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意识的培养范文

高校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意识的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意识的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高校媒介素养与大学生意识的培养

一、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转向

媒介素养的理念和教育实践是一个伴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的复杂系统。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文化情境中对媒介素养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表述,但对媒介素养的关键性认知还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而相关的教育其实质就是要指导人们怎样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依照周葆华和陆晔在《从媒介使用到媒介参与:中国公众媒介素养的基本现状》一文中的划分,媒介素养的理念和教育实践从肇始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三个范式,即:19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于英国源自精英文化脉络、强调保护公众免受不良媒介信息侵害的免疫式范式,逐步转移到强调对媒介的质疑和批判性思考的范式,并进一步拓展到以公众媒介参与为核心的范式。这三个范式是受众处理与媒介关系从被动到主动性不断增强的过程,由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单向被动接受到对媒介信息的主动处理再到积极参与生产媒介信息。[1]媒介素养理念和教育实践范式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它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是密不可分的,有的学者把媒介素养分为三个时期:文化素养时期、视觉素养时期和数字素养期。[2]分别意味着媒介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媒介素养理念和教育实践,从中不难看出媒介技术和媒介素养理念及教育实践的紧密联系。因此,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必然促成媒介素养的理念和教育实践发生根本性的转向。从媒介形态的融合发展到媒介结构、技术、功能、流程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媒介融合的实践将引发信息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并逐渐成为媒介化社会的核心建构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传播主体泛化和传播权利分散所带来的显著变化。媒体开始回归大众化的本原,精英话语、主流垄断被消解。普通大众被赋予了传播的权利,他们受惠于技术的进步能够参与到传播的环节中来,发出自己的声音。2006年3月英国电影研究院的网站上公布了“媒介素养倡议书”,其中,最后的第七条倡议尤为引人注意,即“重视个人的民主权利和社会责任”,它在肯定新世纪人们认知媒介及信息,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媒介素养的同时开始强调对公众的“赋权”,提到了现代社会的公民通过参与媒介达成参与社会建构、推进民主的重大命题。而这恰恰应该是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旨归。媒介融合构成了媒介化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同时又进一步加速了社会媒介化的程度。媒介化社会中,由于媒介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的不断加强,使得人们对媒介的依赖程度呈上升趋势,人们习惯了依照媒介所构建的不断扩大的“拟态环境”来形成对真实社会的认知、理解,并据此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处在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他们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在了解社会及世界、人际交往、学习课外知识以及娱乐等方面对大众传媒依赖较高。”[3]因此,高校势必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沿阵地,大学生的当代媒介素养教育也必然成为媒介融合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前沿问题。

二、蕴涵公民意识培育的媒介素养教育

当媒介素养转向参与式行动范式的时候,“赋权”作为一个关键词被突出出来。“赋权这一概念联结了个体的力量和能力、自发的互助系统和对社会政策和社会变革采取的主动行为。赋权理论的研究和干预将个体的福祉与广泛的社会、政治环境联系在一起……”[4]赋权概念的价值取向在于“引导个人、家庭、社群和社区采取乐观的态度,积极参与决策和通过行动来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从而使整个社会的权力结构更趋于公正”[5]因此,当代以赋权为特点转向参与式行动范式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指导学生熟练掌握融合媒介技术,以此为平台,充分享用大众传播资源。深刻认识媒介再现现实的特性、媒介建构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媒介背后的商业利益驱动、媒介生态环境中媒介周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形成批判性思维,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与建构民主社会紧密相关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并最终将这些意识转化为个人行动的能力,自觉积极参与社会决策,不断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促使整个社会的权力结构向更加合理,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改变,进而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也就是说,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必须能够“增加受众(民主社会的公民)的权利和行使权利的能力,促进信息的公平表达和公平流动,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个人解放的过程……”[6]要实现这个目标,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至关重要,只有具备了公民意识,大学生才有把意识转化为行动的自觉性和可能性。公民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包括主体意识、公德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国家意识、参与意识和理性精神等等。权利和责任意识是其核心。著名学者朱学勤则指出:“公民意识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它有两层含义,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和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7]

