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责任意识体系建设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众所周知,责任意识教育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而我国的道德教育长期处于一种传统模式中,这种传统模式认为德育仅仅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而忽视可以通过自身内化和提高的过程。这势必会造成责任意识教育实效性的低下。因此,我们必须创造新的模式寻找新的出路,以解决这一难题。笔者试图从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机制六个方面着手,构建新的责任意识教育模式,以提高责任意识的预见性,增强责任意识教育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一、建立责任意识教育理念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然而,伴随着高校扩招、合并、教育产业化等一系列市场化运作,人才培养方向就出现了自上而下的偏差。学校单纯的追求高就业率,而出现了重技能轻素质,重专业知识忽视基础知识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不利于我们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人才。我们的教育体系承担着的是为社会培养担负未来历史使命的人的职责。这样的人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所以责任意识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中应处于最基础性地位,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具有高度责任意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心理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挑大梁、立大志、做大事[1]。
二、优化责任意识教育环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生存和发展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并且人又是环境的产物,人与环境矛盾的运动推动着自身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同时人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既离不开主体自身的学习和自悟,也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一般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行为的养成,都是在这些活动中形成,并且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我们要打造好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网络,建立开放的教育模式,使学校责任意识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整体化的、全方位的轨道,这样才能增强责任意识教育的整体合力与效应。
(一)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也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子女的个性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尽管家庭环境似乎对大学生群体责任意识的提高距离较远,但是绝不应该丧失其教育主体的地位。特别是对当代家庭责任教育缺失的大学生群体,家庭这一责任环境更显重要。首先,父母的榜样作用效应不减。父母自身品德修养会对孩子造成直接的影响,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其次,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交流。营造轻松、民主、对话式的氛围,打破权威专制的传统交流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平等与自由,并积极参与家庭事务的处理,以主人翁的姿态提高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而不是被动地依附与寄生在家庭中。
(二)优化学校环境
增强责任意识教育的时效性,离不开学校的参与。同时学校仍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首要主体。学校是大学生长大成才的摇篮,是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学校教育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力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和影响。因此,优化学校环境尤为重要。首先,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很大的感召作用,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开展以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意识。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良好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其次,加强高校师德修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培养有责任意识,积极承担责任的人才,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责任意识。教师的魅力,依靠的是真理和人格力量,教师自身行为上的示范作用甚至比言语示范和书本知识更有教育力量。因此,教师不但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更要明确自己在学生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性,以良好的人格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责任意识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再次,发挥校园媒体的重要作用。在重视考分和考研率就业率的高校氛围中,宣传和表扬道德上的典范,通过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营造“负责光荣,失责可耻”的舆论氛围。
(三)优化社会环境
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培养和提高,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是不够的,毕竟我们的学生最终还需走向社会。因此,积极营造与倡导家庭和学校环境方向一致的理念对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升意义深远,如果社会环境不利于责任行为的实现,那么我们的前期教育就会功亏一篑。当今中国是一个多元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利益关系的多元化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人们的精神价值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使广大的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无形的道德教育,从而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社会广大媒体也应该帮助大学生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宣传,注重引导,把自己舆论导向的优势最大化。在社会上广泛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如“三下乡”活动、“扶贫帮困”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形成求同存异、包容多样,最广泛的责任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大环境。
三、深化责任意识教育内容
调整和更新责任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这个大方向不动摇,在教育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认知能力。与中小学责任意识教育不同,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意识教育任务更加艰巨,他们中间有少部分人已经形成了不良的道德品质,夹杂着不正确的责任认知,这就大大增加了我们工作的复杂性。同时,大学生群体有走向社会的过渡特点,需要适应社会也具有改造开拓社会新局面的能力。他们由于其自身的知识结构逐步完善,思想独立性增强,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迅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实施教育影响时有强烈的针对性而且理论上有一定的深度。
(一)生命责任意识教育
生命责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群体意识到生命不仅是人生的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珍爱自我生命的同时爱护地球上一切生灵。生命的存在是一切理想和抱负实现的前提,是我们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足够重视。把生命责任意识放大到整个世界,也是我们对大自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一种尊重。
(二)行为责任意识教育
行为责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大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同时懂得通过自己的行为正实现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明白行为的重要性。首先要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是才是负责任的行为,如何做出负责任的行为以及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需要做到调节、监督、评价、反省这四个环节,同时,正确面对因自我不良行为造成的后果,不逃避。
(三)成才责任意识教育
