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的信任危机及教育对策范文

大学生的信任危机及教育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的信任危机及教育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的信任危机及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信任危机的表现

对异体本能的情感设防是人性之常态,这里的信任危机是指“可以相信却不去相信或不敢相信”的人性非常态。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上,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际信任危机。人际信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大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的重要前提。但当大学生将某一社会现象非理性推广或将不良个人经历片面化适用,在普通交往中将不能坦诚待人。有研究资料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平均值为91.2(根据六点记分原则,理论上问卷最小得分为25,最大得分为150),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度总体程度不高。2.组织信任危机。当前,社会信任危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的经验事实。市场经济中的欺诈坑骗、假冒伪劣,政治领域的权力滥用、腐败丛生等一系列社会信任问题对大学生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与此同时,就高校内部而言,学校秩序正常的表象下也隐含着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和冲突。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服务、管理制度以及师生关系总有着自己的设想和期待,而现实中他们却经常感到未能获得预期中的满意程度,不信任感随之而来。同时,学校的某些不当作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这种不信任感。3.知识信任危机。知识信任危机是当前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异化现象。由于缺乏对学习意义的正确理解,特别是就业中“能力不如权力、知识不如金钱”的不公平境况所带来的刺激,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开始怀疑知识的价值,自我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期性,进而滋生不安全感和缺乏信心,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感召力黯然消退。

二、大学生信任危机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一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它所要求的秩序和规范尚未完全建立,一些运用非理性手段致富的人,对金钱、权力的张扬达到可以藐视道德法则的地步,这些现象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其不满和对抗的情绪迅速蔓延。二是社会网络化的挑战。网络是把“双刃剑”,使人们受益无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可以根据任何一种共同兴趣在全球范围内自由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和面对面的“在场”交往,日益被简介联系和“缺场”交往所取代,我们逐渐发现自己在社交上的孤立,因为我们虽可以自由与人沟通,却无法相互作出道义上的承诺,因而也无法在真正的社会团体中彼此相结合。三是社会伪善之风盛行。所谓伪善,即行之于不善而饰之于善。伪善成风,使得大学生原有的道德理念发生动摇、社会认同感降低,对自己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复杂社会滋生出难以把握的无力感和道德心理的困惑。

2.学校因素。首先,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高校正致力于探索新型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制度上难免存有真空地带。一是许多旧制度功效已失,新制度却尚未完善;二是有些制度的执行情况令人不满意,事实表明,形式的条文是一回事,现实的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其次,个别教师行为不当。不可否认,目前高校有部分教师科研浮躁、教学敷衍,有损师生间信任关系的建立。有关资料显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有“群体效应”,学生倾向于从教师的个体表现作出对教师群体特征的评判。再次,传统德育内容具有局限性。一直以来,高校德育侧重强调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却很少引导其关注自己、理解自他关系。对于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生活,如何应对生活变数的学习项目比较少。

3.学生个体因素。一是自我意识的异化。大学生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争取权益,然而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往往把权利异化为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的自由,一些基本的道德要求、伦理规范日渐淡漠,精神日趋空虚,人格变得浅薄。二是不良个性的影响。不良个性品质强化了大学生的心理防范意识,如自负,在自我认识上以肯定掩盖否定,过分相信自己;嫉妒心强,人为地将他人缺点心理放大,对异己总持有怀疑甚至反对态度;自卑感强,常封存内心,拒绝接触外界。这些都会造成大学生与他人、与社会在心理上的抵触、对抗和排斥。三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应对能力较弱。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日益紧张和表面化,竞争日趋激烈,奉献精神越来越少,利益交换原则却无处不在,虚伪与欺骗也常常可见。阅历浅、经验少的大学生自感难以应对,其信任感、诚心大大受挫。

三、应对大学生信任危机的教育对策

1.坚持主导性和多样性统一的原则,设计大学生信任危机教育的内容体系。大学生信任危机教育的内容要体现社会的主导性价值取向,同时应克服教育内容单一化和简单化,要把教育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在构建教育内容的体系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一是以心理教育和诚信教育为主体内容,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二是依托合作教育、生活指导及社会实践等有效途径,提高学生自主发展能力;三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法律法规、信息科学技术和网络伦理等相关内容作为有效补充;四是切实落实理想、信念、信仰教育,实现精神境界的必要提升。

2.坚持方向性和现实性统一的原则,确立大学生信任危机教育的价值取向。这一原则是指大学生信任危机教育在目标上必须坚持鲜明的方向,凸显一定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同时也必须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内涵。信任危机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信德”教育,培养个体理性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使其能更有目的、更完整、更负责任地生活。其基本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合理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并有所作为的能力,实施中关键要把握几种能力的培养:一是关注生活的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关注生活及人的情感、态度、目的、习惯等易引发主体价值混乱和生活复杂化的因素。要特别强调大学生对自身日常生活习惯的关注,这对其安全感与信任感的培养尤为重要。个体只有充分体验到生活的连续性与惯常性,才能对生活合理预期,从而感受存在的安全,免却面对新境遇可能形成的紧张不安。二是接受现实的能力。接受是一种积极的认知、选择、辨析、内化和重构,把理想的意图变成理想的力量,进而坦诚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理解社会。这实际上是强调大学生在社会关系中,究竟是以绝对纯粹的自我主体方式存在,还是以共主体方式存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纯粹的自我中心只会导致主体社会性的缺失,由孤独而陷入普遍的怀疑和焦虑之中。三是可持续的价值反思能力。这一点很重要,大学生对价值的自主反思能力,可以有效澄清价值选择过程中的混乱,在实际生活中可使其更好地意识到个人珍视的东西,更好地防范因过于脱离现实生活而造成的思想、精神上的抽象混乱,有效排斥无意义感和无序感。

3.坚持科学性和有效性统一的原则,探索大学生信任危机教育的实施策略。突出大学生价值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道德生活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活动,其本质在于它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的需要和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不是社会对付个人、反对个人的工具。强迫、行政命令式的道德教育培养不出有独立个性的人,也无法造就负责任的公民。对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生活调控能力正处于一个不断冲突、调适过程的大学生来说,以他们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对实现有效教育尤为重要。利用角色承担理论,提高个人潜能,强化大学生的社会义务感。利用角色承担理论,通过设立情境,角色进入,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具备平衡人际的协作态度;依托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强化社会义务感,正如杜威在《人性与行为•论道德的社会性》一文所言:“义务感是责任感的起点。我们行为的后果应由他人评判,而义务感则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认同,即认识到行为属于自己,后果也源于自身。”如此,大学生将拥有对自己、他人及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从而自主能动地去获取“生活的能力、发展的能力”。积极创设优化的制度环境,建立学生与教师、学校之间的信任。这种信任感的建立是以“大学生相信学校行为和秩序符合自己愿望”这一基础上的,具体表现为对学校运作秩序、教育者人格素养及业务能力的期待。我们强调学校要保障制度的延续性和透明度,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促使学生对制度和规范的充分信任;管理上要逐步强化协作和理解;同时教师应谨记并力行“学高、身正”。再者,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一所大学所具有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健全。大学应致力于建设风格协调、环境优美的校园,依托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