷信十分必要。一般认为,人们对技术的未来有三种理解:技术中性论者认为技术的价值中立,技术的优劣取决于技术所处的环境和使用技术的人,技术中性论者往往持乐观态度,奉行人类理性高于技术理性,他们更愿意看到技术的正面效应,相信人类有能力纠偏技术的负面效应。技术悲观主义则源于技术自主论,认为任凭技术沿着自身的逻辑运行最终可能失去控制。

必须承认,凡事有两面,技术也不例外。从马克思、马尔库塞、海德格尔到芬伯格等学术大师都意识到了技术控制的存在及所潜伏的隐忧。出路何在?技术批判理论认为:“技术悲观主义所揭示的现象的确是存在的,但是出路并不是简单地否定现代技术,而是要探讨技术转化的可能性。”对于如何扬长避短,规避技术的缺点,先驱们开出了各自的药方,各种可能的方法都被纳入考虑的范畴,为消解技术理性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这些措施的共同之处在于解放被技术理性束缚已久的人性。正如乔治?萨顿所言“,无论科学可能会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却是人性的。每一个科技的结果都是人性的果实,都是对它的价值的一次证实。”

三、现代大学教育的救赎

如何解放人性?彰显人文精神,让技术价值合理回归是应有之义。科技高速运行的时代,讲求效益至上,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文文化难免凋零,文史哲等学科也被理工、财经、管理等热门专业边缘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导致了思想的荒芜和行动的功利,决策缺乏长期的打算。当人们迷失了方向,技术也就不能幸免,生活中打着高科技的旗号做违背科学精神的事情比比皆是。技术的运行需要人类理性的有效驾驭,还应该着眼人类长远的利益和照顾社会大多数人的感受,在高效运用技术与避免技术异化之间寻求平衡点,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相处。在这一点上,作为社会象牙塔的大学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首先,大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社会未来的精英,令他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富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和责任心。在充斥着功利浮躁的时代里,普适人文精神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若然天之骄子尚不能免俗,更遑论普通的市民大众。有学者指出,唤呼人文精神的回归就是呼唤人类理性的回归。高等学校是培养掌握科学技术人才的场所,高等教育不能用唯科学主义的精神教育学生,应该教育他们如何对待科学技术,如何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幸福服务。其次,各国大学教育体制或有不同,但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应相通。现代大学教育的使命在于引导学生健全人格、学会独立思考,不要成为有学科专业无反思精神的“技匠”。至于掌握具体知识的多寡,反倒不是最重要的。“高等学校是人文汇萃的殿堂,不是贩卖知识的市场。学校当然要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创造一种富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一种创新的精神,一种价值观,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再者,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是人类文化史的两大奇葩。解放人性,凸显人文精神,不但要弘扬失落已久的人文文化,还要大力促进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的融合。大学教育可在科学精神原有的求真、理性基础上,溶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不为技术理性束缚。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科学技术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作者:冯卓华单位:广东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