成才责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大学生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提升责任意识,把自我发展、个人成才能够与祖国的前途、名族的振兴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活动通过追求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进而达到自我的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又是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肩上担负着祖国的未来,因此必须做到立志成才,成为一个德才兼备、追求真理、敢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样才能做到更好地回馈社会。加强成才责任意识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样有重要的作用。
(四)回馈责任意识教育
回馈责任意识的目的是让大学生们懂得,只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对社会和人民做有益的事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人生的尊严和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大学生成才后,应该明白是家庭、社会、国家培养了自己,应义不容辞地回报大家。做到孝敬父母、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忠于祖国,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社会新风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四、改进责任意识教育方法
(一)通过双向对话、自我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理解双向对话打破了传统教育方法中教育者向被教育者进行单一地灌输说教的方法。它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通过相互尊重的、信任的、平等的交往,达到灌输和教育的目的,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教育沟通,也是一种信心、情感的双向交流。对话性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个体德性的自主生成。自我教育方法是指受教育者通过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以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方法[3]。在责任意识教育上,只有通过双向对话和自我教育方法相结合,加深对责任意识的理解,责任意识才能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品质。
(二)通过角色扮演、实际体验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实践实际体验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为直接理论来源。实践是检验人的思想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而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角色是密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骄子,祖国的未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出与自己角色相适应的言行。这两种教育方法的结合,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习得并内化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也有利于理解责任意识效果的提高。
(三)通过榜样示范、修养指导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理想榜样示范也称典型示范法,它包括直接示范和间接示范。我们可以通过具有代表意义的人和事起到示范引导、警示警戒作用,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规范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帮助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4]。同时加强修养指导,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素质。责任理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提炼出的一种美好的愿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美丽蓝图。
五、拓宽责任意识教育途径
(一)加强学科渗透
进课堂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教育途径上我们要利用好这一主渠道,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传统的责任意识教育基本上是依靠思想道德修养这一课程完成的,这种力度显然不够。事实上,每个学科都隐藏着责任意识教育的素材。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责任意识教育中的渗透作用,把责任意识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在其他学科实践中实现责任行动的转化。人文学科可以养心,自然学科有开阔人的胸襟和视野的功能,两者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因此只有把这种隐性的教育和显性的教育结合起来,责任意识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责任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陶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重要载体,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的导向,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宣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在增强责任意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质。我们亦可以把责任意识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比如,学唱红歌、毕业和新生文艺晚会、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淡化了教育痕迹,提高了责任意识教育的可接受性。
(三)开展社会实践
责任认知和责任情感最终都要落实于实践中接受检验。责任意识教育成败的关键就是看我们的学生能不能履行责任实践。一切责任意识教育的理论只要还没有运用于实践中,它都具有抽象性质。因此,我们必须对实践环节足够重视。我们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在这一活动中实现尊老爱幼、回馈社会的良好品质。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把责任意识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达到知行统一,提升自我素质。
(四)利用网络媒体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充斥着90后大学生的生活,他们迈进了标准的拇指时代。互联网的快捷使大学生们接受了更多更广的知识,同时也养成了思想开放程度高、观念更新快的特点。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和媒体。首先,善于利用微博。这一活动广泛流传于大学生群体中,它具有可复制性、共享性、适时传输性的特点,把感人的事迹、适用性强的名言警句通过微博感染大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次,加强校园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抵制腐败思想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网上传播。再次,树立正确的上网观念。切忌过分依赖和沉迷于网络游戏,逃避正常的社交活动和真实生活,利于网络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十分可取的[5]。
六、健全责任意识教育机制
(一)健全管理机制
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开展,它是调控教育各个环节、各要素顺利运行的重要机制,也为增强其实效性提供重要保障。健全责任意识教育管理机制,首先要建立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工作的领导机构,并指导各院系开展工作,从领导和组织制度上加强重视。其次,制定相关工作人员职责制度,以制度化的形式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是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相关的工作人员认真扎实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责任意识教育工作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再次,制定工作目标。根据学生责任意识现状作出科学决策,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最佳方案确保教育目标的最终落实。
(二)健全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指用激励的手段、发挥激励的功能来调动教育各主体的积极性。激励手段可以包括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在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中,学校要不断完善各种奖励制度、奖励内容,使广大学子明白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这种机制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具体运行中,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反向的、干扰性的因素,因此,我们要积极地防止和控制这种不利因素处于主导地位,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健全评价机制
目前,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就是按照单一的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最后导致教育竞技化和功利化。健全评价机制,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思想,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多元发展。尤其是注重对学生的成绩评价转移到对注重综合素质全面评价上来,评估内容和标准更具客观性,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形成评价与奖惩相结合的机制,有效地激励学生的情感,使其明确努力方向,增强行为动力,在理论学习和责任实践中做出合理的目标定位,着力于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