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德育困境及对策研究范文

大学生德育困境及对策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德育困境及对策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德育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新媒体去中心化、渗透性、自由化的特点,加剧了当前大学生德育困境,即大学生德育内容与大学生需求脱节、大学生德育话语表达与大学生接受力脱节、大学生德育成效与大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相脱节。为了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本文从新媒体视角探索走出这一困境的途径,高校要积极营造健康的新媒体亚环境、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融合新媒体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德育;困境;对策

随着网络资费的降低,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方便易得,各种软件应用的随意下载,大学生不经意间已置身于新媒体时代不能自拔,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极大地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得高校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新媒体的含义及特征

何为新媒体?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媒体之前冠之以“新”字,必然源于它是区别于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呈现出新的理念、新的运行模式、新的文化氛围、新的生态环境,它正以独有且傲人的姿态进入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对大学生德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本文试图通过对新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方式及大学生德育呈现的困境进行研究,为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提供理论思考和方法借鉴。

1.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的特质在于对传播层级的分化。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大众传播中的两级流动”。第一级是从某一信息源通过大众媒介到达所谓的“意见领袖”;第二级是从意见领袖传到普通大众,这样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新媒体低准入门槛使得对信息源没有特定要求,普通平民大众成为信息传播网络上的各个节点,每个节点都是一个独立的信息源,都有信息辐射的力量。从信息传播的结构看,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线性、自上而下的传播结构,形成非线性,所有人对所有人的结构,这就造成信息源的多元化,也就削弱了传统信息源的权威,促进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平等性,拥有平等的信息源及信息、接收的权力。从传播受众来讲,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下的先精英后大众的受众格局,呈现平民化的特点。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成为其中的主力军,截止2016年6月,我国网民20-29岁年龄段网民所占比例最高,达30.4%。从学历层次来讲,我国网民依然以中等学历群体为主,比例达到65.2%,高等学历群体占到20.4%[1]。信息源的去中心、多元化、平民化特点造成了信息可信度的降低以及管理复杂性的提高。

1.2新媒体影响方式的渗透性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依托其技术条件营造出区别于现实生活的物质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首先,网络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在网络中的生活涉及网络购物、网络交往、网络学习、网络参与政务等等各种形式,一些社会思潮会附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思想的传播,进而导致人们思想的多元化。其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人们常用的一些信息平台往往对字数限制,一些语音、视频时长也有规定,加之信息传播以秒来计算,使得大学生忙于刷信息,扫标题,这也养成了学生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浅尝辄止的思维方式,不求理解的深度,只求刺激视觉感官的信息量。最后,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觅得心中宝、结得天下友人。

1.3新媒体主体生活的自由化

新媒体由于与生俱来的虚拟性和隐蔽性,隐去了网民的真实身份,因此对信息主体不可能作出具体约束,这就为信息主体创造了极其宽松自由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人们一方面无法辨识信息的真实虚假,另一方面会纵容人们很少思考言论行为后果,把网络空间当做私人空间,现实满足不了的在虚拟空间实现。在互联网这样的自由王国里,人们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提供的点餐式的信息服务,凭借自身兴趣爱好自由选取和接收信息,进入人们意识知觉中的信息往往是被主观意识过滤过的,也就是一些异质的信息被不自觉地排除,使得大学生相反进入了狭窄的天地。在新媒体中所形成的一些社区里聚集着志趣相同的人,很容易让人们找到心灵的归宿,但如果得不到引导或情绪能量得不到有效化解,容易走向偏执。

2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德育面临的困境

当代大学生始终是网络技术的一大受众群体,成长环境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新媒体的自由、开放、多元化的特征使得新媒体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力更为突出。

2.1大学生德育内容与大学生需求脱节

我国社会经济正值深刻变革,加之各种社会思潮借助新媒体打开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大学生道德观念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我们在努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同时,在内容上仍然存在脱离大学生需求的问题。一方面,内容选取过时。教师讲课方式太老套,照本宣科,是对中学教材的重复和简单扩展。大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与社会热点相关的,关乎自己生活、学习、就业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矛盾使得大学生德育课程没有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内容表达一言堂。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采用理论说教,运用灌输的方式进行填鸭式教育,加之大学课时较长,很容易产生倦怠。

