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研能力培养体制思考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20世纪8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界首先提出本科教育应由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转变。当前,我国多数高校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已经明显滞后于时代的要求,现有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过于注重既有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影响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快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对于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3]。
一、本科生科研的概念界定及主要形式
(一)本科生科研的概念界定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改革者洪堡(WilhelmvonHumboldt)提出“教学与科研的统一”(UnityofTeachingandResearch),明确指出大学应该承担两种职能,一是对科学的探索(科研),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教学),从而扩展了大学的职能,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美国学者默克尔(CarolynAshMerkel)认为“本科生科研泛指学生和教师在科学、工程、艺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协作,可以被用来描述探索性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活动,也包括学生在一个项目中做教师的研究助理,或者学生自行设计项目和公开科研成果”。美国本科生科研理事会对本科生科研界定为“由本科生进行的探究或调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对学科的发展做出原创性的、理智的或创造性的贡献”。
(二)本科生科研的主要形式
我国高校在借鉴国外本科生科研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试行并推广本科生科研计划。当前,我国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大学课外科技活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大学生自主申请的研究项目(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三种,对本科生科研活动进行相对系统地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当前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创新水平低,覆盖面小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种类繁多,但真正有技术含量、有思路、可行性高的项目的较少,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没有广度和深度。相对于本科生的人数,活动的覆盖范围很小,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成为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受益者[4]。
(二)经费来源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纯理论知识的传输,进行任何形式的科研训练与实践,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总体上来看,本科生科研资金来源单一,经费紧张,多数高校没有建立起专门面向本科生科研的专项资金,资助额度也较小。
(三)本科生科研实践平台不健全动手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备环节,虽然很多高校面向本科生开放了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等实践平台,但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指导,这些实践平台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制约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
(四)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缺位,科研指导流于形式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统一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本科生科研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本科生科研活动缺少必要的外部环境支持,社会各界对本科生科研的关注和扶持力度不够,有些高校的本科生科研活动只是社团活动的一项内容。这些已经阻碍了本科生科研活动功效的充分发挥。参与管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人员多由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兼任,对科研项目的具体指导往往流于形式,导致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水平难以提高。
(五)教师对本科生科研指导积极性不高,评价机制不合理当前,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尚处于探索阶段,制度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对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评价和激励机制,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更多关注自己的科研课题,很少将精力放在指导本科生科研上。因此,如何改革评价机制,健全教师激励制度,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研究人员参与到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去,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六)现行教学体系不够合理,学生科研意识不到位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本科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教学管理角度看,对理论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一般都相当重视,但对直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验教学、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要松得多,使得教学过程不能体现研究性特点。学生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应付考试中去,没有时间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科研意识淡薄。
(七)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是推动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深入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应鼓励学生通过、评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来衡量科研创新活动成果,形成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目前许多高校忽视了课程、学分以及学生评价制度革新,学生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妨碍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必要性
(一)社会对大学培养科研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都是在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主动地学习和探索,这样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要求。
(二)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校为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使学生尽早进入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学生对个人能力提升的要求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感受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加深对现有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创新性工作奠定基础[5]。
四、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原则
目前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评价指标一般有研究性学习能力、科研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三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认为,当前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要把握好以下五个“统一”的原则。
(一)把握好“学校制度体系和学校运行机制”的统一,建立学校的科研创新保障环境教育部2005年1月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要让本科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建立离不开学校相关制度体系及运行机制的建立,需要高校各部门互相支持促进,从而为本科生科研创新打开畅通的渠道,建立良好的科研创新保障环境。
(二)把握好“学生思想重视与学生行为主动”的统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必须实现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主动参与科研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把握好“教师教学引导与教师科研引导”的统一,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教学活动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主渠道,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大学生科研创新提供方向性的指导、理论支撑和精神上的依靠。高校应着力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将教师教学引导与教师科研引导有机统一起来,发挥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从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的效果。
(四)把握好“教师科研创新与学生科研创新”的统一,实现挥师生的良好互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试验课、案例课、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模式,实现教师科研创新与学生科研创新的互动。
(五)把握好“学生自主学习理念与学生学术理念”的统一,打造大学生科研创新队伍树立自主学习理念对大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高校应给予大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提供充分的环境保障和物质保障。学术观念直接表现为人们对学术的理解和看法,正确的学术观念对于大学生的科研创新具有引领性和主导性,能激发大学生为实现社会责任和自身学术价值而积极参与科研创新实践。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大学生群体中科研创新带头人,构建一支新型的具有创新理念、创新能力、开拓精神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生力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的工作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期,为了进一步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组建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可以考虑设立由党政领导牵头、相关专家参与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课外科研和创业项目的评定、审核和监督指导。委员会由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事业代表组成,从而有效整合校内外的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健全本科生科研的内外部组织体系,制定本科生科研的方针政策,宣传本科生科研的意义,指导和评价本科生科研工作,为我国大学本科生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思想教育在新生入学之际就要对他们进行科研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科研素质是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他们规划4年大学生活,帮其认识到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合格本科毕业生的重要性,使其从进入大学校园第一天起就树立科研能力培养与理论学习同等重要的理念。
(三)搭建学生科研成果交流、平台积极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到学校举办学术报告会和学术讨论会,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出版专门的学术期刊,或在学校原有的学术期刊上开辟学生科研成果专栏,加强学术交流,拓宽交流平台,保障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质量和效果。
(四)建立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建立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完善学生科研项目的验收和评估体系,同时应考虑对教师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学生科研。
(五)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导师制建立导师制是对学生科研能力有效培养的重要途径。导师制能更为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科研领域,避免盲目性,提高本科生科研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导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情况,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己兴趣和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计划、研究计划。在指导中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对本科生科研进度进行检查和监督,以保证项目的正常进行和论文质量。
(六)加强本科生科研平台建设,拓宽资金来源加大实验设施投入,实行开放式管理,发挥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中的作用;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强化本科生的实习教学环节,切实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创新能力;在争取国家本科生科研资助资金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行业的合作,设立带有行业性质的本科生科研项目基金,拓宽资金来源。
(七)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的职责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确保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