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德育问题解决路径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将德育混同于普通的专业教育,将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照搬,简单地将高校德育视为一门普通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道德观点与观念的硬性灌输,然后通过书面考试来考核学生对所灌输的德育观点所接受的程度,与此同时也一并作为考核德育教师的工作教育成果。实际上,德育并非知识教育,想仅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就使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与道德观念得到很好的培养,是不可能的。想仅通过课堂教学来达到此目的,都是忽视了德育工作的特殊性,违背了德育工作的规律,更导致了德育工作者对课堂教育的过分依赖,错误地把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唯一途径,严重地影响了其他有效德育渠道的开辟和利用。
目前的高校德育形式,大体上依旧是延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育模式。很多德育工作者在课堂中往往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告诫大学生,什么是道德的、高尚的和他们应该做的,而什么又是不道德的、错误的和他们不应该做的,这样的灌输往往事倍功半。这样无视受教育者的自身需要的灌输,缺乏民主平等、双向交流的教学模式,当然难以获得大学生的认可与共鸣。同时,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理论与社会实际脱钩,仅仅停留在教材所规定的“字里行间”,难以刺激大学生产生道德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高校德育应贴近时代和社会,对德育形式进行突破与创新。如90后大学生都知道有个大学校长“根叔”(李培根,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是因为他在几千人的毕业典礼上大量使用贴近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流行语和流行词汇,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还有2012年6月22日重庆工商大学校长杨继瑞的毕业致辞用喜闻乐见的形式给大学生上了最后一课,成功之处即在于贴近时代、贴近大学生的生活。
解决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对策:
1.树立以生为本的德育创新理念。以生为本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大学生的本质出发,注重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培养,以达到促使大学生不断发展、全面发展的目的。“从其内涵来看,是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依据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地理性思考后选择的道德原则,自主、自觉与自愿地做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的素质或能力。”[3](P222)以生为本是德育理念的本质内容,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核心思想。高校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其根本目的在于对人性的唤醒和尊重,从而最广泛地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最终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观创造性。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德育理念,就要进行德育创新,把大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也只有这样,高校才能真正实现以生为本这一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观,真正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最终赢得教育的主动权。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德育心理环境的优化。高校德育心理环境不是单一属性的环境要素的集合,而是行为主体在接受各种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下,通过整合多种客观环境要素而形成的一种环境。校园文化是各高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为学校成员所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观、学校意识、学校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它直接影响高校德育心理环境建设。如果不注重对大学生德育心理环境的营造,使大学生不能感受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风气、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缺乏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这必将对高校的德育工作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实践证明,良性的高校德育心理环境一旦形成,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从而大大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高校要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打造一批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习生活实际和成长发展需求的网络平台,形成体现时代特征、弘扬时代精神、传播优秀文化精品的网络舆论环境,可以更有效地服务大学生,引领网络舆论潮流的发展趋势。
3.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地位。深度辅导是我国高校为培养创新人才和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形势而实施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创新举措,形成了高校学生和辅导员之间深度交流的新型互动模式。在辅导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特征、高校学生工作的环境特征、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学生心理认知发展需求等因素都会显著影响深度交流的效果。因此,要努力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搭建平台。面对多元化的学生群体,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还应该更多关注个体学生认知发展模式的异质性,加强深度交流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是德育工作对每个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要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政治和经济待遇,挑选一批素质好、文凭高、政治业务强的年轻教师充实德育队伍,改变过去德育队伍成员文凭低、能力低、待遇低、大部分是上不了课的剩余人员的状况,逐步使德育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要注重德育队伍的新老结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要采取切实措施,培养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队伍,使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党团干部和辅导员德育专职队伍,通过一系列的选拔、培训、培养和管理机制,激励和保障德育专职队伍的建设,解决好他们的职称职务和职业发展等问题,在政策和待遇方而给予适当倾斜,最终使他们成为“实务型”的德育专家。
4.从封闭的德育观转变为开放的德育观。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而德育也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教育。当前德育应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出发,强调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要注重培养人的开放意识以及竞争合作精神。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网络时代正迅速到来。这既为高校德育带来发展创新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新世纪里,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困惑,同时由于网络信息的广泛共享性,很多信息可以被方便快捷地获得。因此高校德育要借助于网络平台,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应树立开放的德育观念,向社会开放,向国内外开放,向网络开放,迅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加强网络德育理论研究,抢占先机,在德育工作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本文作者:刘爱民单位:华中师范大学)