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本科教学质量监察体制分析范文

本科教学质量监察体制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本科教学质量监察体制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本科教学质量监察体制分析

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而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最近六年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在帮助人们了解这一研究概貌的同时,试图发现目前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理论的研究

(一)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原则明确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原则意义重大,就现有的文献来看,研究者较多地认为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张恩忠等人补充了系统性、可行性原则,黄作良补充了目标性原则。(1)全面性。制定教学质量监控方案时,必须通盘考虑,设计全面的教学监控指标体系[1]87。李俊等人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包含以下因素:“课程评价、专业评价、教学工作评价、课堂教学评价、试卷及考试质量评价、毕业班调查评价、教师教案评价等”[2]7。(2)全员性。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全体师生、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每个人都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要充分展示主人翁身份,同时也都是被监控的对象,要自觉配合监控环节的各项工作。(3)全程性。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不是靠最后的评价、检查得出的。因此,应当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事中监控实施过程、事后监控整改过程的循环、统一[3]69。(4)系统性。系统性的实质是把教学质量管理作为一个由各级系统组成的整体来看待。由校、院、职能部门、教研室、班级等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网络,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管理系统[3]69。(5)可行性。监控措施的制定必须以学校现有的物力、人力为基础,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监控方案[2]8。(6)目标性。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是关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度、发现培养目标的误差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纠正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机制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当将全过程的各项监控活动有机协调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1)明确的监控目标。监控目标应尽可能数量化,对实施监控的措施、责任者、实施时间、进度等尽量予以细化。(2)专职的监控组织。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运行中,监控组织掌握监控体系的动态,组织新的协调与平衡。(3)高效的信息系统。明确规定各种教学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路线,明确各种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4)科学的评价结构。科学的评价结构必须是过程的规范性控制和结果的实效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包括准备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还应包括随机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5)完善的监控职能。明确监控体系中每个环节的具体监控内容,将监控工作落实到每一个职能部门、每个人,使有关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6)阶梯的循环运转。“建立一个闭合的监控循环,即找出教学质量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对策—执行对策—检测效果—将监控经验制定成标准—进入下一个监控循环。”[4]170

二、当前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问题的探讨

研究者认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没有建立独立的本科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机构何李来等人通过比较国内外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现状,指出:由于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独立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机构,使得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显得非常薄弱[5]21。

(二)监控的客观性难以保证江昌勇等人提到: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根深蒂固,较少地融入质量管理与监控意识。管理者忙于应对繁忙的行政事务,对质量管理的深层次问题缺乏了解和研究,而在职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导致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乏力。又由于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依据模糊不清,难以避免个人评价的偏差,很容易受到复杂人际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从而造成监控者和监控对象的隔阂和对立,不利于工作的开展[6]84。

(三)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缺陷李俊等人提到:“现在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监控制度,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内容散见于其他各项制度之中并且相互之间缺少有机的联系。”[2]5

1.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研究者普遍认为:对本科教学质量的监控,不可能只依赖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就万事大吉。目前许多高校尚未建成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单一,并且评价体系人为成分较重,难以避免个人评价的偏差,缺乏客观性和可比性。

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部结构错置研究提到:本该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占支配地位的激励机制被置于从属地位,而本该居于辅助地位的约束手段却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以约束为主、激励为辅的机制严重影响了教师、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学的各环节人为限制过死,缺乏活力。

3.缺少教学质量的奖惩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由于没有体现对高质量的褒扬和低质量的批评,更没有在招生计划、投资项目以及拨款数量方面体现出教育质量高者优先的原则[5]21,再加上管理人员普遍对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薄弱环节重视不够,对监控系统的信息缺乏决断和落实,限制了高校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直接削弱了教学质量监控的效能。

4.传统评价机制的局限性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反馈环节,研究者纷纷提出传统的评教制度存在的局限性:(1)评价专家组构成不合理。专家组的学术结构、工作背景结构、年龄结构、评价经验结构不合理,评价的主力没有定位在多次参加评价活动、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上,并且对所评的学科、专业缺乏针对性[7]。(2)评价的主观性强,无法排除人为因素影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实现真正的客观化。(3)评价内容陈旧。由于长时间不进行修改,评价的内容不能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学科发展相适应,评价的结果对教学改进的应用性差。(4)评价指标体系中遗忘了两个主体:高校和大学生。在实际评价活动中理应占据重要地位的高等学校大多数疲于被动应付,主体性丧失。而大学生的就读经验,要么被师生比等数据掩饰,要么被简单化为单纯的学业成绩,出现“质量主体”缺位的现象[8]5。过分量化崇拜,高校囿于过分细分与死板的量化考核,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是否完整、试卷批改是否规范等细枝末节上,是非科学的,也不符合教育规律。教学评价中过分的量化崇拜只能导致数据上的弄虚作假[9]3。

(四)监控过程的不平衡性周印利认为:学校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或者某些方面进行独立监控,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且目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偏重于课堂教学,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的监控较少;对理论教学环节的监控较重视,对实践教学环节则缺乏监控[10]194。张恩忠等人认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执行教学计划、稳定教学秩序的监控较重视,而对执行教学大纲、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监控不足[1]86。把监控的对象指向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监控学生学习情况时,过分强调对知识的考核,而对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较为松弛。李俊等人认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相对微观,主要关注具体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2]6。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因此不仅要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实施监控,还要兼顾其他相关工作,保证高校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协调。

(五)监控内容的专业性不够何李来等人认为:大学专业的分化如此明显,因此大学本科的教学质量监控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实施专业的质量监控[11]。然而大多数高校在本科教学监控体系的构建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专业分化的需求,实行对全部专业具有普适性的监控体系,没有专业针对性,也忽略了各个专业的特殊性。

