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德育课现状与改革探索范文

大学生德育课现状与改革探索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大学生德育课现状与改革探索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德育课现状与改革探索

摘要:

为增强高校德育课程的实效性、说服力和吸引力,我们立足于四川西北部,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教育方式、考核方式和实践环节这些现状入手,总结影响教学实效性的现实问题,多角度、探索性地阐述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革,指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思路以及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现状;改革探索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是该文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战略定位。同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明确定位,强调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十八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建设提出的新的指导思想,并且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法治教育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党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极为重视。

一、川西北地区高校德育课程的现状

(一)四川地区致力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绩斐然四川西北部地区的高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尤为重视德育课程教育及其学科建设并取得了成效性发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科由弱小到强大,在诸多学科门类中特色明显,学科体系逐步完善。该学科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量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管理与教育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四川西北部地区德育重教化,效果不佳1.德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我们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以“05方案”实施为主要标志的全新课程体系,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程,同时开设《形式与政策》课程等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性过强,对社会发展以及学生思想实际重视不够等弊端,且存在课程之间或一门课程当中在不同时间重复设置某项内容。例如:对法律知识这一块内容,中学阶段强调的具体的法律规范,大学阶段再次重现;道德部分应集中讲完,而不是分散在不同章节。另外,川西北地区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作为知识传授的一部分被纳入教学体系,强调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案、统一课件,导致教师课堂发挥性不强。2.采用传统的单项灌输式教育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是指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川西北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都采用两个班级合班的方式进行教学,属于大课堂,学生课堂参与率较低,蒙混过关现象较严重。思想道德教育的计划性、目的性取代了学生们的主体性,教师们把教化之道变成了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很单一。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大部分教师使用概念化、学术式的理性语言,这种说教方式使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弱化了感染力,结果是失去了思想教育应有的活力,因而也就失去了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毋庸讳言,川西北地区的高校德育工作已显得苍白无力,无法在后现代文化的遭遇中,去面对思想性较强的学生,找不到有效的切入点。传统德育模式过分强调理性的色彩,强调单向灌输,学生们处于被动、被控制的处境,缺乏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平等,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求,导致德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趋于单调、刻板。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具体阐释,导致学生疏远了德育课。3.考核方式陈旧,缺乏地方特色。长久以来,川西北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期末试题一般分为本科和专科两个层次,教师按照各高校考试大纲出题,考试题型大多为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或辨析题、综合论述题,总分100分,从期末试卷分析上的数据来看,这种形式的考试成绩并不理想,60~70这种低分段的学生居多,高分的学生微乎其微。学生们仅仅把这一类思想政治理论课看成考试科目而已,不能真正感知它的时效性、有用性的存在。近年来,川西北地区有少数高校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胆尝试考核方式改革,实行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半开半闭的考核形式对于提高学习兴趣,成效甚微。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薄弱,使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与思想道德实践脱节。川西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课堂理论的讲授,社会实践这一块则显得薄弱贫瘠,而实践活动具有帮助大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素质的重要功能,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该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目前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落实,有的学校一年中带部分学生去博物馆或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一次就算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有的学校直接给学生印发一本实践手册,基本内容大致为读书笔记、社会调查、班级主题活动等等,由学生课余完成,期末打分就完成实践内容,还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公益活动,用照片和视频记录活动过程。这样教学模式造成了德育意识与德育实践脱节,主要原因是班级过于庞大,不利于安排学生社会实践,学生们不能亲身经历实践内容,只有少数学生是社会实践项目的组织者、实施者,其他都是观望者,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学生们对老师局限在课堂上的主题活动内容由于操作性不强也无动于衷,对教师布置在课余时间的社会调查项目由于教师无法监控,小组成员过多而消极怠工,实践效果不显著。