2.2大学生德育话语表达与大学生接受力脱节

“任何一种话语(理论)既是有效的,又是无效的,这取决于它的话语适应力”[2]。语言是人际交往行为的一种媒介,言语表达所生成的意境影响着主体间的情感氛围并最终决定话语的有效性。过去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者之间的语言交往采用政治性的、文件式的、通告型的严肃刻板表达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同时在信息资源的获取是完全平等和开放的,过去的信息权威者已然不存在。主体意识觉醒的大学生要求积极构建平等、民主的对话机制,如果教育者一再坚持自说自话的封闭一元话语体系,必然削弱了自身话语的信息传递以及教育的力量。因此,必须提高教育者语言的适应力,也就是适应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语言接受方式。教育者就要糅合各种载体,克服教条、枯燥的表达,提高自身语言的魅力。

2.3大学生德育成效与大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相脱节

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要经历道德认知的形成、道德意识的提高、道德实践能力的增强。高校道德教育并没有将教育的“三维目标”一根杆子插到底真实地落实。过去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也就是没有触及灵魂,呈现肤浅化的教学。教师只是从事教学单项任务,不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师生之间因生活缺乏交集而变得熟悉又陌生,因此老师对学生道德行为实行当中存在的困惑问题没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学生对于道德教育缺乏实际用武之地而不愿多与教师交流,师生关系的淡漠使得高校道德教育犹如空中阁楼不接地气。高校道德教育依靠思政课一条腿走路,只是发挥思政课显性的正面教育,没能充分挖掘专业教育、班级管理等工作中所蕴含的德育功能,将隐性教育这一条腿搁置。高校德育发挥的作用有限,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影响收效甚微。

3新媒体时代走出大学生德育困境的对策

新媒体为大学生德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应该有效利用新媒体走出困境,开创大学生德育新局面。

3.1高校要积极营造健康的新媒体亚环境

j新媒体的低门槛、开放性和隐匿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我国正在不断地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有效净化新媒体空间,在这期间还需要发挥高校、社会的力量积极营造健康的新媒体环境,尤其高校面对大学生受众群体,可以利用高校亚环境对大学生施加正能量的影响。首先,新媒体作为一个新的战略要地,各大社会思潮纷纷抢占属于自己的地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奋起直追,抢占制高点,发挥引领作用。因此,高校要创办具有本校特色的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站,培养一支熟练运用新媒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专门从事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也为师生、学校家长互动提供平台,成为学生舆情的集结地,为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其次,学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控,及时做好对各种信息的审查,将不良的甚至有害的信息排除在平台之外,形成积极健康的新媒体校园亚环境。

3.2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融合新媒体教学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一直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独揽,随着多媒体影响的深入,这种独角戏模式已显现出滞后性,新时期各专业教师、辅导员必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力合作,发挥德育的多方合力,对高校大学生共同施加道德影响。其一,要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介入新媒体的意识。高校德育工作者一谈新媒体就如同面对洪水猛兽般充满惧色,更难说去驾驭。新媒体虽然环境很复杂,但也为贴近学生,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契机。高校德育工作者只有加入新媒体建设队伍当中来,才能实现德育课程走下书本,走进学生头脑的目的。其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介作为教学载体的能力。新媒体是一个全新的环境,要想将新媒体为我所用,就必须掌握新媒体的话语体系,这样才能与学生拥有共同语言,成为打开学生心扉的敲门砖;要善于运用新媒体中的各种先进手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争夺学生的注意力;选择信息内容,触动学生内心深处,才能达到灵魂教育目的。

3.3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新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思辨的反应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3]。媒介批判意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核心,批判性思维能够让受众群体理性面对海量信息的视觉冲击,选择吸收有用信息,并积极参与正能量信息的制作、传播,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一把利器。大学生新媒体批判意识的培养,一方面,高校应该开设媒介素养的相关课程、专题讲座、学术论坛,让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从而使其对新媒体基本知识和网络信息传播基本原理有一个主动的认知,能够敏锐地鉴别信息的良莠以及信息者的真实意图和意识形态性。并了解新媒体在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有效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往、参与网上交易活动等;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校园媒体的建设与活动当中,大学生在参与校园媒介实践的过程中对新媒体的性质、特点、运作过程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还能逐步掌握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进而逐步锻炼和提升媒介批评的意识,合理利用和使用媒介资源。

参考文献:

[1]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EB/OL].

[2]胡春阳.话语分析:传播研究的新路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1.

[3]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2(5):108-115.

作者:赵晓敏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