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德育评估效能的提升路径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结构效度主要包含三个层面的关系,即一是评估内容各层面之间结构组织的合理性;二是评估指标在分配评估内容权重方面的结构组成的合理性;三是德育结果对于德育评估所设置目标的达到程度。从多年的德育评估实践上看,结构效能是德育评估诸要素中最为复杂的环节。实施效度是指德育评估结果反作用于德育过程的效能与程度。德育评估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评估本身,而在于把能评估结果具体实施于高校德育实践中去。没有实施德育评估结果的评估是无效的评估,这也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弊病所在。评估来了一阵风,评估走了束高阁。评估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获取的数据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应用,这是影响高校德育评估效能的根本性因素。
影响高校德育评估效能的因素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因素
目前,高校德育评估指标体系基本上都上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依据《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制订出来的。以河南省制订的《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为例。从指标体系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共有4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71个三级指标、193个观测点,满分为1000分。这个指标体系几乎涵盖了全部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但是我们深入地分析以下还是不难看出它所存在的问题。一是该指标体系的涵盖不全面。一般来讲,评估体系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各高校德育现状的评估指标要求;二是学校对各院系、年级、班级的德育工作情况、学风建设情况进行评估;三是各院系教育管理单位对学生个体德育状况进行评估。这三个层面,自上而下,层层展开。但我们从指标体系上可以看到当下的高校德育指标体系在第一个层面上开展的比较顺利,而在第二、第三个层面上明显的成效不足,存在问题也较多,甚至有些院校放弃了第二、三层面评估,原因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更为细致地对第二、三层面做出具体的评估指标要求。二是权重、分值分配不合理。在指标体系中基本条件和管理机制占评估总分值的40%,共计400分;方法途径占40%,400分(400分);绩效评价占20%,200分。德育条件保障和管理机制占总权重的比例太高,而绩效部分权重相反却较低,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各参评高校重视条件建设、轻视绩效效果,重视管理、轻视教育。以河南省2006年对全省85所高校的德育评估结果为例,随机选取11所学校分别以A~K来代表3,依据采集的数据可以看出这种问题的严重性。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评估结果只比管理评估结果略好一些,但并不明显。综合的优良率只有45.4%,这与我国制定的高校德育目标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二)评估主客体的因素
依据《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和各省市德育评估指标要求,是把评估客体确定为高等学校、院系教学单位、班级及学生个体三个层面。在学校这一层面上,成效相对显著一些,但在第二、三层面上就薄弱得多。以院系作为评估客体,院系分管领导作为评估客体的直接承担者被置于“被评估者”的地位上,这种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二位一体”的矛盾和冲突是很难回避的。作为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一方面要根据学校要求积极推进德育评估工作,领导其所在各年级积极开展年级学工作,另一方面,学生工作负责人又作为评估者,检查、督导学校的德育工作,这样学生工作负责人作为评估主客体,既是教育目标的执行者,又是实施具体目标的领导者,目标难以确定。学生是德育评估的最为重要的客体,但在德育评估的实践中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一直以来学生被定义为被动的接受评估者,其能动性和参与性很少得到尊重,这个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评估指标的限定性,使得学生被动地按照指标体系的要求进行相关活动,指标体系规定的就做,不规定的、没有要求的就不做,成为了被动性而非能动地参与;二是学校、院系及学生工作负责人对学生德育活动进行了相对程式化的规定,使得很多学生对德育活动、德育评估很反感,参与积极性大大降低。
(三)评估方法的因素
目前的德育评估主要采用定性考评与定量考评结合,以定量考评为主的方法。但我们知道,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行为都可以用量的形式来表达的,即便那些已经量化的,究竟量化多少才是最科学的,又是定量考评中的难点问题。而且过多强调定量考评又会造成考评对象的拜分现象及道德行为动机不良的后果。这种矛盾的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评估的信度。以河南省为例,其依据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等文件精神,把高校德育评估定量设定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自评与申报。各高校依据《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进行了自评。第二个阶段,实地考察。主要领导汇报、查阅档案、察看设施、开展访谈和测评等。第三个阶段,会议评审。会议主要是审议各高校的申报材料,集中听取各评估组的评估工作汇报,按照优秀、良好、一般三个等级进行了投票。第四个阶段,重点加减分。对受评高校特色活动、特色工作等进行按权加分;对工作失误按权减分。由此可见在整个河南省高校的德育评估中定量是相当明确的,从指标体系到评估的各个环节分工具体,但我们也看到其评定过程的确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定量的科学性问题、定量的统一性与各高校的差异性问题等等均没有作为评估的整体加了深入细致地考虑。在这种德育评估定量的不准确、不科学的前提下,我们很难想象能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估结果。
提升高校德育评估效能的途径
(一)德育评估标准科学化
高校德育评估标准化已经成为科学制订德育评估指标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德育评估标准化就像是称盘上的准星一样,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那么由德育评估必然失之偏颇。德育评估新体系中的基本目标就是探索如何建立一整套合乎德育实际和教育发展规律的评判标准。在综合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我们倾向于借助ISO9000国际标准的基本原理来指导高校德育评估标准的制订。
(二)德育评估目标素质化
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完成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高校德育评估是推动全面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强有力的手段。在德育评估工作中,评估目标体系,已趋向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既要评估是否确定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也要评估学校培养的目标是否坚持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表现出了明显的素质化趋势。
(三)德育评估内容系统化
德育评估要不断促进学校提高德育实效性。学校德育效果如何,与学校德育评估的内容系统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德育评估内容体系以德育大纲为根本,体现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与方法、德育条件等诸方面,更加强调德育活动的内在规律性,更加体现德育评估内容的系统性特点。
(四)德育评估过程综合化
德育评估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构成这一系统的诸要素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它们的矛盾运动与协调发展,推动着这一过程向预定的方向发展。学校德育评估已跳出“应试教育”评估只重视“分数”和“结果”的误区,强调德育效果寓于德育过程之中,注重德育效果的形成过程和形成过程中德育效果的积累,对构成德育效果的诸多要素通盘考虑,全面评估,如:在重视显性德育课程评估的同时,也重视各教学学科德育的育德性;在强调德育工作自身的育德的同时,也重视其他人员育德的作用,更加强调全员育人的功能,德育评估过程出现了综合化趋势。
(五)德育评估途径网络化、多元化
德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评估不仅是需要国家行政部门的评估以及学校自身的评估,还需要社会中介的评估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估。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评估功能的同时,也要充分注重社会评估,努力构建以国家为主导、以学校为主干,以社会为辅助的网络化、多元化的评估机制。
(六)评估结果的具体化
高校德育评估结果得出后,应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努力使德育评估结果运用到具体的德育实践中去。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在总体分析德育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发现共性问题、剖析问题原因、制订应对措施,以规范化、制度化的形式指导高校德育实施;第二,高校应充分了解自身德育特点和优势,适度选取评估数据,及时纠正评估反馈出的问题或失误。同时,应积极借鉴其它高校先进经验和良好做法,用以改造本校的德育实施;第三,社会专业研究机构、研究团体应及时捕获评估数据,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评估理论的前沿研究,为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本文作者:张旭虹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