(六)反馈不力陈慧等人认为,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大多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没有建立质量监控的动态适应和过程预防体系,导致不少高校仅仅注重教学的执行和检查过程,信息的反馈及其在管理和决策中的运用相对滞后,造成“监而不控”的现象[12]。李俊等人对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运行做动态追踪,结果显示:教学信息反馈不及时,过程跟踪不到位,数据处理片面,问题解决缺乏效率,调控措施无法彻底落实,使得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难以实现[2]6。

(七)尚未真正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余小波等人认为正确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一是以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没有得到充分确立,数量主导的发展思想和实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二是以促进、激励、服务为重点的思想还没有在质量监控中得到充分体现。教育及其管理的对象是人,同时教育管理也是由人实施的,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在实际教育质量管理中,企业管理模式常常不加区别地被引入教学质量监控中,重管理、规范、控制,轻引导、激励、促进。”[13]2

三、完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

对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者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笔者将各种解决方法进行归类,具体如下:

(一)思想方面

1.强化质量意识邱容机提出了几点合理建议:第一,强化质量意识,发展学校内部的质量文化,落实质量管理、把好质量关。第二,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程序,重点做好计划过程、实施过程、检测反馈过程、调节过程的质量管理,使教学质量管理发挥最佳效益。第三,优化学校的质量宣传教育系统,积极推进质量文化建设[14]226。

2.融入人文理念传统的以约束为主的管理侧重于行政权力的运用,人文观念淡薄。因此,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融入人文理念,发挥监控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对突发情况进行灵活处理,构建一个以人为本、以人的质量为中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3.提高监控主体的素质和责任心研究者发现:监控主体素质的参差不齐是影响教学质量监控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教学质量监控队伍的选择与丰富其管理经验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应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其责任感,在监控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二)措施方面

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个具有合理内部结构、严密通畅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当是包括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质量问题反馈的闭合系统,是教育现代化对高校教学过程提出的要求在教学层面的具体体现。邱容机提出:“将本科教学监控纳入常规的教学管理中,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质量信息收集分析系统、质量评价系统,并保证三个系统有机统一、信息畅通。”[14]226施晓光认为:“坚持持续的质量改进,实行全面的质量监控,以为高校自身及其顾客提供更多收益为目的,在整个组织内采取旨在提高各项活动效益和效率的措施。”[15]韦巧燕提到“:减少学院之间的无效竞争,强调学院之间的‘共振效应与共生效应’,增加教学资源配置上的互补性,使各类别学院的教学功能相互配合、协调,在整体上实现整个高校内部教学系统功能的优化。”[16]

2.实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控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人才的质量上”[17],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各项职能活动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因此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突破传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监控对象相对局限、监控内容专业性不够等缺陷,一方面监控教师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强化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行为的监控。在监控学生学习情况时,不仅强调对学生知识的考核,还要兼顾对其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此外,在充分考虑专业分化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每个专业的特殊性,配备相关专业人员实施专业教学质量的监控。

3.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教学质量的监控是一个全面的过程,不可能只依赖于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就万事大吉。建立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具体措施总结如下:第一,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建成符合各个高校实际的、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第二,制定包括教学规范、教学计划完成情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等的质量评价标准。第三,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在评价方案的制定方面要紧紧抓住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素质培养等进行测评。第四,合理控制评估质量。一方面选择与培训评估专家多向发展,避免专家成为“只靠一套冷冰冰的量化指标打分的机器人”[9]3;另一方面,吸收师生、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参与,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注入新鲜血液,更加公平。

4.增强反馈力度监控结果的反馈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发展意义重大。如若仅仅通过实施各种措施改进和完善当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监控结果的反馈不力,就不可能及时调整体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周印利提出实施360度反馈[10]195,通过建立学生信息员、问卷调查、领导听课等制度,真实有效地采集教学质量信息,及时反映教学过程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陈娇等人通过研究现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提出“建立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和反馈体系,对每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反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高校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和不足,使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保持动态的适应性”。[4]171

5.完善经费投入制度缺乏经费支持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因素。在这方面的研究中,邱容机提出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的具体实施步骤:第一,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在保证教学实施的基础条件上,有步骤、有计划地逐年增加经费的投入,使实践教学、教学实习等教学环节能运行顺畅。第二,加强高校的其他硬件建设,投入一定的经费保证教师、学生的正常教学和活动场所,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14]226。第三,建立内部经费管理机构,确保经费的使用效益,切实提高经费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使用效果和效率。

四、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研究的实践性不足通过对研究者进行身份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研究人员是从事高校管理工作的,只有少数是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欠缺。从所得的研究资料来看,由于对教学实际环境的认识不足,同时缺乏相关的管理学知识和规范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实践性不足,难于适用于千变万化的教学环境。因此,加强研究的实践性是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思辨性不强,缺乏理论支撑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对我国各高校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在目前研究中,理论深度还不够,多数研究人员还只是把质量监控视为操作层面的技术问题,热衷于具体模式体系的建立或借鉴、引用国外模式[13]1。并且研究人员对提出的几种模式体系都没有做出合理的理论说明,概括性不强、解释力欠缺,不能完全反映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实际[18]。因此,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研究的理论支撑,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奠定基础。

(三)研究具有局限性纵观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虽然构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各项措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各项措施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并且没有对构建的各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动趋势进行探讨。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当结合各监控体系的结构、特点,进行综合探讨。为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一方面我们要借鉴国外发达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又需要运用科学的操作方法,来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