二、综合改革,多管齐下,营造德育新气象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德育中的指导性作用德育教育必须注意它的传播方式,寻找有效的文化载体。赤裸裸的真理有时难以被学生接受,只有将德育具体化、生活化、文化化,并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平等的网络虚拟文化平台、高校校纪校风等载体,抽象的理论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的传递,并且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德育建设的理论,也是我们宣传的纲领和重点。加强和改进德育,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基础的工作是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教育学生。要使这种理论武装工作有成效,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对当前亟须进行理论引导说明的突出问题,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和说明,充分发挥马克思理论在德育中的主旋律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科学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不断克服和抵制错误的、腐蚀落后思想的影响和侵蚀。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具进的属性,它会随着实践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其次,将科学理论的学习与解答学生现实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其解决疑惑,以人为本,力求创新。再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提高自己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队伍的师德师风教育叶圣陶老先生明确提出:做老师是为人也为己的事业,做老师要有理想主义情怀。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在高校日益商业化和技术化倾向的现实面前,思政教师自身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思政教师不仅是道德规范的传播者,更应该是道德准则的践行者,肩负者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应该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思政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具体提升自己的素养。首先,思政教师应坚守高尚的职业道德。青年教师应该克服自身困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以敬业乐业的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要有脚踏实地、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又要具有为人师表、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品格,还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学识为广度,以人格为高度,努力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真正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教师应注重对德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教育家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年青人讲什么理论。如果想让要使他们懂得你所讲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们的心,才能为他们所了解。德育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没有情感体验和内心认同的道德意识,对学生们的约束和指导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找出符合学生生命成长诉求的规律。因此,教师要从文化入手,注重德育的感染性、激励性、渗透性和动力性,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德育文化的高度,把传统德育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比较审视,把我们的工作目标与莘莘学子的具体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道者,而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陪伴者和同行者。再次,课堂上为提高学生抬头率,教师除了利用现代多媒体引导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更应该注重讲授效果,不能哗众取宠。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诗化语言,增强教育感染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应该摒弃那些概念、特征等僵化刻板的理性语言,代之以生动、活泼、富于艺术感染力的诗化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恰当使用诗化语言,有以下积极意义:首先,诗化语言可以增强教育说服力。艺术本于真,诗化语言强化了教育的理论力量。有人在讲理想时,是这样诠释它的:理想是人对未来生活的赤诚寄托和对生命价值的超现实追求,是行动着的肉体生命之精神支柱与导向。崇高的理想,能使人在艰辛的求学生活和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保持一种高昂的伟岸,永不气馁的精神状态,使之于平淡的生活中呈现出恢宏,于坎坷的磨难中展现出豪迈。这位老师用诗一样的语言解释了理想的含义。铿锵的话语,澎湃的激情,使人深受感染。其次,诗化语言不落俗套。传统的思政教育课堂是枯燥冗长的,然而教师诗一般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充满意境。再次,诗化语言展现了德育的超越。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超前性的文化,它以未来为导向,为生活提供思想,走在社会生活的前面,诗化语言具备这样的特征,让人倍受鼓舞。

(四)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恩格斯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也强调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要充分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和现实的确切真实,努力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实实在在地做事情。十八大报告中报告多处提出要加强责任感教育,其中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想教育要反映社会生活实践的丰富性,脱离社会实践的丰富性就显得苍白。而且思想教育本身是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服务的,因此,我们要注重把思想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去。然而,川西北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中约占三分之一的实践教学基本上还是“鸟笼”状态,为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作以下三方面的尝试:首先,在单班授课的前提下,高校应该积极配合任课教师批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到与教学主题相关联的各单位、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工厂等,并让他们以问卷或采访的形式进行,事后要求各实践小组用多媒体或者DV视频在课堂上交流和共享,这样的方式不但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而且能锻炼胆量,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情感认识,使外部教育产生内化作用。其次,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部分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课程表并表明课时数量,做到每讲完一个专题就配以规定的活动内容,比如讲完爱国主义就去博物馆参观调查,讲完人生价值观就组织一场报告会,请成功企业家或大学生创业标兵现场和同学们交流互动等等,根据学生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分类细化评分并记入期末成绩。再次,开展校外实践活动,高校应积极支持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活动经费,这是有效落实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

三、结束语:

对于四川西北部地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课程设置、教育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多管其下,全方位无死角采取符合我们本地资源生源多种方式,对症下药,解决长久以来困扰我们思想教育者的各种问题,尤其是思想教育者对教育的深刻认识,我们不能以一个权威者的姿态对待学生,而是要具备服务学生,服务社会的活力教育意识。相信,在我们的用心改进的努力下,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思想生成性和创造性,从而让学生们真正喜欢我们的政治理论课。

参考文献:

[1]陈锫.实践中的任务型教学:现状与展望[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实践育人—高校政治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妮妮,陈永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新模式探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高璐“.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

[5]顾海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略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9).

[6]白琳.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7).

[7]尹立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主要障碍分析[J].科技信息,2012,(5).

[8]张耀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测评发展新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9]顾海良“.斯诺命题”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0,(6):10.

[10]曹春梅,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及当代价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发展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

[11]王仕民.德育文化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黄正妍 单位:绵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