公民意识关系到能否推动个人为自己和他人的自由和发展,社会的民主公正付诸真正的行动。中国是一个专制历史悠长的国家,在封建统治制度下延伸出来的封建文化很重要的一种思想意识就是忠君、服从。因此中国缺少西方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中成熟起来的近代意义的公民文化底蕴和主体精神。在中国缺乏公民文化历史影响下的现实土壤中,大学生群体的公民意识状况令人担忧。一些关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普遍薄弱。比如:有研究在对北京四所高校的600名大学生进行的抽样调查中,当问及法律和权力的关系时,有32.1%的学生表示法律高于权力,38.7%的表示权力高于法律,28%的表示不好说,12%的选择不清楚。同时只有37.8%的学生对我国的国体能准确回答,仅有53.6%的学生清楚知道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近30%的认为政治与自身的利益相关,而60.1%则表示对政治不感兴趣。[8]公民意识的薄弱直接导致大学生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以网络行为为例,很多大学生对网上的娱乐信息更感兴趣,休闲娱乐和日常交往成为他们上网的一个重要因素,普遍缺少利用网络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对公共利益进行自觉维护的意识。更糟糕的是,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常常存在非理性参与倾向,甚至导致网络集群化,网络道德失范等问题。这些行为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对权利义务认知不深、自主自律意识不强、民主参与能力不高、法制意识淡薄等倾向,使得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宗旨难以在现实环境中得以实践和实现,可见,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应该成为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应有之义。

三、当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公民意识是一种自主自律的主体价值取向,一种平等民主的权利义务互动,一种理性负责的公共精神体现。要培育这种意识,就必须明确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当代转向,推进蕴涵公民意识培育的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促进大学生通过参与媒介达成参与社会建构、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目标。首先,通过新媒体技能培训建立大学生自己的“发声”平台。要能有效地利用工具必须先学会如何使用工具。打破传播垄断权,参与信息传播,利用媒体参与社会建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熟练地使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新媒体技术推进下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人人都可以成为传者的机会,自由平等地参与信息传播成为可能。其次,具体到课堂内部,要通过建立自主课堂赋予大学生参与建构社会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质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一边是工具,即媒介,一边是人,即使用媒介的人。在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强调了单纯的工具使用而忽视了人的价值。因此,当代融入了公民意识培育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重视开发大学生的主体价值,根据他们的经验和实际需要由他们来自主创建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堂内容,与教师分享课堂权利,真正彰显其受教育者的自由平等参与的精神。这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本质上还是教师主导型模式,对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考虑甚少,并且脱离社会现实,封闭性是其主要特征。这种模式不符合新的媒介和社会环境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以一种现代性的姿态在当前的文化和社会情境中发挥实际作用。最后,通过“情景式实践”,让大学生做好“准公共领域的准备和实践”。

台湾政治大学学者吴翠珍认为:“在媒体素养中,做媒体创作并不是在仿制商业媒体,也不是个人喃喃自语的表达,而是在作准公共传播领域的准备和实践。所谓准公共传播领域,是指个人作为社群的一员,为社群在公共议题上发声,目的是促使跨族群、跨团体的共同的越境跨界的对话。”[9]基于此,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应该突破课堂的局限,进行“情景式实践”。“情景式实践”就是让大学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基层,通过广泛的社会接触,在真实的社会情景中了解自身和相关社会群体的实际需要、期望和特殊的经验,以此来形成社会建构的基础。实际上,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公民意识逐渐渗透到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去的过程。即由培育大学生“发声”的意识和能力到教会他们“如何发声”。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这样一些理念和实践贯彻到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中去,通过课程体系有效地体现出来并在实践中发生作用。这是我们将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