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探索范文

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探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探索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1],是一个人获得全面发展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内在动力。主体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自主意识是主体所具有的支配和控制自己活动的权利和能力,是一种成为自我主人的积极的心理活动。自律意识是指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及其他活动中所具有的自觉遵守各种社会规范并以此来规范自身活动的心理活动[2]。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则是指大学生对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及发展定位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和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欲求[3],是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大学生主体意识状况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成效。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同时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必须做的重要工作[4]。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目前在校大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状况,并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探究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以期为今后开展大学生主体意识教育,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参考依据。

一、学生主体意识现状分析

本研究选取南京部分高校4个农科学院,4个非农科学院,20多个本科专业不同年级的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学生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主人翁意识、创新意识及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提升主体意识的途径等内容。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回收率为95.2%。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在校大学生主体意识状况总体良好,大部分学生有理想、有目标,能积极主动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较强的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但部分学生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不明晰

在对人生目标和理想设定的调查中,采用自我打分的办法,学生的目标理想明确,设计分值为满分100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自我评价为80分以上者占总人数的57.77%,60~80分之间的为37.18%,60分以下的为5.05%。在进一步调查是否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时发现,仅23.53%的学生对职业生涯发展有细致的思考和规划,学习生活迷茫和几乎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占25.21%。专业满意度调查显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63.44%,不太满意和完全不满意的占36.56%。在对不满意的原因调查中发现,有47.02%的学生是对专业未来发展状况担忧,有23.78%的学生是由于所学专业由父母选择,自己完全不喜欢。由此可见,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足或专业思想不稳定,是导致学生缺乏奋斗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则的原因之一。

(二)主人翁意识欠缺

在校园主人翁意识方面,仅有62.82%的学生认为自己是校园的主人;有高达95.17%的学生反映乱刻乱画、乱踩乱踏、“长明灯”、“长流水”等现象屡禁不止;有违反教学纪律现象(如迟到、早退等)的学生仍占30.46%。

(三)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不足

在学习生活中,认为自己主动性强或比较强,能完成好各项学习内容的学生占68.27%,仍有31.73%的学生在这方面较为欠缺,其中,愿意积极弥补的学生占32.40%,有时也会弥补的占49.16%,有18.44%的学生很少或完全不去弥补这方面欠缺。在竞争意识方面,认为自己有强烈竞争意识的学生仅占47.48%。

(四)创新能力和实践意识有待加强

在对大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意识等项目进行调查时,学生认为目前最缺乏的是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有的36.5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较薄弱。

二、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目前在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进入高校前的学习、生活中长辈包办得太多,学生按照父母设计的人生轨迹成长,缺乏独立思考、自主决策的环境,直接导致学生成长的被动性;部分家庭溺爱子女,学生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缺乏相应的锻炼和人生体验,依赖心理严重,导致其学习、生活积极性、主动性不足,主人翁意识欠缺。

(二)学校因素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基础教育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很难适应。同时,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学生对发展前景产生迷茫,学习无用的想法在部分学生中存在。

(三)个人因素

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教师及家长的监管放松,部分学生产生了惰性,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认同感,这些都抑制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另外,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习惯了“被安排”的学习、生活方式,即使大学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创新空间,学生也不愿作出尝试。

三、思政教育中提升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探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造成学生主体意识欠缺主要是由家庭、学校和个人三方面因素造成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格健全、品行优良、具有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人。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为目标,提高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最终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入手,结合学生需求,对提升学生主体意识途径提出以下建议。

(一)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沟通交流,确立师生互为主体的关系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成分较多,服务和引导的成分偏少,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器”,忽视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4.5%的学生认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管理是主要的教育方法,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有76.4%的学生认为和教师的有效情感交流会帮助他们提升主体意识,但仅有12.4%的学生和教师间有较多的沟通,有42.6%的学生从未和教师进行过深入细致的谈心,有81%的学生认为目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随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思想越来越个性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强化服务意识,确立师生互为主体的关系,更多地采用双向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和引导,做到思政教育人性化,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和学生交朋友,在教育过程中晓之以情,明之以礼,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强化主人翁意识。

(二)相信学生的主体能力,搭建平台,挖掘学生的“三自”潜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5]。随着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和生理、心理的发育逐步完善,已具备了自我管理的可能,有73.9%的学生认为实施“三自”教育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主动性,提升主体意识,有72.5%的学生希望搭建更广阔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平台,如自我制定学生管理制度、自行进行活动策划和组织实施活动。为此思政教育更应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主体能力,引导大学生提升主体意识。应当把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作为大学生实施“三自教育”的平台,以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主人翁意识,形成大学生“三自”教育体系。同时在学生活动组织运作过程中,鼓励建立民主的运作机制和管理办法,营造宽松的管理氛围,秉承“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原则,减少对学生活动的干涉,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为“三自”教育搭建良好的平台。

(三)加强理想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是主体对未来的愿望和祈求,是对自身人生目标的关切与追求。在被调查学生中,对自己专业不太满意或完全不满意的占36.56%,这部分学生学习动力欠缺,经常迟到、旷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为此,要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就应该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和职业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一是要把握好新生入学教育,让新生对大学生活及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二是将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相结合,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分析行业形势,帮助学生树立就业和创业意识,使学生对未来职业充满信心。三是利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专业思想。

(四)树立示范榜样,强化学生竞争意识“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渗透性,应该比那种带有职位、资历、利益等因素的或显或隐的强制性(权利震慑、利益丧失的威胁等)等权利影响效力更为深远、广泛、持久[6]。树立榜样是我们党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树立示范榜样,有利于增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具有巨大的激励作用、很强的自我控制作用、极好的自我调节作用、很好的自我矫正作用[7]。通过榜样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发挥。调查结果发现,有83.4%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一个或多个榜样,有82.4%的学生认为优秀的榜样对自己的成长有促进作用,有81.0%的学生认为学生中的优秀群体会给自己带来压力,同时其中有78.3%的学生认为优秀学生给自己带来的压力也会转化为自己的动力。为此,要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可以在学生中选取优秀分子进行宣传,树立典型;也可以邀请社会名人或杰出校友来校开展讲座,树立示范榜样;同时积极开展评奖评优活动,营造竞争环境,强化竞争意识,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从“要我成才”转变为“我要成才”,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内部驱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五)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使大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得到统一的有力杠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才能真正认识自我存在的意义,自我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只有通过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都是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的自主学习过程[8]。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我学习空间,通过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主体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此,思政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课外科技活动的引导。要有计划地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组织安排,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勤工俭活动,利用假期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实践锻炼。高年级的学生,学校应鼓励他们在不影响学业的情况下,到企业以及政府部门兼职,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9]。同时,利用校园科技活动积极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搭建平台,要整合师资,形成制度,开创学校重视科技创新,教师引导科技创新,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